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愛喝茶的境界,我的感覺是“嗨”到極致。
宋人喝茶喝到什么境界呢?《東京夢華錄》寫道,汴京(開封)御街上,有許許多多茶坊,在居民集中地方,茶坊更是鱗次櫛比,不僅有專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還有老百姓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而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jié)束才關(guān)門的全天候茶坊。
那么,宋人喝茶有哪些步驟呢?
宋代的點茶程式大致可分為以下12個步驟:列具-炙茶-碾茶-羅茶-燒水-燲盞-置茶-候湯-調(diào)膏-沖點擊拂-鑒賞湯花-聞香嘗味。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碾成粉狀的茶末,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滾水里,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最后喝那一鍋茶湯。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一邊沖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諾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燒水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宋朝人點茶一般不用鐵鍋燒水,而用瓷瓶燒水。燒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裝大半瓶水,一會兒就燒開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見水開,只能聽聲。聽聲辨水,是宋朝茶藝界的絕活兒。
喝茶,宋人叫“斗茶”,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斗茶多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窯小黑碗,凝重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溫,導(dǎo)熱慢,適合點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斗茶和質(zhì)樸的茶具,讓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因而出現(xiàn)了曜變天目這樣的極其珍貴的茶碗。
斗茶的過程,非常講究,也非常有意思。注湯有力、不易燙手、便于觀湯的湯瓶,保溫性強、便于咬盞運筅的黑釉建盞,這兩件標志性器具乃宋代點茶之利器,展示宋人喝茶的獨特之處。
蘇東坡有首詞《水調(diào)歌頭》寫出了一個完整的“斗茶”過程,堪稱一絕: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zhàn),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jié)就紫云堆。輕就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起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據(jù)東坡所說,他認為煮茶的靈魂在于水,須選雨雪之水為佳,甘冷井泉水次之。
那么問題來了,宋人都愛喝哪些名茶?大致有研膏茶、蠟面茶、大龍團、小龍團、密云龍、龍園勝雪等6種名茶。這里僅舉蠟面茶說一下。蠟面茶也有稱為臘面茶。在唐代早些時期,研膏茶是一種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隨后由于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茗規(guī)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時期,在茶中滲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貴的香料,把自然茶發(fā)展成為香料茶已經(jīng)成為很普遍的現(xiàn)象。由于茶質(zhì)特佳,芬香撲鼻,沖泡后有乳狀物泛于茶湯之上,與溶蠟相似,所以定名為蠟面茶,后人訛為臘面茶。
宋人喝茶不僅在品種上有講究,在程序上更細化。前面提到的“茶百戲”指的是用茶泡沫鋪開做畫,你可以在半小時內(nèi)盡自己所能,畫山水,繪花鳥,寫人物,大家拿來比較,謂之“戲”,說起來真的是很“嗨”的!
宋代的茶文化,大致有這些鮮明特點。
其一、注重茶湯的色、香、味。宋代點茶法已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經(jīng)純粹是清飲了,因此更加注重茶湯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蔡襄《茶錄》指出:“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茶味主于甘滑”。
其二、有較高的點茶技藝要求。點茶在碾羅、候湯、沖點、擊拂都有較高的技藝要求。
其三、重視點茶的環(huán)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點”、“三不點”之說,“三點”其一要有好天氣,其二要求佳客風流儒雅、氣味相投,其三要求點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潔。反之,是為“三不點”。
其四、茶色貴白之風盛極一時。唐代,陸羽《茶經(jīng)》稱紫者上,宋徽宗《大觀茶論》則說:“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其以茶色白為貴。
由此可見,宋人“斗茶”已經(jīng)將茶玩到有感有覺有味有意的極致。今人喝茶,倒顯得淺薄,顯得比較簡單了。原因在于,今人生活節(jié)奏快,對茶的品類沒有那么多要求。所以,程序尚簡,品類尚香,大概是時間變了,選擇多了的緣故吧。
喝茶有三類,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清人泡茶,直到今天,“吃”茶就演變成開水沖一下,和泡咖啡省心省事,卻少了許多文化韻味了。
我還是喜歡宋人“分茶”的傳統(tǒng)習(xí)俗,因為那樣更有中國“味道”。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