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小圖為史迪威。
“我這里是下午,如果讓我講我和中國的感人故事,我們得聊到后半夜。”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越洋采訪時,約翰•伊斯特布魯克笑著說。
8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美國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
習近平指出,感謝伊斯特布魯克在來信中分享史迪威將軍及史迪威家族幾代人同中國友好交往的故事,從史迪威家族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史迪威將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中國解放和進步事業(yè)給予了積極支持,對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人民對此不會忘記。前不久,重慶市舉行了史迪威將軍誕辰140周年紀念活動,你發(fā)表了視頻致辭,你的女兒、女婿和孫輩們也親臨現(xiàn)場??吹绞返贤④姀氖碌闹忻烙押檬聵I(yè)已傳承至家族的第五代人,我很欣慰。
伊斯特布魯克說,習近平主席非常重視美中兩國人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鼓勵了他給習主席寫信。“我認同習主席對兩國‘人與人’交流的重視,并希望講述近幾十年來史迪威一家在這一領域做出的貢獻。”
這延續(xù)五代的情誼,要從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約瑟夫•史迪威將軍說起。
“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
談到外公史迪威,伊斯特布魯克先說起一件童年趣事。
“那是一個周日,年幼的我和外公都在起居室里。為了逗我玩,外公繪聲繪色地模仿著報紙漫畫頁上的卡通人物。這時,突然門鈴響了,有客來訪。”正在享受其樂融融祖孫時光的史迪威,顯然不太想見訪客,但出于禮貌,他又不得不下樓。“于是他對我說:‘我得下去一趟,但如果我5分鐘內(nèi)還沒回來,你就下樓給那個(來訪的)男人一槍。’”伊斯特布魯克笑著說,“那天晚上,我母親花了很長時間才把我哄睡著。”
在很多美國史學家口中,史迪威是“最早被民間傳頌的二戰(zhàn)英雄之一”。他討厭繁文縟節(jié),與士兵交流時平易近人,跟軍官交談時心直口快,敢于指出上司的錯誤。這讓他獲得兩個截然不同的綽號:在士兵心目中,他是沒有架子的“喬大叔(Uncle Joe)”。而在高軍階同事眼中,他是坦誠卻又不留情面的“酸醋喬(Vinegar Joe)”。
“在我眼里,史迪威將軍最顯著的特點是正直和誠實。”伊斯特布魯克說,“在二戰(zhàn)期間,他經(jīng)常指出我們(指美國)在哪些方面犯了錯誤,這讓他在華盛頓不是很受歡迎,因為他會說一些官員不愛聽的話。”
1911年,新婚伊始的史迪威第一次來到中國。8年后,他成為美國陸軍第一個學習中文的軍官。1920年,他帶著家眷來到北京,就讀于華北協(xié)和話語學校,校友包括漢學家費正清、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組長包瑞德等人。這段時光讓他的中文水平突飛猛進。曾多次與他會面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李宗仁回憶:“史君(指史迪威)能操華語,和我談話不用通譯,人均稱其為‘中國通’,渠也頗引以為榮。”
1921年,史迪威的女兒艾莉森成為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新樓中出生的“第一個人類嬰兒”,“此前這所建筑中首次接生的是一只駱駝”,伊斯特布魯克笑著解釋。史迪威為女兒起了個中文名“史文森”。
1926年,史迪威一家與家庭教師管文純(左一)合影。(受訪者供圖)
1942年2月,剛獲得中將軍銜的史迪威,被任命為中緬印戰(zhàn)區(qū)美國陸軍司令兼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身為“中國通”的史迪威對中國抗戰(zhàn)始終充滿信心,并積極為中國爭取國際援助。他堅定地認為“中國士兵是極為出色的,只要擁有良好的裝備、補給和訓練,他們就能與任何盟軍士兵相媲美。只要我能證明這一點,我就瞑目了。”
