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南開大學校園,首任校長張伯苓1935年提出的“愛國三問”再次響起。
“你是中國人嗎?”“是!”
“你愛中國嗎?”“愛!”
“你愿意中國好嗎?”“愿意!愿祖國繁榮富強!”
問得深沉,答得堅定,鏗鏘之聲,久久回蕩,引發(fā)網(wǎng)友共鳴。
從風雨如磐走到陽光燦爛,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但歷史深處的發(fā)問和吶喊,仍能穿越時空,在人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
對于注重“家國一體”的中國人來說,愛國不關身份、無需理由,與生俱來、歷久彌新。
但愛國的方式,卻有著時代的印記。從憂國救國到報國強國,當代年輕人的愛國之情,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今天是新中國75周年華誕,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
愛國,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
奧運健兒到訪港澳。被問到20歲生日愿望,潘展樂毫不猶豫地答:“能夠在更多的比賽現(xiàn)場升國旗、奏國歌”;與香港大學生交流,孫穎莎直言“胸前的國旗永遠大于背后的姓名”……
愛國,生發(fā)自血脈,訴之于情感,曾經(jīng)要聲嘶力竭,如今卻可以自然道出。
當時代的聚光燈打在“水靈靈”的00后身上,人們被他們渾身散發(fā)的自信和從容所感染。他們很放松,平日里說說笑笑,有時還有點“沒正形”;他們很上進,為了心中的夢想,百折不回,在人生的賽場上,從來不畏強手——這何嘗不是當代年輕人的畫像,與祖國共奮進,當國家日益走向世界,他們也獲得了“平視世界”的強大底氣。
因為理直氣壯,所以坦率真誠。年輕一代的愛國情來得很直接、很熱烈,為祖國而自豪,早已嵌入生活,成為人生態(tài)度的一部分。
深沉的愛,總是源于理性的認知。
近年來,人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從《覺醒年代》《長津湖》《山海情》等主流影視劇的成功,到《這就是中國》《領風者》等一批脫口秀、動漫作品的走紅,再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文化現(xiàn)象折射精神風貌,也反映思想認知。
今天,我們熱愛自己的國家,也對國家的歷史,以及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道路,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更加強大的信心。這種由感性與理性交織而成的愛國情、認同感,更顯持久、更覺牢固。
文化的力量,深層而持久。聞一多先生曾說過,“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當穿漢服的年輕人,從容走在熙攘的街頭,當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當越來越多孩子愛上書法、戲曲、民樂、圍棋,當一款以《西游記》為主題的國產(chǎn)游戲讓人熱淚盈眶——國潮成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潑潑地融入當代生活,深厚的文化積淀與時代風尚相互激蕩,人們的文化認同達到了新高度。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景區(qū)游人如織。王克賢攝(影像中國)
75年的風雨兼程,100余年的波瀾壯闊,5000多年的薪火相傳,共同構成屬于中國人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心理,這是自豪感的源頭活水,更是自信心的強大根基。水流不息、本根不搖,則枝繁葉茂、萬古長青。
歷史的回響,動人心魄。
1932年,美國洛杉磯,劉長春孤身一人出征奧運,當時報紙刊文:“此刻國運艱難,愿諸君奮勇向前,愿來日我等后輩遠離這般苦難!”彼時,一金難求,一勝難求。
2024年,法國巴黎,我國體育健兒創(chuàng)造境外參加奧運會歷史最好成績,而中國觀眾早已放下對金牌的執(zhí)念,更關注獎牌背后的體育精神,更能享受體育的精彩與歡樂。
從歷經(jīng)屈辱而發(fā)憤圖強,到躬逢盛世而接續(xù)奮斗,自信自強的中國人,又踏上新的征程。
(二)
愛國,是鐘情、是摯愛,也是開放、是包容。
做中式盤發(fā)、戴精美簪花、批花紋云肩、著中式長裙……近幾年,中國海外留學生成了畢業(yè)典禮上的“顯眼包”,她們將中式服飾與學士服相融合,驚艷了一眾外國人。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走出去的留學生,是事實上的“中國代言人”——他們對祖國抱有深切的愛,又擁有開闊的眼界和開放的胸懷。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當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真實而完整地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那必是可信、可愛、可敬的。
越愛國,越開放;越開放,越愛國。不管是回溯歷史還是遍覽文化,中國人的詞典里,愛國與開放,從來不是割裂的,而是一體的。
《流浪地球2》中,從帶著地球去流浪,演繹中國人獨有的浪漫,到面對引爆月球這一有去無回的任務,世界各國宇航員視死如歸,共同守護家園;《紅海行動》中,中國軍人一句“我們帶你們回家”讓人淚目的同時,也義無反顧拯救外國人質……近年來的一些中國電影,自信表達中彰顯著中國文化的鮮明特質。
中國人喜歡講一個詞:“天下”。天下為公,天下一家,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梁啟超有言:“我國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為對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類全體之謂……而不以一部分自畫。”
這樣的天下觀,境界與氣象無可比擬。秉持這樣的天下觀,中國人的世界里,不是戰(zhàn)勝征服,而是合作共贏。
所以,胸懷天下,是我們黨百多年奮斗的一條重要歷史經(jīng)驗;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處理當代國際關系貢獻的中國智慧;所以,我們在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中發(fā)展自己,也造福世界。
總書記說:“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
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是我們致力樹立的大國形象,也是我們堅持涵養(yǎng)的大國心態(tài)。
江蘇南通,中外青年在文化交流活動中開心留影。許叢軍攝(影像中國)
行大道,利天下。新時代的中國人深深懂得,人類社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與共。零和博弈只會封閉心靈,狹隘偏激必然蒙蔽雙眼。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這樣的愛國情,讓我們站得更高、行得更遠。
眾聲喧嘩的時代,間有雜音噪音。正因此,我們既要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也要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讓理性健康的愛國情在網(wǎng)絡空間茁壯生長。
擦亮雙眼,保持清醒,理性平和,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應有的媒介素養(yǎng),也是向著民族復興目標奮進的中國人應有的思想水準。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把對國家的熾熱感情,轉化為向上向前的強大動力。
(三)
愛國從來不只是概念、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是點點滴滴的生活。
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隆重舉行,以國之名,致敬功勛。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醫(yī)學家和醫(yī)學教育家王振義來說,最大的快活就是兩件簡單事:一是學習,“把不知道的事變成知道”;二是治好患者的病。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即便如無雙國士,也是微光成炬,集腋成裘,一輩子做一件事,做到極致。
什么是愛國心?什么是報國行?未必轟轟烈烈,不一定感天動地,但要在時代的洪流中,辨清前進的方向;在庸常的生活中,活出詩和遠方。
怎么看?看到歷史大勢,就不會被亂花所迷,被迷霧所擾,看到困難也看到前景,看到挑戰(zhàn)也看到機遇。心明眼亮,才會擁有可貴的定力與決心,保持專注向前行。
怎么干?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富一方百姓,這是愛國;深耕一個領域,推動一項創(chuàng)新,練會一樣技能,這是愛國;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理性發(fā)聲,這也是愛國……一代代人接續(xù)奮斗,才換來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我們要跑好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接力棒。
1938年,詩人艾青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今天,還是站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眼中依然淚光閃爍。
當自豪代替了屈辱,自信代替了不甘,不變的,是那份深沉的愛,這份愛如燈如炬,指引我們前行,而我們的目標從未改變——“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