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稿件

古跡崇州: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2022-12-28 14:57: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大號 中號 小號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1300年前,著名詩人孟浩然登湖北襄陽名勝峴山時,發(fā)出了無限感慨。孟浩然之所以發(fā)出如此感慨,是因為古跡承載著人類歷史的光榮和夢想、苦難與辛酸。擁有43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崇州,到處都是先人活動的足跡。讓我們走進崇州古跡,感受先人遺風。
  罨畫池
  罨畫池位于崇州市中心,乃蜀中名勝、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罨畫,即彩色的畫,大意為波光樹影,雜然如畫。罨畫池極具南方園林的精致風格,是中國少數(shù)幾處保存較好的唐宋衙署園林之一。
  唐時,罨畫池及其東南一帶最初是蜀州州署的郡圃,兼有驛站功能,當時沒有湖池。因蜀州風氣“尚侈好文,俗好歌舞”,東亭也逐漸演變?yōu)槭裰莸胤焦俅?、游賞的衙署園林。北宋趙抃(音同變)任江原縣令時,在為民大修水利的同時,靈機一動開挖湖池,將水引入東亭,修建樓臺亭閣。清道光年間,崇慶州知州李象昺(音同丙)建起池心亭,豎起“罨畫池”碑。
  1916年辟為公園,1929年被命名為中城公園,1955年改稱人民公園,1981年始更名“罨畫池公園”,現(xiàn)稱罨畫池博物館。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罨畫池 (袁建 / 攝)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罨畫池之“半潭秋水一房山”
  陸游祠
  陸游祠毗鄰罨畫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陸游祠原址為趙陸公祠,因北宋名臣趙抃曾作蜀州江原縣令、南宋大詩人陸游曾作蜀州通判而得名,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在原址重修。1924年因破敗不堪移到尊經(jīng)閣下,稱“二賢祠”。1982年在原址修建趙陸公祠,易名陸游祠。
  陸游一生四處為官,而為他建專祠的只有崇州。放翁堂里塑有陸游坐像,陸游呈愁苦之態(tài),憂國憂民之心躍然而出。同心亭是為紀念陸游與蜀州人張演相交40年的友誼。當年,兩人在北伐前線相識,共風沙同雪月。
  祠里還有一座“梅馨千代”庭院。陸游一生好梅,不僅有“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的瀟灑,還有“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的志向。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罨畫池東隅的陸游祠,是南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陸游的紀念地
  州文廟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崇慶州文廟簡稱州文廟,毗鄰罨畫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起正東街,北到尊經(jīng)閣,在長約500米的中軸線上,依次有“萬世師表”牌坊、月兒池、宮墻萬仞、欞星門、泮橋、乾門、大成殿、啟圣殿、尊經(jīng)閣等建筑。在中軸線兩側(cè),還分別對稱性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圣域、賢關(guān)兩座儀門,孔蹤、圣跡,東廡、西廡等。至今為成都境內(nèi)唯一一座留存完整規(guī)制的文廟。
  州文廟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明代末期因戰(zhàn)亂被毀。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開始重建,后不斷增加殿舍。1887年再次進行大修,使成完整規(guī)制。20世紀90年代,興建了月兒池廣場,重建了“萬世師表”牌坊等,文廟基本恢復原貌。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文廟大殿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崇州文廟之“宮墻萬仞”
  黃氏宗祠
