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組織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的3位獲得者——黃豆豆、王舸、孟艷,組成巡回宣講團,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開展宣講活動。
宣講后,三位舞蹈家與上海的舞蹈工作者互動,近距離、面對面、心貼心,加深了交流互鑒。
中國舞協(xié)副主席、舞蹈家黃豆豆以“與人民共舞”為題,分享了一路走來的重要舞蹈時刻,其參演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經(jīng)歷,叫人過耳難忘。
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北京8分鐘”文藝演出中,作為中國奧運接旗團的一員,黃豆豆與團隊一起表演了《中國功夫》,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
那一年,黃豆豆和很多演員接到調(diào)令,被一輛大巴送進了北京郊區(qū)的兵營,兵營里有一個橢圓形操場,放著一個7×7的正方形舞臺,到了才知道,他們是要給雅典奧運會閉幕式排練。
空曠的室外空間容易失去空間的判斷能力,為什么要在屋頂都沒有的大山里排練?“閉幕式是在沒有屋頂?shù)膱A形空間舉行,轉(zhuǎn)完幾個圈,可能連正面在哪兒都找不到,考慮到這一點,安排我們在戶外空間排練。”
到了雅典后,更大的難題來了。閉幕式和最后一個比賽項目共用體育場,演出前一天中午,他們接到通知,為了保障運動員的比賽,閉幕式?jīng)]有聯(lián)排,直接演出,同步直播。
“聽到消息,所有人都嚇傻了。”黃豆豆回憶,這樣重要的演出,沒有走臺,沒有聯(lián)排,很難有把握完成到最好。那天晚上睡覺,他閉上眼睛,把3分多鐘的舞蹈,從第一個動作想到最后一個動作,想著任何一個地方如果出現(xiàn)意外應該怎么彌補。
離演出還有40分鐘時,團隊又接到前方線報,舞臺正中間放了一大塊玻璃。
“一聽玻璃,我們心里都涼了。女演員穿的是軟底鞋,男演員穿的是爵士靴,兩種鞋踩上玻璃都非?;?rdquo;怎么辦?去借松香!大提琴、小提琴、二胡演奏家的琴盒里都有松香,可以防滑,“但是借不到,為什么呢?因為雅典奧運會從頭到尾是放CD的。”
最后關頭,大家急中生智,決定用碳酸飲料。團隊里有個演員因為血糖問題,帶了飲料,正好貢獻出來。上場前,大家把碳酸飲料倒在地上,所有人圍著圈踩,把鞋子踩濕,直到襪子都是濕的,這時候的飲料糖分有助于防滑,但也有時效,只能管2分多鐘。
“3分多鐘的舞蹈,前2分鐘靠碳酸飲料的糖分,幫我們穩(wěn)定心情,后1分鐘靠的是平時刻苦的訓練,還有團隊成員之間絕對的默契、絕對的信任。”回憶有驚無險的那一刻,黃豆豆說,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拼盡全力,完成了組織交代的任務,把奧運會的會旗從奧林匹克的故鄉(xiāng)接來了中國。時光飛逝,如今的北京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上第一座“雙奧之城”。
北京舞協(xié)副主席、導演孟艷和奧運會也有著不解之緣。從2008年到2022年,從夏季奧運會到冬季奧運會,她在北京的兩場奧運會開幕式都留下了印記,獲得成長和歷練。
作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自然》篇章編創(chuàng)導演組組長,那段震撼人心的《太極》正是孟艷的手筆。當總導演張藝謀問誰來創(chuàng)作這一篇章時,學過武術的孟艷舉手了,但真靜下來創(chuàng)作,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渺小。
“當你走進太極的奧妙,先不說文化底蘊,種類就有十幾種,你要拿哪種來代表中國的包容大愛,來呈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脊梁?”創(chuàng)作期間,孟艷在少林寺呆了一年半,原本一個愛美的姑娘,后來根本看不出是女是男。
和張藝謀合作,壓力山大,最后幾乎崩潰了,“他永遠跟你說NO,再想想。”她還記得自己拿著錄像帶、打飛的到北京,張藝謀最后一次說NO的情景,“我問,你到底想要什么?他說,不知道,但我看不到你這里面有表達。”孟艷灰溜溜地回去了,感覺無顏面對2008個小伙伴,從那之后的每次創(chuàng)作,她都親自做示范,親自去感受,不再讓演員當試驗田。
沉淀之后的變化出現(xiàn)在6月,奧組委來檢查,孟艷的團隊站在了大興的土地上。
2008名小伙穿著白色太極服,劍一樣沖出去,像仙鶴。所有人匯在舞臺中央時,天下起了雨,那一刻,孟艷莫名感動,“自然萬物的特效,高于所有人工特效?,F(xiàn)場人都感受到,這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表達。”
奧運會開幕式上,孟艷守在2號門,《太極》登臺亮相時,掌聲像暴雨一樣在鳥巢響起。
這些年來,中國舞協(xié)副主席、導演王舸也有不少感悟,他把這些感悟都放在了舞蹈的創(chuàng)作中。
比如,《旗幟》用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高舉旗幟、謳歌英雄;《父親》是對空巢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對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過早》關注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在艱苦生活中尋找美好向往;《阿婆的幸福生活》展現(xiàn)老年人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馬路天使》聚焦環(huán)衛(wèi)工人,藝術化呈現(xiàn)他們的奮斗、平凡和偉大;《最后的牧歌》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和呼吁……
《轉(zhuǎn)山》描述了對生命及信仰的贊美。在西藏采風時,王舸在大昭寺找靈感,看到了民眾的信仰,形形色色的老人、孩子都在做著心靈的凈化,后來做出了《轉(zhuǎn)山》。
作為總編導,王舸參與的舞劇《天路》《五星出東方》陸續(xù)摘得文華大獎,前者謳歌了鐵路兵戰(zhàn)士修筑青藏鐵路的天路精神,后者講述了漢朝戍邊將軍的故事。
《天路》的成功也離不開采風,“在西寧的一個公墓,我們看見了很多為筑路犧牲的年輕戰(zhàn)士,主創(chuàng)一起獻花,想把這樣真實的故事、真實的一群人,用舞劇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這些年來,王舸多次參與中國文聯(lián)、中國舞協(xié)組織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活動,從一次次的采風創(chuàng)作實踐中體會到,要想創(chuàng)作出老百姓喜歡的作品,“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浮光掠影,而是要低下身子,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