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夫塔利·貝內特,1972年3月出生于以色列,畢業(yè)于希伯來大學法學院,以色列右翼政黨“亞米納”領導人,曾擔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幕僚長,并先后出任經濟部長、宗教事務部長、耶路撒冷事務部長、教育部長和國防部長等多個要職。
以色列億萬富豪納夫塔利·貝內特是“70后”,長著對小酒窩,剃了光頭,乍一看有點像美國超級富豪貝索斯。在公開場合,他有時會戴上猶太人的小帽子。身為“亞米納”(統(tǒng)一右翼聯盟)領導人的他,曾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為“導師”,當過其幕僚長,在其政府干過5個部的部長,如今卻“將一只腳踩在了把他踢下臺的邊緣”。
2019年以來,以色列政壇動蕩,已經進行了4次大選,穩(wěn)定的內閣始終難產。今年3月大選后,內塔尼亞胡組閣又失敗,組閣權隨后落到左翼“擁有未來”黨領導人亞伊爾·拉皮德手里。然而,拉皮德的組閣眼看也要流產,內塔尼亞胡正等著舉行第五次大選,未料昔日盟友貝內特突然倒戈投向拉皮德,幫助其領導的政黨同盟“變革聯盟”在法律規(guī)定時限的最后一刻跨過了執(zhí)政門檻。
當然,貝內特也從中得到了足夠回報:根據協議,他將和拉皮德共同領導一個權力共享政府,貝內特先擔任總理,到2023年9月再交權給拉皮德,讓后者干到2025年11月。
關鍵時刻突然倒戈
在120人的以色列議會,貝內特的政黨只掌握7個席位。然而,以色列中小黨派林立,任何一黨都很難拿到議會過半席位而單獨組閣。每逢大選,政黨間總要展開合縱連橫的權力游戲。在今年的形勢下,貝內特這7票就更值錢,內塔尼亞胡及其反對者陣營都在拉他。
內塔尼亞胡是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的領導人,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出任總理,2009年以來又持續(xù)執(zhí)政,多次與不同黨派聯手。今年5月4日,內塔尼亞胡組閣失敗。次日,拉皮德受命在28天內組建新政府。由于難以平衡各黨派利益,直到6月2日晚各方仍聚在特拉維夫附近一家飯店里討價還價,但在“把內塔尼亞胡趕下臺”的共同口號下,“擁有未來”黨、“亞米納”、藍白黨、拉姆黨等8個政黨在大限到來前最后一小時簽了組閣協議。
左中右三派組建聯合政府,其中還包含了阿拉伯政黨拉姆黨,這在以色列歷史上是罕見的。拉皮德組閣之初,貝內特曾堅決表示不會加入其主導的政府。但貝內特在關鍵時刻卻突然倒戈,公開稱拉皮德為“我的朋友”,還表示“我打算盡全力,和拉皮德一起組建全國團結政府,這樣我們就能把這個國家從目前的惡性循環(huán)中拯救出來,讓它回到正軌”。
面對“背叛”,內塔尼亞胡急火攻心。他以古老的凱撒利亞港為背景發(fā)布了一段視頻,一邊呼吁右翼議員們不要支持新政府,一邊指責貝內特“為了當總理,不擇手段地放棄民族主義原則”,說“倒向‘變革聯盟’之舉是世紀騙局,也是‘最大的選舉欺詐’的結果”,并警告一個以貝內特為首的左翼政府將“危及以色列”。此前,內塔尼亞胡已因腐敗案受審,如果失去坐了12年的總理寶座,他的處境顯然會更險惡。
面對內塔尼亞胡的攻擊,貝內特勸他“放手吧,讓國家繼續(xù)前進”。以色列一些媒體也對貝內特的做法表示理解甚至予以稱贊,認為他出爾反爾并非為了自身利益,而是想避免使以色列再次陷入選舉動蕩。正如貝內特強調的:“如果舉行第五次選舉,將是一場國家災難”。
也有分析稱,貝內特“反水”是因為看到內塔尼亞胡陣營里的宗教政黨完全反對與阿拉伯政黨合作,組閣希望不大,不愿為此賭上未來。此外,5月21日巴以?;鸷螅瑑人醽喓弥乙磔浾撜忌巷L,可能減少了許諾給“亞米納”的內閣職位數,這也增加了貝內特“反水”的動力。
貝內特協助一個成立不到10年的政黨組建八黨聯盟,扳倒了把持政壇多年的右翼“老大黨”。他也預料到自己會因倒戈挨批,坦言“我已告訴我的孩子們,他們的父親將是這個國家最令人討厭的人”。在右翼圈子里,確實有人在煽動阻止他上臺,也有政客鼓動人們上街抗議,甚至把他說成“叛國者”。以色列安全部門不得不為他在小城拉納納的家連夜加派警衛(wèi),以確保其人身安全。
左頁圖:2021年5月3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二)抵達議會發(fā)表政治聲明。