在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戰(zhàn)績后,史迪威打破阻力,多次向美國政府提出應將美國援華軍火分配一部分給八路軍。他還促成了美國觀察組到延安訪問,讓美國人民有機會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1944年史迪威將軍離開中國時,朱德將軍贈給他一份紅軍(指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抗日紀實照片集。1987年史迪威家族重返中國時,我的母親把這個照片集帶回中國,贈給朱德將軍的后代。”伊斯特布魯克說。
1944 年,史迪威在行軍間歇休息。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病在美國加州去世。朱德同志表示,史迪威將軍的死,不但使美國喪失一個偉大的名將,并且使中國人民喪失一個偉大的朋友。“史迪威將軍始終十分尊敬和欽佩中國人民,這正是他留給后世的重要遺產(chǎn),并在我們家族中代代相傳。”伊斯特布魯克說。
捐房助學的母親
伊斯特布魯克說,史迪威家每代人都有一位“家族歷史學家”,負責記錄保存家族歷史。外公史迪威去世后,母親、史迪威長女史文思(英文名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魯克)擔起這一重任。
“我的母親在中國長大,她的中文名‘史文思’也是外公起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準確的說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話。”伊斯特布魯克說,“她繼承了外公與中國的友誼。像外公一樣,她積極與普通中國百姓做朋友。她對中國人民的親近感也是由此而來的。”
伊斯特布魯克說,母親時常和他講起一位“中國爺爺”的故事。“管先生是外公聘請的中文家庭教師,是一位年長的中國紳士。他的全名叫管文純,母親和姑姑都親切地稱他‘管爺爺’。外公的中文名‘史迪威’正是這位管先生起的。久而久之,‘管爺爺’成了史迪威家庭的一員。”
“幾年前,我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了管先生的故事。管先生的孫女隨后聯(lián)系我。我?guī)е芟壬脑S多照片去拜訪她,她非常高興,說自己從沒有看過這些照片。之后我們也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伊斯特布魯克說。
1944年,史迪威一家回到美國。之后雖然中美關系跌宕起伏,但史文思一直相信兩國關系最終能夠走向光明。她時常輾轉(zhuǎn)美國各地,講述中國歷史和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她的妹妹史文森在中國時曾拜著名畫家溥儒為師,學習中國畫,回到美國后她建立史迪威畫廊,研究和教授中國傳統(tǒng)繪畫,并著《中國畫的技巧》一書。該書至今仍被讀者稱為學習中國畫的“五星讀物”。
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同年,史文思、史文森與多位家族成員一同訪華。他們?yōu)橹袊淖兓械叫老病7得篮?,史文思在一次大學演說中表示:“過去中國街頭很亂,甚至能看到垂死的病人。今天的中國有了現(xiàn)代化的醫(yī)院,街頭也很整潔干凈。”
“回到美國后,母親和小姨想為促進中美友誼做些事情。”伊斯特布魯克說,“她們邀請中國青年來美游學,請他們到蒙特雷國際關系研究院旁聽。校方后來表示希望讓中國學生就讀該校碩士課程。母親、小姨和兩名華裔女士決定設立史迪威獎學金,資助中國學生來美求學。”
1982年,史迪威獎學金正式設立。為了籌資,史文思、史文森義賣了許多畫作和古董,并經(jīng)常組織中國文化講座和慈善晚會,以鼓勵友華人士捐款。“1995年,母親將一座住宅捐給蒙特雷國際關系研究院。兩年后,學院賣掉這座住宅,并將獲得的款項作為史迪威獎學金的資金。”2013年,華人投資家王成釗、羅惠芳夫婦決定每年向史迪威獎學金捐資,使獎學金得以翻倍。如今,史迪威獎學金每年為中國留學生提供1萬美元資助。
“史迪威獎學金是一種持久性的聯(lián)系,我們希望所資助的學者成為中美交流的橋梁。”伊斯特布魯克說,“許多獎學金獲得者回中國后依然與我們保持聯(lián)系。在我收到習主席的回信后,很多獎學金獲得者還向我表示祝賀。”
許多中國留學生難忘史文思、史文森姐妹的幫助。一名留學生回憶,兩姐妹常邀中國學生去家中做客,“在與她們的交往中,我感受到的是她們的誠摯、平和、友善,就像和鄰家的長輩交往,沒有一點精神負擔。”姐妹二人也經(jīng)常在校園中舉行中國文化和歷史講座,深受歡迎。史文森每年邀請學中文的美國學生去畫廊參觀,并拿出筆墨紙硯,教他們寫毛筆字。
1991年5月25日,史文森去世。在訃告上,人們稱她為“關注中國的藝術家、作家和講師”。史文思繼續(xù)為獎學金奔走,并決定身后將部分家產(chǎn)捐作獎學金。1997年4月13日,她也在睡夢中安詳?shù)仉x開人世。
“我成為新一代‘家族歷史學家’”
