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三年,是世界快速變化的三年,也是楊丞琳的人生和事業(yè)都發(fā)生很大變化的三年。
三年前,剛步入人生新階段的楊丞琳啟動了“LIKE A STAR”巡回演唱會,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三年后,她于今年6月官宣“LIKE A STAR”演唱會重啟,將在北京、成都等11個城市開唱。而此時的她,也已經(jīng)來到了四十不惑的門口。
這三年,楊丞琳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在大陸的工作多了起來。她一開始以為自己可能會不適應,沒想到的是她不僅很快適應了這邊的氣候、食物,還結(jié)交了很多新朋友,并且從心態(tài)上變得更加彈性、從容和自在了。“對我這個一直不喜歡在生活中‘冒險’的人來說,這三年我反而得到了一場很好的‘冒險’。”
這場“冒險”最大的收獲是讓她懂得了用變化去應對變化。她從以前那個“超喜歡規(guī)劃”的楊丞琳,變成了能夠很坦然接受變動、不會因此感到太多慌張和不安的楊丞琳。年齡沒有給她帶來焦慮,反而隨著閱歷的增長,她的心態(tài)越來越松弛。“這是一件非??上部少R的事情。學習放輕松,是我從小就要面對的課題,對我這種性格的人來說,這個過程是很難的。”
三十歲后,時間把破碎的信心重塑
“LIKE A STAR”演唱會重啟之前,楊丞琳有過糾結(jié)——這個演唱會還沒有真正展開,但要不要把原貌呈現(xiàn)給大家呢?可又擔心三年前看過的歌迷會有種“啊,我看過了”的心情。“我還是希望演唱會能給大家?guī)硪恍┐碳ず托迈r感。”直到她看到很多歌迷的留言后才意識到,是自己多慮了。三年的時間,她的經(jīng)歷和想法有了很大的不同,歌迷們的人生體驗和心境也有了成長,自己再唱、他們再來聽某一首歌的感受都不一樣了。“當然我會做舞臺技術層面的升級,歌單上的一些小變動,但做一個很大的翻新的話,它又不是‘LIKE A STAR’了。現(xiàn)在這個演唱會的不一樣,不是刻意的不一樣,時間是會給出答案的,倒不是刻意要去推進什么。”
選擇重啟“LIKE A STAR”演唱會前,楊丞琳猶豫過,到底要不要把它的原貌呈現(xiàn)給歌迷。 圖片來自其微博
這次演唱會中,楊丞琳制作了橫跨20歲、30歲、40歲的串場VCR,一人分飾三角,以三個年齡層女性的感悟引出自己過往作品中與女性感情觀念有關的歌曲,如《節(jié)日快樂》《點水》《少年維特的煩惱》等將以歌中劇的形式呈現(xiàn)給歌迷。起初,演唱會導演提議以職業(yè)來區(qū)分女性角色,但楊丞琳認為以年齡區(qū)分也許會更有共鳴。她講了自己的構(gòu)思和一些臺詞,再由導演整理出來。“20歲會去思考很多東西,但做事不會想太多的后果;30歲會有更多的猶豫,覺得現(xiàn)狀不錯,但如果再進一步,會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40歲是沉淀和沉穩(wěn),雖然有羨慕別人的時候,但能夠知足地看見自己的幸福。”
這些不同年齡段女性的感受,主要來自于楊丞琳身邊的朋友。“我自己的故事反而沒有那么生活。我很早出道,在同樣的年齡遭遇的煩惱和大家有些許不一樣。”像很多女性都會有的年齡焦慮,明年即將“女人四十”的楊丞琳就沒有,她只在30歲前后對自己產(chǎn)生過疑惑,但那不是由年齡引發(fā)的。她從小就是個活得很清醒、非常有目標的人,但到30歲前后,不知怎么突然變得不確定了。“并不是我故意告訴自己:‘我30歲了,好焦慮啊。’我覺得這個年紀很美,可是我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好像沒有辦法像以前那么灑脫,而是會變得很矛盾、很猶豫。”
與此同時,她又發(fā)現(xiàn)身邊同齡人到了30歲,反而變得更確定了,就會想:為什么自己跟大家是相反的?“我為什么是現(xiàn)在這樣?那時候我會崇拜以前的自己,很想回到以前那個干脆的自己。”她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摸索了至少三四年,所謂的“摸索”并不是刻意尋找答案,就是一天天地過日子。“很神奇,時間和經(jīng)歷會把破碎的信心重塑。”度過這個階段后,她才有一種“真正長大”的感覺,從各方面都認識到自己真的是個大人了,需要為自己的人生,也要為他人負起責任了。
好好生活,真的可以給表演帶來能量
