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壇巨擘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謫黃州。謫居黃州期間,他產(chǎn)生“三悟”,即黃州赤壁之悟、沙湖途中遇雨之悟、游蘄水(今浠水)清泉寺之悟。“黃岡三悟”,特別是游蘄水清泉寺之悟,是蘇東坡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的起點。
黃州赤壁之悟
生于1036年的蘇東坡,于1057年喜中榜眼。而后,又逢朝廷開制試,踏上仕途,官至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然后回四川老家,為其父蘇洵丁憂。丁憂期滿還朝時,正值“王安石變法”肇始。在恩師和一些相知、相識多被調(diào)離京都的情況下,蘇東坡自求外放。在這一大潮沖刷中,蘇東坡在湖州太守任上,被打入牢籠,然后被貶謫到當時的下等州黃州。蘇東坡一下子從朝廷重臣,成為了朝廷欽犯;從徐州抗洪功高蓋世的太守,一下子成了身處下州的布衣;從日理萬機的官員,成為了不許簽署公事的“酒囊”……應(yīng)該說,蘇東坡跌入了他的人生谷底。這種人生落差,對于蘇東坡來說,不謂不大。蘇東坡來到黃州后,滿腹惆悵、抑郁和彷徨,甚至有棄生而死的念頭。這在他剛到黃州時填寫的《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詞里,表述得比較充分和真實。蘇東坡來到黃州后,積極參與黃州的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仁心善舉,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一些內(nèi)心的積郁,得到愉悅。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去的最多的地方,當數(shù)黃州赤壁。這里因曾發(fā)生過赤壁之戰(zhàn)而蜚聲今古。蘇東坡或站立磯頭,靜觀東去江水,發(fā)思古之情;或泛舟赤壁之下,體驗人生飄忽起伏;或設(shè)幾案于赤壁亭榭,飲酒品茶,靜享大自然的恩賜;或攜友邀朋,踏荊攀崖,探幽徑奇險,感受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艱難……他想到很多很多:曹操、孫權(quán)、劉備、周瑜、孔明,還有橫江而去之鶴影、如泣如訴之簫聲、揖予而言之道士,以及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加上蘇東坡在黃州安國寺洗浴坐禪,而安國寺與五祖寺根脈相連相通,使得蘇東坡對東山五祖禪宗教義頗有心得,既可慚悟,又能頓悟,自揣自解,自釋心郁。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無不使自己大有憑虛御風,遺世獨立之感。并且生發(fā)出許許多多的感悟來,歸納起來就是:“人生如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如夢般的美好,人生如夢般的短暫,人生如夢般的逝而不可追回,人生如夢般的可遇而不可求,人生如夢般的時而轟轟烈烈、時而悄無聲息……黃州赤壁真正讓蘇東坡對塵世間的一切,看透了、想轉(zhuǎn)了。從而在黃州真正得到了安身之所、安心之所、安神之所,成就了隨寓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進一步使自己深層次地排遣了內(nèi)心之積郁,并且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此身安處是吾鄉(xiāng)”之感喟。黃州赤壁實乃東坡先生起死回生之地。
沙湖途中遇雨之悟
蘇東坡于元豐五年,即1082年農(nóng)歷三月七日,在去沙湖的途中遇雨。路旁邊有個竹林,好多人撒腿往竹林里跑去躲雨,唯獨蘇東坡戴笠披蓑,拄竹杖,穿草鞋,從容自若,行走在雨中的泥濘道路之上。這時的蘇東坡有了一悟:“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悟,加上蘇東坡躬耕東坡,友漁朋樵,真正實現(xiàn)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人物嬗變,認知了自己的人生本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為蘇東坡在其人生谷底創(chuàng)造輝煌,奠定了豁達淡定的良好心境。
蘄水與黃州很近,分屬蘄州和黃州管轄。而當時蘇東坡是欽犯,是不準跨州走動的。蘇東坡到沙湖,是到蘄水找龐安時,抑或是找好友潘鯁(時為蘄水縣尉),蘇東坡沙湖途中遇雨之悟、之得,也是與蘄水密切相關(guān)的。換而言之,蘇東坡“黃岡三悟”中的第二悟,也有可能與蘄(浠)水密切相關(guān)。說是沙湖途中遇雨,也很可能就是去蘄水途中遇雨。蘇東坡在途中遇雨后,不久便是“山頭斜照卻相迎”。于是,似有所感、所悟,填了一首題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詞?;磉_、淡定、大度、大徹大悟、大無畏、樂觀,是這首詞的主調(diào)。在這首詞中,蘇東坡表達了自己對世人人生之本真的看法,更表達了自己對自己人生本真的看法。天有不測風云,路有平坦坎坷,山有高峰低谷,水有平靜狂濤,人有順利曲折,都是很自然的。作為自然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必須面對的,應(yīng)該適應(yīng)其變。正因為蘇東坡對人生的本真有如此認知,所以他能做到“俯仰自適天地,榮辱笑寫人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是1082年農(nóng)歷三月,蘇東坡在浠水官道旁一家酒店喝醉了酒。他乘醉而行,在一座溪橋的橋頭睡著了。醒來后,他填了一首詞《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并且題寫在橋頭石柱之上。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詞,描寫了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心境。蘇東坡把自己的心境與自然風物以及自己的感受完全融為一體,完全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擾,抒發(fā)了豁達樂觀,以順文道的襟懷,更說明蘇東坡認知了自然的本真,自己人生的本真,從而為蘇東坡在谷底登峰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奠定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心境和非常人可比的襟懷。
