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150歲的普魯斯特,留下了什么?

2021-11-17 09:37:2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大號 中號 小號

普魯斯特肖像

1892 年,巴黎,普魯斯特用網(wǎng)球拍佯裝彈吉他

1887 年,少年時期的普魯斯特。

綜藝節(jié)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演員金婧飾演了一位表里不一的都市女性。

私下,這位都市女性聽俗氣的有聲網(wǎng)絡小說;而在外人面前,她則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臉上蓋著一本厚實的《追憶似水年華》。但凡是了解一點文學的觀眾,便能窺見這組鮮明的對比,從而體會到當中的諷刺與嘲謔。

近二三十年,普魯斯特的這本巨著在某些時刻確實成為了審美品位的代表。在一些人看來,這本書是法國版《紅樓夢》,閱讀過它,就好像理解了一個時代,甚至還能弄懂大部分文學史——不得不說的是,這可能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但《追憶似水年華》的重要性卻不可忽視。因為自1913年出版以來,有太多的讀者對它贊不絕口。

對書籍向來挑三揀四的納博科夫認為,普魯斯特的小說是20世紀的杰作。哈佛大學教授布魯姆更是說:“《追憶似水年華》超越了所有可以評判的西方經(jīng)典。”在該書眾多的擁躉中,也向來不乏名作家,伍爾夫、杜拉斯、毛姆等人都曾公開表達過自己對這本意識流小說的喜愛。

然而,對普通讀者而言,想要從頭至尾讀完《追憶似水年華》,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部書的全譯本有240多萬字,近3000頁。對待它,光有興趣還遠遠不夠,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才算是具備了閱讀基礎。日前,許鞍華導演接受采訪,在被問到退休想做什么時,她很自然地答出,去閱讀這本從未看完的大部頭。

而在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的豆瓣上,有人創(chuàng)立了“馬賽爾·普魯斯特”小組。組內成員鄒非周發(fā)現(xiàn),在官方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中,今年上半年有5000人標記“讀完”了這部鴻篇巨制。

《追憶似水年華》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挺立在文學的場域中,有人對此望而卻步,有人虔敬地單純仰望,當然,也有人選擇了攀爬與跨越。

今年,正是普魯斯特誕辰150周年。他這部聲名遠揚的作品問世也已有百年,從無人問津到眾星捧月,為何會產生如此變化?在個體身份日趨割裂、生活愈加碎片化的語境下,我們是否又對普魯斯特產生了新的認識?這一切疑問的答案,或許需要我們重新回溯,去從普魯斯特的書作以及人生歷程中追尋和把握。

“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翻譯家周克希是國內最早翻譯《追憶似水年華》的人之一。2014年,他在接受采訪時引用了法國作家法郎士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態(tài):“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正是從這年開始,他放棄了翻譯這部作品。

他的放棄,并非出于不再熱愛,而是因為“年紀、體力和精力確實無法勝任了”。周克希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譯者。50歲以前,他是華東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的教授。知天命之年,他才轉而從事翻譯工作。1982年,機緣巧合之下,他參與到譯林出版社《追憶似水年華》的集體翻譯中。

項目結束,他一直希望可以憑一己之力獨立完成《追憶似水年華》的翻譯。2003年,該書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出版。周克希算是走上了這條艱難的獨自翻譯之路,“到底一共花了多少時間,我沒有認真統(tǒng)計過。但前后的跨度,當在十年以上”。

每譯一卷,要花費他兩三年的光陰。由于當中穿插著其他工作,再加上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他終在完整地譯完第一、三、五卷之后,選擇了停下來。他說:“我自己感到了難以為繼。如果是在年輕的時候,我可以挺過去,現(xiàn)在就不行了。”

在周克??磥?,普魯斯特的作品適合慢慢翻譯,而這個進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詞匯,不是句子長,主要是他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么”。

他說,長期翻譯普魯斯特已經(jīng)有了感情,但再好的朋友,也終有一別。無論是對譯者,還是對讀者,《追憶似水年華》都實在是太長了。

但《追憶似水年華》的長,絕不是陳詞濫調的冗長。

全書就如同一幅手卷畫,慢慢鋪展,最終呈現(xiàn)出19世紀90年代初法國特定人群的生活樣態(tài)。如果說巴爾扎克是法國社會的“書記員”,那普魯斯特便是對那個時代情緒與感受敏銳的捕捉者。

