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像
03“ 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 ”
作為蘇州地方一把手的白太守,在完成了山塘河的治理后,似乎就回復(fù)到了唐朝官員的常態(tài)。這年秋天,太湖洞庭東、西山的柑橘成熟了,作為太守,他必須親往采橘現(xiàn)場挑揀精品,遣人快速進(jìn)貢朝廷。
蘇州洞庭山的紅橘,圖自蘇州新聞網(wǎng)《“紅極一時”的洞庭紅橘已成了太湖畔一道特殊風(fēng)景》)
唐代江南的貢品中,茶和柑橘是最具特色的。當(dāng)時最著名的江南貢茶是產(chǎn)于今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之間顧渚山的顧渚茶,又稱紫筍茶。白太守任杭、蘇二州刺史前后,當(dāng)?shù)卣疄椴烧杭遑暡?,每年春天需要動員三萬工,前后一月余才能完成。每到初春采制季節(jié),今江蘇宜興(當(dāng)時稱“義興”)的上級領(lǐng)導(dǎo)常州刺史和浙江長興(當(dāng)時稱“長城”)的上級領(lǐng)導(dǎo)湖州刺史需親自入山督造,著名人物如常州刺史李棲筠、湖州刺史顏真卿等人都曾入山督茶,稍后的湖州刺史杜牧留下的著名詩篇《題茶山》,也是入山督茶、與常州刺史在茶山會面時所作??梢?,親督選貢,是地方長官重要的禮儀性任務(wù)。
蘇州洞庭山也產(chǎn)美茶,歲入為供,但白太守到蘇州赴任時已錯過了采茶時節(jié),而秋天柑橘的督貢,則成了白太守的重要事務(wù)。唐代江南各州盛產(chǎn)柑橘,且多為貢品,但只有蘇州洞庭山一帶所產(chǎn)的洞庭橘名冠天下,洞庭橘中,又以包山所產(chǎn)者最美。
蘇州洞庭貢橘與湖、常二州的紫筍茶一樣,亦由地方長官親自督辦。白太守非常重視這一年度的貢橘督辦,在親赴太湖洞庭山揀橘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天一早,白太守帶著幕僚屬吏從閶門上船出發(fā),“漸看海樹紅生日,遙見包山白帶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早發(fā)赴洞庭舟中作》),一路笙歌,發(fā)往太湖。太湖組詩中,《宿湖中》云:“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橘萬株金。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十只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揀貢橘書情》云:“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疏賤無由親跪獻(xiàn),愿憑朱實(shí)表丹誠。”從這些詩篇中,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督辦貢橘是一場重要的儀禮活動,同時也是白太守本人絕佳的游湖時光。跟隨白太守同往督辦揀橘的幕僚們也紛紛作詩相和,今存有張彤《奉和白太守揀橘》、周元范《和白太守揀貢橘》等詩篇。但幕僚們的馬屁詩很難激起白太守激情,他向往的是與自己身份相當(dāng)?shù)脑娢母呤种g的風(fēng)流唱酬。
清 徐揚(yáng)《姑蘇繁華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局部——閶門
在這一次的揀貢橘儀式中,心中塊壘未消的白太守寫下了《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詩:“湖山處處好淹留,最愛東灣北塢頭。掩映橘林千點(diǎn)火,泓澄潭水一盆油。龍頭畫舸銜明月,鵲腳紅旗蘸碧流。為報茶山崔太守,與君各是一家游。”詩后特地注明“嘗羨吳興每春茶山之游,洎入太湖,羨意減矣”。描寫的是深秋太湖洞庭西山的橘林,但白太守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的卻是湖、常二州刺史督茶唱酬的盛況。而如今自己能為天子親自督辦貢橘,大大緩解了對湖州崔太守的羨慕嫉妒恨。第二年春天,騎馬傷腰在郡齋休養(yǎng)的白太守,夜聞湖州刺史崔太守和常州刺史賈太守在顧渚茶山相會唱酬,病榻孤燈之下,寫下了《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詩,“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遰舞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羨慕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04“ 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 ”
揀完貢橘,時節(jié)進(jìn)入冬季,寶歷元年也在白太守今日宴西樓明日臥北亭的歲月靜好中悄然流逝。年底收官封印,府舍中的本籍吏員一個個都回家過年了,單身赴任的白太守一下子就閑了下來,但周判官應(yīng)該就在身邊,帶著幾個隨從安排著太守的年假生活。
