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兩架直升機交叉飛行,鄭州高空上演“生死時速”

36名重患的空中大轉移

2021-07-29 15:48:47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楊學義
大號 中號 小號
\
為轉移重癥患者,醫(yī)務人員攜手進行空中大轉移。

  本刊記者  楊學義
 
  7月24日,《環(huán)球人物》記者來到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的冠心病重癥監(jiān)護病房(CCU),見到了心血管內科主任醫(yī)師張靜。暴雨來襲后,她在醫(yī)院睡了幾天幾夜,昨晚頭一次回家休息。從家里回到辦公室,她忍不住跟《環(huán)球人物》記者分享剛才在路上的心情:“再次回到鄭州的街道,我看到快遞小哥、公交車司機、出租車司機,都會哭。”拉她的出租車師傅問:“大姐,你咋了?哭什么?”她說:“謝謝你,還能讓我坐上出租車。”
 
  如果不知道她經歷了什么,很難理解這番話。“我看到這個城市在重新運轉,再次看到這些很平常的景象,終于明白,這些都很珍貴,并不是理所應當?shù)摹?rdquo;就在3天前,鄭州的幾家醫(yī)院還是一片河澤,為了營救患者,她和同事們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為重癥患者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空中大轉移。
 
  重癥監(jiān)護病房,停電了!
 
  張靜在擔任省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yī)師的同時,也是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簡稱阜外)CCU病區(qū)主任。她平時的工作,就是在兩家醫(yī)院之間來回跑。按照日程,7月19日,她在阜外查房;7月20日,她在省人民醫(yī)院,當天不僅有全院的科主任會議,還有住院醫(yī)學生的考試。但是由于遭遇暴雨,會議和考試都被取消了。
 
  看著窗外的大暴雨,張靜有些擔憂。果然,省人民醫(yī)院出現(xiàn)了短暫停電,“當時并不嚴重,就是差不多一分鐘左右,又來電了”。但身處重癥監(jiān)護病房,她對停電的情況格外警惕,因為電力就是重癥患者的生命線。她給《環(huán)球人物》記者看了她在工作群中發(fā)的消息,要求省人民醫(yī)院和阜外的CCU都把備用電充滿,以備不測。
 
  “說實話,我當時不擔心阜外。那是2017年12月搬過去的,基礎設施很新。我對那里的一針一線都非常熟悉,沒有想到那里會出問題。”張靜更擔心的是已經停過電的省人民醫(yī)院。當天晚上,她沒有回家,住在了省人民醫(yī)院的辦公室里。
 
  但21日凌晨3點多,阜外還是停電了,整棟大樓的生活區(qū)一片黑暗。幸好儲備電充足,還可以供應重癥監(jiān)護室儀器,所以無論是患者、家屬,還是醫(yī)護人員,都沒有特別擔心。張靜也沒有擔心,“CCU中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即人工心肺機)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IABP)是重癥病人不可或缺的兩臺儀器,我們特意充滿了機器本身的備用電,同時還額外準備了一個專門的儲備電源,加起來一共可以支撐4個小時。”她當時覺得,一切還在掌控之中。
 
  一直到21日早晨8點,張靜坐不住了。她的內心有一個鬧鐘,“那天8點就是抓狂的臨界點”,直覺和常識告訴她,阜外停電已經超過4個小時,備用電已經無法再支撐儀器了。阜外CCU病人情況危急,生命線有被切斷的風險。
 
  “此時護士們還有最后一個選擇,用手動的方式為設備提供動力。”她邊說邊比劃著,對于ECMO,護士們要握緊搖臂,一刻都不能間斷地搖;對于IABP,護士們要拿著推桿,一下一下往里戳;對于呼吸機,護士們要攥著氣囊,不停傳導空氣。在上午備用電用完的幾個小時里,以及其他病人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阜外CCU的護士們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度過的。
 
  “那時我的狀態(tài),是瘋掉的。”她預想了諸多情況,也準備了預案,但萬萬沒想到阜外會被洪水圍困這么久,變成長時間斷電。于是她向院領導報告,請求空中力量支援,將阜外的CCU病人轉運到省人民醫(yī)院。經過全力協(xié)調,中午張靜得到通知:兩架直升機將參與這次轉移,并在天氣適當、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盡快搶救病人。
 
  扛起300多斤重的生命擔架
 
  此時的阜外醫(yī)院,被旁邊的賈魯河淹沒了,成為一座孤島。停水、停電、停網,與外界失聯(lián)。

\
7月21日,洪水中的鄭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
 
  已經被困一天一夜的患者和家屬,變得焦躁不安。從窗口望下去,他們看到院內已是一片汪洋。他們擔心的是,醫(yī)務人員進不來,物資和藥品進不來,患者面臨的是生命危險。
 
  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看到幾名熟悉的醫(yī)務人員手拉著手在暴雨和洪水中艱難地從宿舍區(qū)向大樓移動,這段平時只有5分鐘的路程,現(xiàn)在變得異常艱難。這讓樓內的人看到,外界并未放棄他們,頓時又重燃了希望。