游蘄水清泉寺之悟
蘇東坡與龐安時游蘄水清泉寺后,蘇東坡的人生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之變,也是蘇東坡“黃岡三悟”中的第三悟。此悟,為蘇東坡人生谷底反彈起跳登高峰,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使得蘇東坡人生出現(xiàn)了正向轉(zhuǎn)折,出現(xiàn)了正向“拐點”。
1082年農(nóng)歷三月初,蘇東坡與龐安時到蘄水清泉寺參拜。蘇東坡看到寺門前的河水一反常態(tài),而由西向東流去。他聯(lián)想到自己幾近桑榆暮年,有感而發(fā),填寫了《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詞。短短42個字,卻詳盡地記錄了他的所見、所奇、所愕、所思、所感、所悟,乃至其人生轉(zhuǎn)折之變。在蘇東坡的逆境人生中出現(xiàn)一個驚世駭俗的“拐點”。
此時的蘇東坡不甘于年暮無為,而是要在自己的人生谷底反彈起跳,奮力登峰,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不料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處于人生谷底,壯志虛懷。蘇東坡在來清泉寺之前,甚至還產(chǎn)生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可怕念頭。但是,且往清泉寺門前的蘄水河看去,卻是“門前流水尚能西”。這說明人世間什么樣的奇特現(xiàn)象都有,人生中什么樣的奇跡都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出來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一問一答,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既然流水尚能西,那么,人生就會有再少。不要自怨自艾:“黃雞催曉白,鏡里朱顏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而徒發(fā)自傷衰老之嘆。由于有了這種人生感奮,蘇東坡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diào),轉(zhuǎn)向了對夙愿的向往和追求,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人生高峰的攀爬。
1082年農(nóng)歷三月之后,蘇東坡在他的人生谷底開始反彈了,開始起跳了。這一年,他創(chuàng)作了豪放派的開山立派之作《念奴驕·赤壁懷古》;創(chuàng)作了被譽為“二賦雙珠可夜明”的《赤壁賦》《后赤壁賦》,成為文壇上獨樹一幟的蘇賦;創(chuàng)作了被稱為天下第三大行書的《黃州寒食帖》……他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多見的“井噴現(xiàn)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蘇東坡在黃謫居期間,共寫作詩詞文賦札750多篇(首),平均每1天半就有1篇作品問世。同時還研制了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蜜酒等美食80多種。蘇東坡為中國古今文壇,樹立了一座高入云端的豐碑!
蘇東坡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告訴我們,自然界中有奇異,人生就能創(chuàng)奇跡;只要牢記初心,就可勇開新局;山川異美,亙古輝煌;突圍奮進,創(chuàng)新登高。這首《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的意義非常巨大而深遠,它不僅使蘇東坡的人生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轉(zhuǎn)折,而且使宋代文化標識的宋詞由婉約派向豪放派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使?jié)h代文化標識的辭賦由漢賦向蘇賦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使得中原的肉類葷食由以食羊肉為主逐步轉(zhuǎn)向食豬肉為主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使貶謫文化由低落自棄情調(diào)向積極進取情調(diào)的歷史性轉(zhuǎn)折。這些歷史性的轉(zhuǎn)折,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引領(lǐng)作用。
無疑,蘇東坡游蘄水清泉寺之悟,是蘇東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創(chuàng)造人生輝煌的起始點、發(fā)祥地。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