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錢鍾書到清華大學任外文系教授,并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調(diào)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學。錢鍾書擺脫教務,專心文學研究所外文組的工作。1953年9月,他調(diào)去翻譯《毛澤東選集》,任務完成后回文學研究所上班。他老本行是研究外國文學的,可回來時卻分到了中國古代文學組。
文學研究所所長鄭振鐸找到楊絳說:“默存(錢鍾書名)回來,就借調(diào)古代組選注宋詩吧。”放棄外國文學研究而選注宋詩,非錢鍾書所愿,但他并沒有消極怠工,反而表現(xiàn)出一個學者探求學問的科學態(tài)度。學界人士心里都明白,宋代詩人多,詩作更多,千百年來無一部現(xiàn)成的《全宋詩》,選注難度可想而知。錢鍾書下苦功夫搜輯辨認,讀遍宋詩。窮兩年之力,“晨書暝寫細評論,詩律傷嚴敢市恩”,精選大、小家81位詩人的297首作品。讀者不難從選目中體會錢鍾書取舍的見地。特別是詩人小傳和注解評論,寫得精彩絕倫,引人入勝。正如楊絳說:“鍾書選注宋詩,我曾自告奮勇,愿充當白居易的‘老嫗’——也就是最低標準,如果我讀不懂,他得補充注釋。”
《宋詩選注》195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學界反響強烈,胡喬木評價:選注精當,有獨到處。周揚贊許:“那年頭唯一可看的有個性的書。”不久,政治風云突變,《宋詩選注》遭遇了“拔白旗”運動,聲討蜂擁而來。好在此時錢鍾書再次被調(diào)去把關(guān)英譯《毛澤東選集》定稿,躲開了那些慷慨激昂的批判。不久,日本漢學泰斗、宋詩專家小川環(huán)樹讀到《宋詩選注》大為稱贊,推崇備至。這個聲音很快傳到高層領(lǐng)導耳中,一場批《宋詩選注》的疾風暴雨,就一下煙消云散了。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