\
7月22日,軍隊、消防官兵緊急營救受困的患者和家屬。
 
  21日下午,天空終于放晴,第一架直升機從省人民醫(yī)院起飛,飛往阜外。阜外的醫(yī)務人員得到消息,馬上開始準備。那里的CCU在三樓,而直升機的停機坪在頂層五層。直升機的下方風力巨大,需要彎腰前行,同時噪音也很大,交流、行走和配合都非常困難,這就要求醫(yī)務人員有高度的默契。
 
  而且,一臺ECMO有90多斤重,一臺IABP有70多斤重,光儀器就有160多斤了,再加上一個擔架上的患者,300多斤是有的。由于停電,醫(yī)務人員只能用雙手抬著設備和患者走樓梯。患者身上插滿了管子,一路上還需要精心護理,所以這是一項不僅要力量,還要專業(yè)知識和高度配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只運送了一個病人,抬擔架的所有人就全身濕透了。
 
\
7月21日,張靜(右一)在省人民醫(yī)院的停機坪上接下重癥患者,雙眼滿含熱淚。
 
  張靜站在省人民醫(yī)院23層的停機坪上,等待著病人。當她看到第一架飛機降落時,已是淚眼蒙朧。她輕輕地握了握患者胸前的呼吸機氣囊,跟著眾人一起將患者迎下來。然后,省人民醫(yī)院的醫(yī)務團隊接過這300多斤的重量,護送到19層,再幾經輾轉換到CCU病區(qū)。
 
  “都是小伙子吧?”《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不!”張靜說,“正相反,我們的團隊以女護士居多,她們平時看起來個個弱不禁風的,我都擔心她們會被風刮跑了。但我現(xiàn)在也想不明白,當時她們哪來的這么大勁兒。”
 
  直升機在將患者從阜外轉移到省人民醫(yī)院的同時,也將一些物資送過來。每張病床都得到了兩包餅干、兩根火腿腸、半瓶水,在災害來臨時,這些已經極為珍貴了。
 
  史無前例的深夜大查房
 
  全社會的力量緊急出動了。省軍區(qū)、省武警、省消防、省紅會、鄭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及社會各界,派出的沖鋒舟和轉運車多達450艘(輛)。省軍區(qū)、鄭州市急救中心、省人民醫(yī)院共出動2架直升機、67輛急救車、65輛大巴車、3輛軍車。參與這場危重患者大轉移的部隊官兵總人數(shù)達到1220人。
 
  受21日天氣影響,直升機從阜外轉運4名病人后,不再具備起飛條件。22日,天氣條件一具備,直升機就再次出發(fā)了。而在被水淹沒的醫(yī)院大廳,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沖鋒舟也開了進來,大樓里上千名患者從下至上依次轉移。電梯被淹,人們只能走樓梯,整棟樓井然有序,都主動為患者讓道。這場水陸空聯(lián)合大轉運,共讓1183名患者脫離險境,如果算上家屬和醫(yī)務人員,將近5000人。
 
  空中救援繼續(xù)進行著。最終,兩架救援直升機共交叉開動了72架次,36名重癥患者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難以置信的空中大轉移。
 
  22日晚上10點半,張靜將所有參與轉移的團隊成員叫到辦公室,對他們宣布:“最后一個患者的轉移已經結束了,他們都在CCU或其他地方得到妥善安置。”一名護士“哇”的一聲大哭出來:“主任,你不知道我們多不容易。低頭看見水那么深,我們怕。樓里沒有光,摸著黑走,我們也怕。如果中途患者出了問題,我們更怕!”所有參與空中大轉移的人聽到她這么說,再也不堅強了,干脆一起宣泄了出來,哭聲一片。此時,他們的衣服已經被汗水和雨水浸透了好幾次,都是臭的,但他們終于完成了任務。
 
  張靜仔仔細細地打量著他們,也是泣不成聲。此刻她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20多歲的小姑娘、小伙子。“他們中的哪一個,不是父母眼中的寶寶呢?但在抬擔架的時候,在直升機上的時候,他們就是患者和家屬的依靠。那時的他們,都是戰(zhàn)士。”
 
  當天晚上11點半,張靜帶著所有團隊成員,史無前例地深夜大查房。在經歷生死時刻后,他們在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患者,不斷安慰著剛剛安頓下來、心有余悸的他們。
 
  和張靜告別時,記者透過窗,看到了CCU病房中一個個患者虛弱的身影,以及一個個醫(yī)務人員謹慎、細致的神情。低下頭,CCU的地板上寫著一句話:盡你所能,生命在你手中。
 
  走進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患者,面前都是絕境。作為醫(yī)務工作者,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要和死神搏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患者的生命搶回來。致命病毒、滔滔洪水,都沒有將記者眼前的這些人擊垮。“這就是我們心中與患者的生死與共。”張靜說。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