右圖:2021年3月,以色列右翼政黨“ 亞米納 ”領導人納夫塔利·貝內特在位于特拉維夫的該黨競選總部向支持者發(fā)表講話。
說美式英語的光頭富豪
不久前,以色列《國土報》在介紹貝內特時用了這樣一個標題:“納夫塔利·貝內特,下一任以色列總理——口號和刻板印象背后的人”。文章稱,“這位前以色列初創(chuàng)公司的高管,可以被認為是結束內塔尼亞胡時代并幫助引領以色列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人物”。6年前,另一家以色列媒體介紹貝內特時說:“他是以色列政治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以色列社會趨勢變化的象征。他光頭,銀行中有數千萬美元的存款,說英語時有一種美國腔”。“金錢”和“美國腔”是他身上的兩個標簽。
1972年3月25日,貝內特生于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他的父母都是美國猶太人,住在舊金山,母親是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有波蘭、德國和荷蘭血統(tǒng),父親則是定居美國舊金山的第五代猶太裔。兩人都畢業(yè)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上世紀60年代,那里是美國左翼思潮和反戰(zhàn)運動的中心之一。兩人也曾經都自認為是“左翼分子”。貝內特母親說:“在美國,我們反對越南戰(zhàn)爭。我們去了伯克利,自然就像左翼分子一樣。”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獲勝后,以色列扭轉了戰(zhàn)略劣勢,將百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此時,貝內特的父母到以色列度假,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最終在以色列定居。他們的思想也逐漸“向右轉”。貝內特的兒時朋友告訴以色列媒體,貝內特是在“非常濃厚的右翼和猶太復國主義環(huán)境中長大的”。
因為父母的緣故,貝內特一出生就有美國籍,童年有段時間在北美度過,先后在美國的加州、新澤西州和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生活過,10歲才重回海法,在當地一所宗教學校一直讀到高中。他的學業(yè)并不出色,但美式英語說得很流利。
高中畢業(yè)后,貝內特進入以色列特種部隊服役,隨后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獲得了法律學位。1999年,他迎娶了糕點師吉拉特,兩人先后養(yǎng)育了4個孩子。婚后,貝內特搬到紐約,開始創(chuàng)業(yè)生涯。他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反欺詐軟件公司Cyota,2005年以1.45億美元將其賣給美國公司,躋身億萬富豪俱樂部。
獲得財務自由的貝內特,并不滿足于“家住曼哈頓上東區(qū)”的安逸富裕生活。2006年,他返回以色列開始了政治生涯。其間,他仍游走于政商兩界,2009年出任軟件公司Soluto的CEO,2013年將公司出售。他在這次交易中獲得了數百萬美元收益。
內塔尼亞胡的“密友”兼“門徒”
在政壇,貝內特的“導師”是內塔尼亞胡。2006年至2008年,他擔任當時還在野的內塔尼亞胡的幕僚長,幫助其贏得利庫德黨主席初選。他一度被視為內塔尼亞胡的“密友”兼“門徒”,兩人關系最鐵的時候,貝內特甚至以內塔尼亞胡哥哥約尼的名字命名了他的長子。1976年,以色列出動特種兵到烏干達營救被劫持的乘客,約尼是行動指揮官,也是唯一的戰(zhàn)死者。不過,2008年貝內特和內塔尼亞胡發(fā)生了一場“神秘爭吵”,關系開始變差。據當地媒體報道,這一爭論與內塔尼亞胡的妻子莎拉有關,但具體內容不詳。
貝內特一家。
在思想和價值取向上,貝內特和內塔尼亞胡比較接近,甚至比后者更保守。在如何對待巴勒斯坦人的問題上,貝內特曾強調:“基于國家安全的原因,建立巴勒斯坦國對于以色列來說將是自殺。”他還堅定支持猶太人定居點建設,甚至說“應該殺掉而不是釋放‘巴勒斯坦恐怖分子’”。2009年,貝內特公開批評內塔尼亞胡放慢了猶太人定居點建設,兩人再度發(fā)生沖突。
