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望岳》(書法) 周慧珺
“我的一生很簡單,簡單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書法!”
周慧珺是為書法而生的。這位瘦弱的奇女子,在中國書法史上涂抹了重重的一筆。她的藝術影響了整整一代學書人,有網(wǎng)友說:“我臨了周先生20多年的帖!”
1998年,當她主盟上海書壇時,質(zhì)疑聲不曾間斷過:一個身患疾病、少言寡語的書協(xié)主席如何擔負起振興海派書法的重任,撐起上海書壇的一片天?
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接連施行了她的新政,她說:“我所要做的就是讓每個書家都可以‘罵’,不僅要‘罵’得盡興,‘罵’得痛快,還要‘罵’出水平,‘罵’出建設性,‘罵’得精彩,這樣即使把我‘罵’下臺,我也沒有遺憾了。”
以書法戰(zhàn)勝生命中的黑暗
少女時代的周慧珺,性格開朗隨和,興趣廣泛,父親周志醒是儒商,為兒女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她一心讀書、品鑒畫作、臨習字帖、賞析曲樂,對藝術情有獨鐘。
進入市三女中的她勤奮好學,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得到老師的贊譽,同學習字也常以她的作為范本描摹。然而類風濕關節(jié)炎已初露端倪,體育課被迫免修。病痛令她無法參加社團各類活動,當同學們結伴看電影、逛書店時,她總是準時出現(xiàn)在醫(yī)院,接受治療。這期間她閱讀了大量古典詩詞、翻譯小說,尤其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給了她一個苦苦尋覓的答案:一個熱情的有理想的年輕人拿什么度過青春的黑暗。
和克利斯朵夫一樣,她的人生是一個在希望與絕望中不斷戰(zhàn)勝自我的歷程。高中畢業(yè)后,周慧珺報考了科技大學藥學系。1959年,作為資產(chǎn)階級子女的周慧珺被強令退了學,“前途茫然無可知,疾病纏身備煎熬”,她重新拾起了筆墨紙硯。周慧珺幼年習書初學趙孟頫,在父親的眼里,趙字代表書法的正統(tǒng),但這引不起她特別的興趣。有一天,周慧珺無意間在一個櫥柜里發(fā)現(xiàn)了宋代大書家米芾的《蜀素帖》,仿佛從內(nèi)在沖蕩出來的力量瞬間擊中了周慧珺,她似乎找到了米字與自己氣質(zhì)的感應點。從此心摹手追,浸淫其中。
經(jīng)過一年休養(yǎng),周慧珺再度參加高考,并順利進入華東紡織工學院(今東華大學)物理專修科學習。重起爐灶的她在大學的幾年中苦練米字,幾乎占用了她全部的課余時間。
書寫出強烈的個性精神
1962年秋天,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的前身)舉辦了一次市級書法展覽,周慧珺以節(jié)臨米芾的《蜀素帖》入選,并被刊登在《新民晚報》上。此后她進入了上海市青年宮書法學習班,受到海派書法陣營中沈尹默、白蕉、拱德鄰、翁闿運等名家的親灸,對用筆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書藝益進。
不料“文革”驟起,青年宮的學習隨著“書刻會”的解散而被迫中斷,父親也成了專政對象。周慧珺多年的沉疴類風濕關節(jié)炎再次發(fā)作,不得不請長病假在家中休養(yǎng)。此時,書法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苕溪詩卷》《虹縣詩卷》《多景樓帖》,她懸著病痛的臂腕和古人隔著時空對話,如同書寫生命的樂章一般,她寫出了一股不服輸?shù)募で椤?/p>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各方面情況有了好轉。上海東方紅書畫社(朵云軒)開始邀請部分年輕作者參加書法活動,周慧珺也是其中一員。從那時起,她的作品經(jīng)常在朵云軒的櫥窗里展示,并在市級、區(qū)級展覽會中頻頻亮相。1972年,日文版雜志《人民中國》刊登了她的作品,書風雄強剛健。當時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想組織一批書法作品到日本交流,由于老的一批書法家還在“運動”中沒能解脫,于是周慧珺等青年人臨危受命。1974年,因為書寫《魯迅詩歌選行書字帖》,35歲的周慧珺一舉成名,短短幾年間,她的名字伴隨著連印10多版、印數(shù)100多萬冊的創(chuàng)紀錄銷量,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周慧珺的藝術生涯中,青年宮受業(yè)和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專業(yè)書家,是兩個重要的催化期。1975年,周慧珺進入上海中國畫院,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對書法的探索。真、草、篆、隸,大字榜書、蠅頭小楷,無所不涉,大量地臨習碑帖,北魏碑版、簡牘帛書,上溯晉唐,下及明清,前后涉獵歷代碑帖達七八十種之多,積累內(nèi)功,以自身迥異于他人的強烈書風和獨特的個性精神,形成了“帖形碑質(zhì)”,并以蒼厚奇崛、險絕跌宕的風格,使書法在視覺沖擊力上實現(xiàn)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和突破。
