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風”根雕師潘葵走紅:悟透舍與得

2024-01-25 10:10:41來源:九派新聞作者:李浩然
原標題:“殘缺風”根雕師走紅:悟透舍與得

近日,廣西桂林37歲的工藝美術大師潘葵做根雕故意缺胳膊少腿卻驚艷眾人,其作品因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引發(fā)關注。潘葵在27歲時受國畫影響開始用朽木進行創(chuàng)作,在10年間創(chuàng)作出上百件殘缺風根雕,還獲得了國家工藝美術最高獎。

根雕大師潘葵的家鄉(xiāng)坐落在桂林市龍勝縣的一個小山村,這里一年四季郁郁蔥蔥,最不缺的就是樹木,父輩們大多都以木工為生。潘葵耳濡目染,對木工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家境貧寒,初中畢業(yè)后便無奈放棄學業(yè),19歲跟隨父輩學習家具制作,也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雕刻藝術的基礎。

2013年,潘葵偶然翻開已故親戚遺留下的國畫、水墨畫等書籍,從中得到“國畫留白與朽木殘缺部分相契合”的靈感,潘葵便開始日夜鉆研如何讓國畫的留白部分融入根雕作品中。“開始的作品很稚嫩,只是覺得國畫留白與朽木殘缺部分二者比較契合。”他說。

2014年,潘葵創(chuàng)立了根雕工作室,自此一直與木為伴。兩年后,潘葵被破格授予“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還多次拿下國內(nèi)外大獎。

潘葵介紹,作品中殘缺風格理念的顯現(xiàn)源于個人情感的升華。近年來,潘葵憑借《弘一法師》《李叔同》等具有水墨風格的人物根雕,在根雕界受到的認可越來越多,除了獲得“百花獎”等工藝美術獎外,還在2016年底獲得了“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潘葵做《李叔同》時,作品還剩下一半沒有完成,他收集資料時,也邀請行業(yè)內(nèi)的朋友去到家里探討如何給作品做結尾。最后,他覺得不如就在殘缺中建設,運用根雕技術巧妙地規(guī)避木頭的不足,通過創(chuàng)意凸顯出一塊木頭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加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不少挫折,潘葵慢慢從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中有所感悟,“我覺得有兩個字對我的感觸挺深的,那就是‘舍’和‘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有的作品都包含著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潘葵說,根雕作品可以是立體圓雕、根雕、浮雕,“殘缺風”根雕作品之所以受到關注,只是剛好遇到了這個機遇而已。潘葵創(chuàng)作的水墨鏤空根雕象征著一種符號,代表著潘葵與其他根雕師的差異性,特別是佛教題材的根雕作品,很契合禪宗的佛學思想,也有道家的哲學哲理。

潘葵說,有人在職場上遇到很多迷茫的事情,看到他的作品像突然就頓悟了一樣,一個是《李叔同》,另一個就是《達摩》,他們會從大老遠跑來聊這些作品是怎么在思考創(chuàng)作,如何用殘缺來表達作品。“其實,當時我也回答了他們就是舍與得,這些人現(xiàn)在都會聯(lián)系,我們變成了很熟的朋友。”

責任編輯:李佩藺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