2010年,貝內特與人聯合創(chuàng)建了右翼組織“我的以色列”,在網上宣傳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他們曾辦研討會教人如何重寫維基百科上的文章,引導輿論更親以色列。2012年,他離開利庫德集團,加入了支持定居點建設的“猶太人之家”黨,次年當上該黨一把手,并率該黨在大選中贏得12個議席。貝內特當年宣布放棄美國公民身份。作為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執(zhí)政盟友,他被任命為經濟部長、宗教服務部長、耶路撒冷事務部長等職。
但2018年,兩人矛盾又爆發(fā)。據路透社稱,貝內特要當國防部長,被內塔尼亞胡拒絕了。貝內特威脅將率領他的黨離開執(zhí)政聯盟。后來,該黨仍然留在聯合政府中,但貝內特從該黨出走,與幾個議員組建了反巴勒斯坦的新右翼黨。該黨未能贏得任何席位。后來,新右翼牽頭組成一個選舉聯盟,有多個右翼宗教政黨加入,這就是今天的“亞米納”。
貝內特(左)和內塔尼亞胡。
“比內塔尼亞胡更右翼”
值得關注的是,貝內特被稱為“比內塔尼亞胡更右翼”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主張將以色列建設成“猶太民族國家”,以往他多次拒絕聯合國提出的解決巴以問題的“兩國方案”,號稱“只要我還有一丁點兒權力和影響,絕不會割讓一厘米以色列土地。”
有分析稱,如果貝內特順利上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可能會比內塔尼亞胡更無情。不過,貝內特也做出了妥協。作為聯合組閣協議的一部分,他保證自己不會同意吞并任何西岸領土或建立新的猶太人定居點。如果真能做到,這將是他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一大轉變。
貝內特近日也刻意減少了自己的右翼言論,甚至稱阿拉伯聯合黨主席曼蘇爾·阿巴斯是一位勇敢的領導人,為自己過去稱他為“恐怖主義支持者”而道歉。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阿拉伯力量將在這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的政策制定中發(fā)揮作用。
貝內特如何在左中右各黨派間找到共同點,也成為當下討論的焦點。如果不能在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新政府可能會成為一個軟弱的內閣。有意見認為,這種多元化的伙伴關系將“無法在伊朗核計劃問題上與美國博弈,也無法對抗加沙的哈馬斯武裝組織”。而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也必定會瞄準聯合政府內部的價值觀分歧猛烈攻擊,以卷土重來。當被問及此時,貝內特的回答簡單而含糊:“我們會成功的。”
一些巴勒斯坦知識分子認為,貝內特不太可能真正推進巴以和平進程,但他作為軟件企業(yè)家的高科技背景,或可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打開機會之門。如果“變革聯盟”主要關注經濟問題和基礎設施建設,而少觸及會引起聯盟內訌的敏感議題,或許它能堅持得更久一些。
根據以色列法律,新政府組建方案尚需議會批準。以色列總統(tǒng)里夫林要求拉皮德立刻公布聯合協議,選定內閣成員,經議會信任投票通過后走馬上任。
皮德宣布成功組建八黨聯合的以色列新一屆政府。
不過,內塔尼亞胡仍有機會去分裂這個脆弱的組閣聯盟。目前這8個政黨在議會120席中僅占61席,這意味著只要有一人改變意向,組閣就會落空。而議長萊文是內塔尼亞胡的盟友,他可能會推遲對聯合政府的信任投票,讓內塔尼亞胡有時間“繼續(xù)勸說他的盟友,爭取從支持聯合政府的右翼政黨中剝離選票”。
目前,新內閣依然存在變數,即便成功執(zhí)政,在波詭云譎的以色列政壇,各種政治、宗教和社會勢力不斷進行博弈,這樣一個“跨界聯盟”也始終是脆弱的。(本刊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刊記者 馮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