普魯斯特從1906年著手寫作這本書,其間不斷修改,甚至一度重寫。直到1922年去世,他都在掛記著這本書??梢哉f,他在書中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周克希說,這部書,就是普魯斯特的生命,所以在寫最后那個Fin(完)時,他對女管家說:“現(xiàn)在我可以死了。”

除了篇幅長,《追憶似水年華》的另一大特征是情節(jié)不連貫。這給習慣于傳統(tǒng)敘事的讀者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閱讀時,人們在1870年至1872年之間反復跳躍,而所處的空間也隨著感知的變化而變得不同。

前一章節(jié),“我們”某年某月正在蓋爾芒特家的石子路上徜徉;而后一章,一下子又降臨到了另外一個時間點下的威尼斯圣馬可廣場。

然而,意識流的作品也并非沒有好處。讀者能夠從任何一處看起,故事與戲劇性沖突在書中被徹底消解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能夠更細致入微地去體察情感和發(fā)掘生活細節(jié)。實質上,在看似混雜而凌亂的書作中,普魯斯特留下了一條統(tǒng)一的引線——人的意識。

在他的構想里,《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是一座大教堂。他在給朋友所寫的信中說道:“我只有一個考慮,那就是構建結構,當你對我說到大教堂時,我無法不因為一種直覺而激動……我想給我書的每個部分一個這樣的題目:大門,側堂的彩繪玻璃,等等。這部作品唯一的優(yōu)點正在于它的整體,它的每個細小的組成部分都很結實。”

但這座“教堂”最初建成時,卻沒有什么“信徒”,以至于書的第一卷第一版還是他自費出版的。

當時的文學界,正流行“長河小說”。所謂“長河小說”,是指多卷的、篇幅超長的,像河流一樣慢慢流動的小說。評論家最初注意到《追憶似水年華》時,就粗略地將其歸納到這一類別之下。但多年以后,人們意識到,不定的主題與細碎的情節(jié),使得這部書根本無法被定義。

和曹雪芹相似,普魯斯特能寫出超越所處時代本身的小說,有賴于自身的經(jīng)歷與認知。瓦爾特·本雅明在1929年時寫過一篇名為《普魯斯特的形象》的隨筆。

他在當中寫道:“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條件是極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極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這都是不可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卻整個變成了典范。”

對此,周克希也坦言,盡管這些年他一直在翻譯普魯斯特,但他對這個人卻不太恭維:“如果要跟他做朋友,我會考慮一下,但從文學角度,我非常崇拜他。”

維米爾的《代爾夫特景觀》,是普魯斯特最喜歡的畫。

與生命賽跑的書寫

與刻板印象中的作家不同,普魯斯特的一生從未有過窮困潦倒的時刻。

他與巴黎的上流社會階層一樣,頻繁地出入沙龍、展覽、作家圈的活動。

他家境殷實,母親驕縱,本應無憂無慮的他卻在成長的過程中生發(fā)出了超乎常人的敏感。哪怕是最不經(jīng)意的冒犯和最輕微的敵意,都會被他牢記于心。所以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常做筆錄,并將寫作當成一種疏解。正是強烈的沖動和對情緒精準的察覺,才構成了他日后寫作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一直折磨他的慢性哮喘,也讓他無法像同齡人那樣,在燈紅酒綠中縱情作樂。長久的閉門謝客,使得寫作成了他生活里為數(shù)不多可以寄放心靈的樂園。他很明晰,人只有在心情歡暢時,生活才有意義。但他也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產生于感情沖動和人際交往中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轉瞬即逝。

1903年至1905年間,普魯斯特的父母相繼去世,而他的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

那時,他意識到,有些欲望在未及實現(xiàn)之時便已變換,而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得不到任何永恒的東西。

所以在將近40歲時,普魯斯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追憶似水年華》之中。

他說:“我在書中傾注了我的思想的精華,甚至我的生命。我對它無限珍視,遠勝過我迄今所做過的一切,因為那一切都是毫無價值的。”

