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洛陽的文化符號之一,周公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故事。這些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對后世產生了不小影響。自即日起,本網開設《周公故事》欄目,邀請文史專家對相關內容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西周時期,寫詩、誦詩、采詩蔚然成風,《文心雕龍·樂府》中提到:“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周公文化研究學者張靈威介紹,《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的300多首詩歌,它并非一人所作,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不乏周公的貢獻。
《呂氏春秋·孟夏紀》中提到:“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意思是說,禮制可以更好地管理國家,安定社會,有利于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上的和諧共處;音樂用來移風易俗,消除人們的邪念,助長人的高尚情操。張靈威認為,從這里不難看出,禮樂制度對治理社會的重要意義。周公在攝政期間,派人到各諸侯國采集民間歌謠,鼓勵官員和有文化的人創(chuàng)作詩歌,隨著禮樂制度的推行,殷商時的占卜之風在西周時逐漸被淡化,人們從念咒語變?yōu)樵佋姟V钡浇裉?,我國仍然稱“詩”為“詩歌”,就是因為西周時期的詩是用來配樂歌唱的。
《詩經》正是禮樂制度下的產物。張靈威介紹,它本來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后來成為儒家經典被稱為《詩經》,其產生地域覆蓋方圓幾千里,作者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其中,除了周王朝樂官創(chuàng)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流傳于民間的歌謠。
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被集中到一起的呢?這與周公倡導組織采詩、獻詩活動有關。“采詩說”認為,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采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獻詩說”則認為,西周時期設有專門搜集和保管詩歌的人員,即太師,各國太師有向周太師進獻詩歌的義務。盡管各種說法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從各個地區(qū)搜集來的詩篇都由周王朝集中掌管,這也印證了孔子所言: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張靈威說,《詩經》中收錄的許多篇目,均出自周公之手。國學大師錢穆、金景芳等認為,《大雅》《周頌》《豳(bīn)風》中均有不少篇目是周公所作,可以說,周公是《詩經》的主要作者之一。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詩經》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保留至今,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為《詩經》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貢獻值得被歷史銘記。(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智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