“母親去世后,我成為新一代‘家族歷史學家’。”伊斯特布魯克說,“我年輕時,中美還沒有建交。母親深愛著中國人民,但她從未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我們。不過,我們家里到處是和中國有關的藝術品,我可以說是在中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
1979年,伊斯特布魯克的父母訪華,和許多中國人結(jié)下友誼。“1980年,中方來信邀請父親訪問西藏自治區(qū)。他一直對西藏充滿好奇,便問我要不要同行,我滿口答應了。在那次旅行中,我們到訪了北京、成都、拉薩和桂林。那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
在之后的30多年里,伊斯特布魯克17次訪華,并長期致力于保護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歷史記憶。“史迪威將軍在中國要比在美國出名。對于二戰(zhàn),許多美國人都只了解歐洲戰(zhàn)場,對中緬印戰(zhàn)區(qū)一無所知。二戰(zhàn)期間,近25萬美國人在那里作戰(zhàn)。他們中有飛行員、建筑師,也有戰(zhàn)斗部隊。”
“1999年,受中方邀請,我加入了一個歷史研究組,前往云南騰沖確認在抗戰(zhàn)期間犧牲的美軍士兵姓名。通過與美國胡佛檔案館資料的對照,我們先后確認了9名在中緬印戰(zhàn)區(qū)犧牲的美軍飛行員姓名。”中方隨后為這些飛行員建立新的墓碑,上面刻有他們的中英文名字。
“回國后,我找到了其中一名飛行員麥克默里少校的兩個女兒。她們后來從美國來到騰沖,在一位村民的帶領下,找到了她們父親的墓碑。那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時刻。”伊斯特布魯克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些故事都是圍繞人展開的。二戰(zhàn)期間,史迪威將軍與中國人民建立了友誼,中國人不會忘記朋友。作為史迪威將軍的后代,我們需要做的是使這些友誼歷久彌新。”
1987年,史文思與15位史迪威家族成員一起訪問中國。“母親是在中國長大的史迪威家族的第二代人。她希望能把史迪威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成員介紹給中國人民。我也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來到中國。那是我的女兒們第一次來到中國。”伊斯特布魯克說,“到今天,她們已經(jīng)來中國6次了,我深以為傲。”
1987年,史迪威家族在北京飯店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3年8月8日,伊斯特布魯克的女兒南希•米爾沃德和蘇珊•科爾帶著5個“第五代”史迪威家族成員來到重慶,參加史迪威將軍誕辰140周年紀念活動。伊斯特布魯克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史迪威將軍與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情誼,中國人重情重義,不會忘記朋友,雙方應該永遠銘記,承前啟后,續(xù)寫友誼。”
“帶孩子們來中國,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米爾沃德接受采訪時說,“(這次來的)孩子最小的才6歲。能讓他們來重慶,以全新的視覺感受這座城市和這里的人民,并且身臨其境地了解史迪威將軍當時的生活和工作,是我們在美國無法實現(xiàn)的。”
“第五代的家族成員年紀還很小,他們需要時間了解家族與中國的聯(lián)系。”伊斯特布魯克說,“這次帶他們來中國,也是一個讓他們浸潤在中國文化中的過程,讓他們有機會和中國人交流,了解中國的特點。對他們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伊斯特布魯克說:“我不是外交官,但我深知: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更多,這個世界就會更美好。就像上世紀70年代‘乒乓外交’時一樣,當你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建立友誼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的希望與夢想是相通的:我們都希望家庭美滿,生活富足,世界和平。而想要看到這一層,人們只需要多了解對方一些。我希望這些共同點,最終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合作,并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