歌手身份之外,楊丞琳是一位成績斐然的演員。早年間憑借《流星花園》《愛情白皮書》《換換愛》等偶像劇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海派甜心》更是為她贏得了金鐘獎最佳女主角。但從變得“不確定”的30歲(2014年)開始,她主動減少了偶像劇的產(chǎn)量,2016年她主演了現(xiàn)實主義風格愛情迷你劇《荼蘼》?!遁鞭隆酚尚熳u庭編劇,以平行時空的手法描述了職場女性鄭如薇(楊丞琳飾)做出選擇后的不同人生,每一種都有遺憾。她憑借這一角色再度入圍金鐘獎最佳女主角,也讓業(yè)界和觀眾認識到她作為演員還有著更寬廣的戲路可以嘗試。
“那個時候也沒有刻意說我已經(jīng)30歲了,不要演什么角色了。我一直認為每個年齡段都可以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只是當時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那么喜歡演偶像劇了。”她形容自己是個“工作狂”,很喜歡舞臺,也很喜歡積累作品,通常遇到機會都會緊緊抓住,而不是勇敢推開。那段時間,為了讓業(yè)界知道自己的決心,她很長時間都不接戲,推了不少演偶像劇的機會。“我想要挑戰(zhàn)自己,我覺得演越平凡的角色,挑戰(zhàn)越大,最后等到了《荼蘼》?!遁鞭隆返拿匀酥幵谟谒v的是一個平凡女性的人生選擇,以及選擇之后她的人生會怎么進行,是關于女性選擇的很值得深思的故事。演完后,我覺得有些犧牲是值得的。”
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荼蘼》,講述了普通職場女性鄭如薇不同選擇下的不同人生。飾演一個如此平凡的角色,對楊丞琳來講反而是挑戰(zhàn)。
出演《荼蘼》初期,楊丞琳有著跟這次演唱會重啟前類似的焦慮。“演唱會我擔心的是兩三年過去了,怎么讓大家有新鮮感。演《荼蘼》的時候想的是,已經(jīng)幾年沒有接戲了,我在演技上會不會退步?”不過,表演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非但沒退步,還進步了,對臺詞和情節(jié)都有更深的感觸。她也真正領會到戲劇界前輩說過的一句話:演員最好的修煉就是好好生活。“以前不明白什么叫‘好好生活’,覺得工作就是生活。2014年開始有點體會,2015年的時候我就覺得工作和生活之間一定要取得平衡,剛好2016年接到了《荼蘼》。演完《荼蘼》體會到,原來好好生活可以為我的表演帶來這么多的能量。”
《荼蘼》之后找來的有驚悚懸疑電影,有演媽媽的角色,楊丞琳很開心:“太好了!我真是大轉(zhuǎn)型了,現(xiàn)在都不會再找我演大家印象中的那些偶像劇角色了。”但另一方面,《荼蘼》之后她的影視劇數(shù)量依然較少,經(jīng)常有觀眾在社交平臺問她什么時候再演戲。“我也沒有刻意不接戲。當然,我承認對于劇本的要求的確比較高,重質(zhì)不重量嘛。這幾年確實有很多擦肩而過的好劇本,有些戲希望我什么時間到哪里去拍,但又遇到很多不可抗力,導致時間沒辦法配合,就錯過了。”這三年里她已經(jīng)學會告訴自己,如果不是你的,錯過就錯過吧,你依然還擁有很多。
友情會主動經(jīng)營,愛情里不委屈自己
這三年來,楊丞琳參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2》《心動的信號2》《燦爛的前行》《了不起!舞社2》等綜藝,讓更多觀眾認識了她,也有機會和老朋友相聚,例如陳妍希、阿Sa(蔡卓妍),并結(jié)識了很多新朋友,如周筆暢、王霏霏、李斯丹妮等。楊丞琳是個愛操心的人,不管家人還是朋友,她都是活動的組織者。“我就是秘書本人!朋友們都說只要有我在,她們就很放心,什么都不用想,我會安排得很妥當。比如今天計劃一起出去吃飯,我就會提前問大家都想要吃什么類型的菜?要是有想法,我就找餐廳、訂座位;要是都沒有想法,那我就會幫大家出主意。”
朋友中,楊丞琳永遠是那個最愛操心的人(左起:楊丞琳、周筆暢、李斯丹妮、陳妍希)。 圖片來自其微博
楊丞琳笑著透露,只要她在北京,就一定會發(fā)信息問朋友們誰在誰不在,讓在的人把時間“交出來”,她要安排大家聚會。她也感受到大陸的藝人工作確實很忙,雖然基本上大家常住北京,但住的距離比較遠,有時工作累一犯懶,想要約見面并不容易。“如果沒有我這樣子的人‘逼’著大家交出時間,很難約上。”楊丞琳自認是一個交朋友比較主動的人,喜歡的人就希望跟對方多接觸。她覺得友誼是需要經(jīng)營的,也愿意花時間去經(jīng)營。“當然也可以通過發(fā)信息關心對方,可是能夠見到本人,花時間跟對方吃一頓飯、聊會兒天,那是不一樣的。”
她這兩三年在大陸的工作多了起來,臺北的很多朋友有時會“抱怨”說,她不在的時候,由于沒有人組織,大家很久沒有一起聚會了。“我說這真的不可以,朋友就是要花時間聚在一起,花這些時間都是值得的。”就像她出道時的4 In Love組合,后來各自發(fā)展,但大約十年前遇到之后,她又把大家組織在一起聚會,演唱會也邀請幾位成員一起登臺,給觀眾帶來了一波“回憶殺”。不過她有時也怕給朋友壓力,所以會讓大家千萬別為了聚會推掉工作。“工作更重要,姐妹還可以再聚。”