往后的日子,他的身體愈加脆弱,甚至自然的光與聲音,都足以讓他產生不適。于是,他終日拉緊窗簾,在房間內狂熱地書寫著那些記憶里的生活。

有時他會深夜出門,坐著包裹嚴實的馬車,去參加宴會,或請朋友吃夜宵。并不是他闊綽到失去理智,而是他希望,能通過這些場景,再讓他回想起一些什么,然后將它們寫下來。

那時,他已經(jīng)預感到死亡的臨近了。

他抓緊最后的幾年,檢查和修改手稿,其間還不遺余力地和出版商打交道——盡管沒人愿意為他出這一本不倫不類的書。

只有在哮喘病發(fā)作,實在難以堅持時,普魯斯特才會停下來。他對友人說:“現(xiàn)在必須在我自己的墳墓完工之前為它建造起一座巨大陵寢。”

不久后的1922年11月18日,凌晨四點半,普魯斯特的生命走向了終點。他沒有敗給疾病、失眠和勞累,而是最終被他孜孜不倦所書寫的時間吞噬掉了。就在離世的前一天,他還叫來仆人,希望她能在手稿中,把書中阿爾貝蒂娜吃的冰淇淋的味道補充清楚:“可能是草莓,也可能是覆盆子。”

普魯斯特的“遺產”

但在這個凡事追求速度的時代,《追憶似水年華》似乎成了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作。

那么,除了這本書,普魯斯特還為我們留下了什么?在社交媒體上鍵入“普魯斯特”,就能夠得到答案。

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有普魯斯特愛情、普魯斯特問卷以及普魯斯特時刻。

或許作者本人也從未意識到,在自己所追尋的東西中,“愛情”是那個真正永恒的話題。

在書中,普魯斯特的書寫揭示了這種情感的本質。人物一旦墜入愛河,就會依次產生熱情、不安、困惑、嫉妒、不幸等感知。戀愛或婚姻中的人對此應該深有體會。

在書中斯萬和敘述者的例子中,我們漸漸懂得,愛與痛苦是緊密相連的,有時甚至會發(fā)生置換。

所以,對人們來說,普魯斯特愛情是一個哲理,也是一種提示——在享受甜蜜與歡愉時,同樣也要接受它所帶來的不那么美好的附屬情緒。

愛情之外,人們對普魯斯特問卷也頗有興趣。一些活動與采訪中,人們常常會將其作為剖析自我的工具。因為在這份問卷中,反映著不同人群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事實上,這種問卷形式最初只是流行于法國沙龍圈。

后來,因為普魯斯特在13歲和20歲時各做過一次該問卷,答案有很大不同,人們?yōu)榱朔治銎涑砷L經(jīng)歷,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多年過去,這份問卷仍在流行,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人們對于人生的反思與追問,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過時的。

而在他眾多的“遺產”中,普魯斯特時刻也是當今年輕人最熱衷探討的詞匯之一。

街角烤紅薯攤位散發(fā)的香氣,可能會讓某個剛下班的人回想起冬日與戀人一起散步的時光;樓道里飄散出的飯菜味道,也大概會勾出人們對家庭團聚的回憶。普魯斯特的書寫又再次提醒了人們,切莫忽視和忘卻那些感官所帶來的連綿不絕的往事。

為了表達這個觀點,普魯斯特在書中說:“我們徒然回到我們曾經(jīng)喜愛的地方;我們決不可能重睹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位于空間中,而是處在時間里,因為重游舊地的人不再是那個曾以自己的熱情裝點那個地方的兒童或少年。”

米蘭·昆德拉認為,普魯斯特寫《追憶似水年華》并非為了講他的生活,而是為了通過讀者的眼睛照亮他們的生活。

從這個維度看,以普魯斯特冠名的這些新鮮詞匯,確實已經(jīng)反映出了這一點。

在《追憶似水年華》的結語中,普魯斯特這樣寫道:“如果時間允許我完成我的作品,我將給它打上時間的烙印。

時間已經(jīng)不可抗拒地占據(jù)我的心靈,在我的作品中,我將描繪世人,即使冒著把他們寫成怪物的風險:他們在時間里占據(jù)一個在空間中難以獲得的廣闊得多的空間,一個伸展的無法度量的空間。”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聯(lián)系電話028-86968276】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