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1937年11月,徐悲鴻隨國立中央大學從南京西遷至重慶,執(zhí)教藝術系。1942年秋至1946年夏,徐悲鴻應重慶工商界著名人士石榮廷邀請,搬入位于嘉陵江北磐溪的石家花園。
石家花園院落寬闊,中間有一座亭子,兩側分別是兩層的小樓,隔亭相對而立,最里面是一棟磚木結構的2層樓房。院落周圍有黃葛蒼松,梅竹掩映,十分幽靜。院壩下面,是一排“石室”。彼時,磐溪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徐悲鴻以石室為畫室,在這里完成了《巴人汲水圖》《巴之老婦圖》等極具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經(jīng)典作品,石家花園真實地見證了徐悲鴻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的黃金時期。
徐悲鴻在寓居磐溪石家花園的4年間,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悲歡離合——他以現(xiàn)款100萬元、收藏的40幅古代名畫、100幅自己的作品,以及每月收入的一半,作為兒女的撫養(yǎng)費,與前妻蔣碧微協(xié)議離婚;與此同時,他也收獲了自己嶄新的事業(yè)和愛情,創(chuàng)辦了中國美術學院,并與廖靜文女士相識相愛,喜結良緣。
1945年冬,徐悲鴻與廖靜文在中蘇友好文化協(xié)會禮堂舉行了熱烈而儉樸的婚禮。沈鈞儒和郭沫若應邀擔任證婚人,郭沫若還賦詩一首,以示祝賀:“嘉陵江水碧如茶,松竹青青勝似花。別具一番新氣象,磐溪風月畫人家。”
新婚后的徐悲鴻過著幸福而愉快的生活,他不止一次對廖靜文說:“我真正找到了我所愛的人!”“我欠著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愛的東西都送給你。”徐悲鴻后來把自己珍愛且滿意的作品悉數(shù)送給廖靜文,并在許多畫作上題寫了“靜文愛妻保存”的落款。徐悲鴻病逝后,廖靜文將這些作品全部捐獻給國家(現(xiàn)收藏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其中包括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巴人汲水圖》。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