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師傅封有才:一“旗”一會 妙手生花

2023-11-17 11:36:49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作者:韓星童
原標題:香港海派旗袍師傅封有才:一“旗”一會 妙手生花

師傅封有才背著一只舊帆布袋,幾乎和為專訪而來的中新社記者同時抵達店鋪。他笑吟吟地從包里掏出一塊紅藍相間的布料,這是他早先在市場尋覓的收獲,為制作一件客戶指定樣式的改良旗袍。

這爿店鋪極狹窄、緊湊,堆滿了各式布料、成品旗袍,剩余的空間僅夠容納一張工作臺、一個老式縫紉機,以及封有才和他的搭檔“模特女郎”。“她”脖子上掛著皮尺,身上那件鵝黃帶著些水墨風格的旗袍,是封有才的得意近作,不久前剛登上洛杉磯時裝周的T臺。借由封有才手機里保存的圖片,我們得以一窺傳統(tǒng)旗袍走上時代潮流尖端的風光,散發(fā)出以柔克剛的端莊優(yōu)雅。

旗袍分為京派及海派,京派旗袍剪裁平面,連袖寬大,而封有才擅長的海派旗袍則剪裁立體,凸顯腰線,手工繁復講究,針黹、剪栽、熨拔,每一步都顯示著裁縫的功力,容不得一絲馬虎,“一件旗袍制作出來不可以起皺,衣襟要稱身,領口也要對稱。”

“我演示一下?”見記者期待地點頭,封有才在那臺老式縫紉機前坐下,擰亮桌面臺燈,機器軋軋的聲響縈繞耳畔,清脆、溫婉。老式縫紉機有節(jié)奏地運作也將封師傅帶回童年夏夜那熟悉的畫面:窗外有茂密梧桐,枝葉間有風,靄靄地搖漾,枕著這樣的吱軋聲,安然睡去。

封有才所擁有、懷念的如此夏夜,遠在上海,那是他的家鄉(xiāng)。出生旗袍世家、三代皆為裁縫的封有才,12歲那年跟著家人移居香港謀生,進入大坑的裁縫店當學徒,并繼承了家族海派旗袍制作技術。算起來,時至今日已累積超過60年旗袍制作經(jīng)驗。

“我們那時候年紀太小了,什么都不懂,工作都是聽大人安排的。”在少年懵懂尚不懂何為天生熱愛的年紀被動選擇了人生的道路,從此再未轉向,封有才始終奉行的是“專一行精一行”一代傳統(tǒng)手藝人共通的精神。不過這些年年紀大了,不時愛回顧往事,也后知后覺地意識到或許確實有基因影響一說。“我小時候走在路上,不由自主就會留意到穿旗袍的人,不同的顏色、長短、款式。”不論是花俏的款式,還是樸實的剪裁,旗袍總是能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中國女性含蓄卻又嬌艷之美。

封有才來港的20世紀50年代,大批上海裁縫在港開裁縫鋪,貨如輪轉,稱得上是真正的黃金時代。裁縫業(yè)最興旺的時候,他一日內(nèi)可以制作兩至三件旗袍。

時裝的出現(xiàn)、流行及普遍,現(xiàn)代化、機械化的制衣業(yè)發(fā)展,壓縮著旗袍裁縫生存空間,“我們這一代的裁縫在香港應該只剩下不多于5位。”

在行業(yè)不敵時代洪流的夕陽余暉里,封有才的生活也逐漸慢了下來,他并未在所謂后繼無人的窘境里慌張或故步自封,相反頗有興致地跟年輕設計師走在一起研究改良旗袍,也開設課程傾囊相授,不遺余力地推廣這項傳統(tǒng)手藝。閑時他樂于設計款式制作幾款旗袍,有更多時間靜心感受旗袍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日子女兒出嫁,他親手縫制了兩套旗袍,一件紅色、一件粉色,細致地以繡花點綴,遠遠望去宛若桃花盛放,叫人移不開眼。問他為女兒做嫁衣的感受,“也沒什么,跟客戶一樣,馬虎不得咯。”口里雖說沒什么特別,嘴角的笑意卻泄漏了滿滿的自豪和感動。

責任編輯:高瑋怡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