  黃氏宗祠位于崇州市元通鎮(zhèn),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元通大姓黃姓人家的宗祠,為中西合璧式的一門兩進四合院。其主體建筑結(jié)構(gòu)反映了民國時期宗族觀念及祭祀情況。二門尤為特別,磚石結(jié)構(gòu),牌坊式,門中開門。為何門中開門呢?原來,宗祠祭祀時,為顯示莊重,大開大門。平常未祭祀時,大門不開。守護宗祠的仆人要進出,便開門上的小門。
  用楷書陰刻于門柱上的對聯(lián)為“宗祊樹支本子孫百世江原,功烈著旗常名姓千秋照史篇”,門額上還有四字“貴本備文”,也是陰刻。聯(lián)語極具文化價值,其撰寫者林山腴是民國時期四川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曾擔任過四川省圖書館第一任館長,其詩、書皆卓爾不凡。黃氏宗祠既展示了一個家庭的榮耀,也展示了時代的滄桑。
  曇云寺
  曇云寺的地址位于三江中學校園內(nèi),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原名叫見月庵,是當?shù)厝藦埿旅嵴ǖ?。當年張新茂請來文璧大師住持見月庵后,香火日盛。崇慶州知州吳昌蔭捐薪俸塑觀音像一尊、建大殿一座,并易名“曇云”。
  該寺最大的特色是石結(jié)構(gòu)建筑,每塊石板重約1噸,石柱重約10噸。前殿用了60多片石板嵌為壁,后闌上安置了3道石匾,上刻匾文及魚、鳳圖案;柱礎(chǔ)上浮雕戲文,柱上陰刻對聯(lián)。大殿用了80多片石板鑲為壁,每柱上陰刻對聯(lián),柱礎(chǔ)直徑70厘米,上刻浮雕卷草花卉。
  據(jù)說文璧大師擔任住持后,發(fā)宏愿要建一座高檐大瓦、石壁石柱的大雄寶殿,為此四處化緣,尋找合適的石材,然后通過水運將巨大的石材運到三江,就地改為石板、石柱、石匾等。其石結(jié)構(gòu)建筑和石刻文化,是川西地區(qū)極為少見的清初實物。
  陳家院子
  陳家院子位于元通鎮(zhèn),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兩座四合院構(gòu)成,兩座院子的布局、形制、結(jié)構(gòu)基本一樣,然而面積卻一大一小,仿佛小院子是大院子的微縮版。何以如此?
  原來,這座院子記錄了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話。陳家有兄弟兩人,哥哥叫陳紹清,弟弟叫陳化南。陳化南外出經(jīng)商,留下哥哥在家。多年后,弟弟因商致富,準備回家修新房??筛绺鐓s因貧困,依舊守著破屋。弟弟為了答謝哥哥代為盡孝之情,準備也為哥哥修一座新房。修新房的事便委托哥哥負責。哥哥感念兄弟情誼,于是將兩座院子合并為一個院子??紤]到錢是由弟弟出的,便將自己的院子修得小一些,以示對弟弟在外辛苦奔波的尊重。
  這個院落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為川西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如今,陳家院子承載的不只是清代川西民居的風采,更有人世間無比珍貴的同胞情誼。
  回瀾塔
  洄瀾塔在文井江畔的懷遠鎮(zhèn)前鋒村青杠墩上,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舊時的懷遠常遭大火,一旦遭遇火災,數(shù)百家民房便會化為灰燼。當時的懷遠地方官相信風水,想借文井江的滔滔江水回流以克大火。于是,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興師動眾,建設(shè)洄瀾塔。先后歷時15年,終于完工。
  懷遠洄瀾塔坐北朝南,為清代磚石塔。九級密檐式六角攢尖,通高39米,底徑8米,塔身下部有楷書“漢源洄瀾塔”5字,塔內(nèi)由立柱隔為內(nèi)外室,中心一孔一望到頂;塔身下三級有龕,墨繪“暗八仙”及山水等,串珠寶頂;塔基下有地宮。
  塔內(nèi)中空,內(nèi)置旋梯,可以拾階而上。登到最高層,美景撲面而來。由近及遠,層林似波,遠山如黛。塔頂中心有一孔,仰望似蒼穹,這是不多見的。
跨越千年的精致與獨到
懷遠鎮(zhèn)回瀾塔

       相關(guān)報道: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點擊閱讀
  歷史文脈——
  古蜀流芳:古蜀文明現(xiàn)曙光《《《點擊閱讀
  典籍崇州:著書立說如江水滔滔《《《點擊閱讀
  城市風華——
  郊區(qū)新城:公園城市的鄉(xiāng)村表達《《《點擊閱讀
  全域旅游——
  詩與遠方,崇州“全域旅游再出發(fā)”《《《點擊閱讀
  智能家居: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點擊閱讀
  張露萍:開在七月里的石榴花《《《點擊閱讀
       更多精彩盡在《環(huán)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