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古人如何把食蟹變成風(fēng)雅事

2023-09-13 09:34:40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言語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biāo)題:食蟹本為風(fēng)雅事

處暑過,天轉(zhuǎn)涼,秋風(fēng)起,菊花黃;每至此時,吃螃蟹的季節(jié)就到啦。

從現(xiàn)在起一直到初冬,螃蟹的肉質(zhì)最為飽滿鮮美,最適合享用品嘗。這是一道特殊的美食,是飲食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食蟹看做極致的風(fēng)雅。金秋時節(jié),吃蟹與吟詩、賦詞及賞菊,均可看作是同等地位的文化享受。

蟹乃美味,食蟹之俗據(jù)信已有五千年之久。《周禮》記載:“庖人。供祭祀之好羞。”所謂“好羞”者,據(jù)東漢鄭玄所言:“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雖非常物,進(jìn)之孝也。”蟹胥當(dāng)為蟹肉所做的肉醬。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即詳細(xì)記錄了蟹的各種食法,蒸、炸、面拖、酒醉等一應(yīng)俱全。至隋代,更有“蜜蟹”“糖蟹”“糟蟹”等多種做法;隋煬帝喜食蟹,以其為食品第一。

螃蟹八爪兩螯,形狀可怖,魯迅曾稱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最早試吃者卻已不可考,見于文獻(xiàn)記載的名人,則以東晉的畢卓為先?!稌x書·畢卓傳》有載,畢卓曾對人說:“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右手持酒,左手拿蟹,便是其一生最高追求,癡蟹如此,可謂典型,真乃性情中人也。詩仙李白愛蟹之情也毫不遜色,他在《月下獨(dú)酌》為題的四首詩中,既寫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寫了念念不忘的螃蟹,“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自笑人生為口忙”的蘇東坡,最愛的不一定是“東坡肉”。他可是嗜蟹成癖,寫下《老饕賦》,描述自己最愛吃的幾種美食為:“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帶糟。”其中,“霜前之兩螯”指的是螃蟹的那兩只蟹螯,“微生而帶糟”的當(dāng)然是醉蟹。

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戲劇家、美食家李漁,也嗜蟹如命,認(rèn)為螃蟹“世間好物,利在孤行”,隨意添加佐料或配菜,都是畫蛇添足,都是對美味的作踐和嫉妒。“以之為羹者,鮮則鮮矣,而蟹之美質(zhì)何在?以之為膾者,膩則膩矣,而蟹之真味不存……”他說自己獨(dú)喜蟹螯一物,“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清代另一位文人袁枚,也是食蟹的大家,他在《隨園食單》里說:“蟹宜獨(dú)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畫家徐悲鴻曾說過:“魚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見了冤家不要命。”對蟹之熱衷,于此可見一斑。

蟹有許多雅號,如“鐵甲將軍”“橫行勇士”“含黃伯”等等,最流行的是“無腸公子”。宋人陳與義有《詠蟹》詩:“量才不數(shù)制魚額,四海神交顧建康。但見橫行疑長躁,不知公子實無腸。”陸游則寫有《糟蟹》:“舊交髯簿久相忘,公子相從獨(dú)味長。醉死糟丘終不悔,看來端的是無腸。”他還在《悲歌行》中說:“有口但可讀《離騷》,有手但可持蟹螯。”黃庭堅筆下的螃蟹,“形橫雖入婦人笑,風(fēng)味可解壯士顏”;他眼中的螃蟹不僅“風(fēng)味極可人”,而且“此物真絕倫”。

千百年來,食蟹成為歷代文人的時尚與風(fēng)情,以吃蟹為由相約聚會吟詩飲酒、賞菊登高,幾乎成了騷人墨客的秋季必修課。專門的食蟹工具也應(yīng)運(yùn)而生,正如豐子愷回憶父親教他吃螃蟹時所言:“吃蟹是風(fēng)雅的事,吃法也要內(nèi)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爪可以當(dāng)作剔肉的針……蟹整上的骨頭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一場講究的螃蟹宴席必備“蟹八件”,常見的“蟹八件”有剪、錘、叉、斧、鑷、針(刮)、勺、墩等。專用工具提升了食蟹的品位,更契合古人的風(fēng)雅之道。

猙獰卻可愛的螃蟹,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畫家筆下的熱門題材。明代畫家徐渭筆下《黃甲圖》筆墨酣暢,簡括傳神,螃蟹活靈活現(xiàn)。同樣是明代畫家的沈周畫蟹也有獨(dú)到之處,他的《郭索圖》(螃蟹又名郭索)活脫脫勾畫出蟹橫行于水草之間的情景,別有一番意境。清代畫家郎葆辰以水墨畫蟹著稱于世,人稱“郎螃蟹”;齊白石更是繪蟹高手,他筆下的蟹與蝦一樣有名,其中有一幅螃蟹畫,從上到下畫了十二只螃蟹,卻無一雷同,各有姿態(tài)。

人們賦予螃蟹八方招財、縱橫天下的寓意,以荷花與螃蟹組成的圖案,過去表達(dá)對福貴雙全的祈望,如今又增添了和諧的意象。象征美好的螃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責(zé)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