她先后出版了數(shù)十本字帖,每一本都一版再版,深受書法愛好者喜愛。多年來,周慧珺書風滋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書法愛好者。
永葆一顆赤子之心
回望歷史,上海書壇古代有陸機、張翰、董其昌,近代有沈曾植、吳昌碩、康有為,現(xiàn)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白蕉等,名家輩出,成就了海派書法的獨立個性,在中國書壇舉足輕重。
1998年,上海書協(xié)舉行換屆選舉,周慧珺主盟上海書壇,面對著種種質(zhì)疑和流言蜚語,她說:“只要是有利于上海書壇發(fā)展的,我就要堅持!”上海書協(xié)在周慧珺和秘書長沃興華的率領下,在實踐創(chuàng)作、展覽、研討會、宣講會、書籍出版等各個方向全線出擊,取得了累累碩果,引起了全國書法界的矚目。
2003年,周慧珺連任書協(xié)主席,戴小京任秘書長。他們完成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出版《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1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海派書法晉京展”,對于海派書法的推廣意義至深。
2008年12月,周慧珺參加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并編輯出版了研究文集,發(fā)表《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寫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召開之際》作為序,此項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海派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在周慧珺擔任上海書協(xié)主席的12年里,上海書協(xié)“走出去”“請進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了不少兄弟省市的同道,吸引外來的青年書法家到滬上就業(yè),充實書法人才隊伍。始終重視中青年和青少年書法的發(fā)展與培植,舉辦了“上海市書法篆刻大展”“上海書法新人新作展”等各類書法展。2005年,上海市書協(xié)書法考級開始,青少年后備力量培養(yǎng)機制就此鋪開。
周慧珺對于自己的病情,始終抱有理性態(tài)度,她說:“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心態(tài)好。”1987年,她做過右髖關節(jié)人工置換,2003年再次進行了右膝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2004年做了全部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置換手術。她說她取了很多“非她所有”的東西,連關節(jié)都不是原生的,別人給了她很多,社會給了她很多,人生走過了大半,應該多想想如何回報了。
周慧珺一直熱情關心上海書法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2018年,她個人出資2500萬元成立“上海市周慧珺書法藝術基金會”,主要用于獎勵在全國、上海市各類書法活動中獲獎的優(yōu)秀書家。
如今,先生西行,她的逝世,是上海市書協(xié)乃至中國書法界的重大損失。她對書法藝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廣大書法工作者。她雖然離去了,但她的精神和她的作品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減字木蘭驚聞周慧珺大姐逝世慟賦
林岫
蓬舟吹取,哀慟陽關留不住。
星殞花焚,九野書壇哭慧珺。
劬勞行究,清骨稜稜稱雅秀。
心泰趣真,手筆遺芬啟后人。
注:“蓬舟吹取”用宋李清照《漁家傲》的“殷勤問我歸何處…蓬舟吹取三山去”詞典?!盾髯印酚?ldquo;善行者究其難”。又《宋史》有“風神雅秀,恬于榮利”,恬者淡泊也。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