初老的太守自有其難言的苦惱。雖然自己尚覺未老,但周遭的年輕一輩已將你視為長者、老者,自己也礙于身份,難以真心結(jié)交。白太守在《郡中閑獨(dú)寄微之及崔湖州》詩中透露了這種心情,“少年賓旅非吾輩,晚歲簪纓束我身。酒散更無同宿客,詩成長作獨(dú)吟人”,以至于“官高年長少情親”。寶歷二年的正月,白太守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度過的。
寶歷二年正月初一(公元826年2月11日),萬戶歇業(yè),白太守?zé)o處可去。正月初二,親友之間開始拜年,白太守單身赴任,寓居郡齋,孤家寡人,除了象征性地接受些新年賀辭外,別無它事。正月初三,百無聊賴的白太守出門閑逛了。對詩文奇才的白太守而言,周遭事事事能入詩,就在穿巷過橋的不經(jīng)意間,吟出了《正月三日閑行》七言一首:
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鴛鴦蕩漾雙雙翅,楊柳交加萬萬條。
借問春風(fēng)來早晚,只從前日到今朝。
這是一首最能讓人感受到蘇州意象的唐詩。
唐代的蘇州刺史衙門,范圍大致東起今公園路,西至今錦帆路,北至今草橋弄,南至今十梓街,今蘇州體育場和蘇州公園(大公園)是其舊址。刺史衙門的正門在十梓街五卅路口,直對平橋直街,往南便是烏鵲橋路,南端就是橫跨在烏鵲河上的烏鵲橋。這一點(diǎn)沒有疑問。白太守也自注“烏鵲”為河名。
紅線內(nèi)部區(qū)域?yàn)樘拼K州刺史衙門大致范圍,改繪自百度地圖
接下來是“黃鸝巷”。“黃鸝”,白太守自注曰“坊名”。但當(dāng)時蘇州是否有黃鸝坊,這是個未知數(shù)。傳為唐人陸廣微撰述的《吳地記》中雖然列有“黃鸝”一坊,但已被視為“古坊”。后世蘇州地方志提到“黃鸝坊”,也多是依據(jù)白太守詩句而來。但不管怎么說,吳郡蘇州曾經(jīng)有過“黃鸝坊”,白太守也許只是為了與現(xiàn)實(shí)中的“烏鵲河”對仗,才選擇了歷史上的“黃鸝坊”。南宋刻成的《平江圖》上,在今景德路與湯家巷、吳趨坊交界處刻有“黃牛坊橋”。這座橋,到清代的《姑蘇繁華圖》中已經(jīng)變成了“黃鸝坊橋”。但黃鸝坊橋附近是否就是古黃鸝坊,是否就是白太守印象中的“黃鸝巷口”,這就很難說得清楚了。
《姑蘇繁華圖》局部描繪了新郎新娘拜堂的場景,有學(xué)者認(rèn)為此場景發(fā)生的地點(diǎn)即為黃鸝坊橋附近
“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正是江南正月時節(jié)的實(shí)情。“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歷史上蘇州城內(nèi)河道之多,只要看一眼《平江圖》便可知曉,不是兩街夾一河就是前街后河,而今天蘇州城區(qū)的河道已不足唐宋時期的五分之一。有這么多的河道,必定就有無數(shù)的橋梁。“紅欄三百九十橋”,白太守自注曰:“蘇之官橋大數(shù)。”宋人楊備詩稱“畫橋四百”,洪武《蘇州府志》引前人稱橋有“三百六十”,其實(shí),到底有多少橋,誰也說不清楚。
《平江圖》拓片,蘇州碑刻博物館藏,圖自蘇州碑刻博物館官網(wǎng)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紅欄三百九十橋”一句中的“紅欄”。紅欄,顧名思義是朱紅色的欄桿,可以想見,白太守時代蘇州的橋梁都是木橋,因?yàn)槟緲虿拍芘?ldquo;紅欄”。橋梁不僅是木質(zhì)的,而且為了行舟,絕大多數(shù)橋梁都是拱橋。拱橋不便于行人,尤其不便于官員大轎的通行,因此官府衙門前的橋往往建成平橋,橋名也叫平橋。所以,唐宋蘇州衙門前的橋就叫“平橋”,今平橋直街的街名即源于此。當(dāng)時蘇州有兩個附郭縣,吳縣在西,長洲縣在東。吳縣衙前的橋叫“小平橋”,舊址在今道前街、新春巷路口東北,今已廢。長洲縣衙前的縣前橋,在今玄妙觀東北洙泗巷偏東,因橋平不通舟,當(dāng)時有“長洲縣前,難過”的諺語。因此,可以想象,白太守在正月初三這一天“閑行”時,跨過了一座又一座的紅欄木拱橋。
唐代的紅欄木拱橋,到了宋代為之一變。北宋吳縣人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橋梁》一目中有這樣的記述:“吳郡昔多橋梁,自白樂天詩嘗云‘紅欄三百九十橋’矣,其名已載《圖經(jīng)》。逮今增建者益多,皆疊石甃甓,共奇致密,不復(fù)用紅欄矣。”也就是說,到了宋代,蘇州的橋梁逐漸改成了石拱橋(當(dāng)然,衙前的石橋依然是平橋)。今天蘇州城區(qū)留下的宋橋可能只有道前街東段的金獅橋(舊名經(jīng)史橋)了,但已改成了平橋。江南的宋代橋梁多用灰白色石灰?guī)r條石砌就,與明代以后用黃石條的做法趣旨相異。從唐到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唐風(fēng)逐漸離我們遠(yuǎn)去(日本國尚保存著許多唐風(fēng)做法),宋代形成的社會習(xí)俗深深地影響到我們今天。
乘魚橋,在今蘇州樂橋東約兩三百米的干將路上。唐人陸廣微《吳地記》中有橋名的傳說記載;明人高啟亦有《乘魚橋》詩,一作“乘鯉橋”。圖:作者自攝
白太守的蘇州年過得很寂寥,但《正月初三閑行》給我們留下的唐代蘇州風(fēng)情,成為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的風(fēng)景線。
- 未完待續(xù) -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