這三年來,楊丞琳是備受大陸戀綜青睞的嘉賓,如《心動的信號》《燦爛的前行》。她充當戀愛觀察者的眼光很犀利,發(fā)表評論也金句頻出,得到了網(wǎng)友的點贊。被問起愛情觀,她表示自己的愛情觀這些年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變化,但一直不變的一點就是在愛情里絕不會委屈自己。“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怎么來的。我父母其實是以離婚收場的,但從小媽媽給我的愛是非常全面,也非常完整的。因此我不覺得自己需要從一段戀愛關系里去索愛,更多的是希望在戀愛關系里不受委屈。”
早年這種“不受委屈”會有表現(xiàn)得過火的時候,通常是媽媽從客觀的角度提醒她,人沒有完美的,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任何事情都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楊丞琳覺得自己以前的愛情觀相對浮躁一點,有時會更在乎愛情之外的事情,比如工作、事業(yè)心?,F(xiàn)在很大的變化是已經(jīng)找到了一種穩(wěn)定感和踏實感,一切都是因為遇到了對的人。
對 話
楊丞琳:坦然接受變化,不再慌張
新京報:從2020年開始做“LIKE A STAR”演唱會,到今年重啟演唱會,這三年來你個人的心境有什么變化?
楊丞琳:我變得很有彈性了。我從小就是比較自律,超愛規(guī)劃,會把很多東西都提前準備好。年輕的時候會在年初就規(guī)劃一年的目標——比如今年要接一部戲,年底要發(fā)一張專輯……以前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要約我得提前至少兩三個月,因為我可能已經(jīng)把半年后的日程都排好了。以前雖然工作上我是一個很勇敢大膽,非常愿意跳出舒適圈的人,但在生活上我不是的??赡芤驗閶寢屢恢卑盐艺疹櫟煤芎玫木壒剩伊晳T了回到家永遠是她的女兒,也習慣了待在熟悉的城市、有很多私人作息。這兩三年世界發(fā)生了變化,我主要居住的地方發(fā)生了改變,工作的行程和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了,也不得不去面對一些自己不習慣的問題。
但經(jīng)歷過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是可以被調(diào)整的,原來我可以變得這么有彈性?,F(xiàn)在有朋友要約我三個月之后吃飯,我居然會跟他們說:“我不確定,你們要等我。”即便現(xiàn)在回歸到三年前的狀態(tài),我也不會立即想要做回原本的自己,因為我已經(jīng)變得和以前的我不一樣了。我現(xiàn)在可以很坦然地接受很多東西的變動,也不會因此感到太多的慌張。
新京報:這兩三年你在大陸的工作比較多,適應這邊的生活嗎?
楊丞琳:一開始我以為會不適應,其實很適應。你以為的不見得是真相。很多事情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原來自己擔心的、害怕的那些東西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反而更喜歡這邊的工作節(jié)奏,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快節(jié)奏和高效率的人。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適應能力真的是非常強,包括對氣候的適應。很多人都問:“你不怕干嗎?”我真的沒有覺得。他們說:“你會吃不慣嗎?”我說太吃得慣了,都變胖了,這兩三年的體重管理都不太好,因為我太喜歡這邊的食物了。對于我這個一直不喜歡在生活中“冒險”的人來說,這三年我反而得到了一場很好的“冒險”。
新京報:有什么特別喜歡的食物?
楊丞琳:我一直都很喜歡火鍋,各地火鍋的味道又都不一樣,我就特別想要去火鍋特別有名的城市嘗試,例如成都,有各種特色的火鍋。然后我也喜歡烤串,現(xiàn)在流行很多小點心、小餅干,甜的咸的,我都喜歡嘗試。我本來在喝東西方面是很節(jié)制的,但這兩三年真的無法節(jié)制,太多創(chuàng)新的(飲料)了。我?guī)缀趺刻煲槐?,太可怕?hellip;…我適應得太好了,不僅僅是食物、氣候,還有和人的相處,我都覺得非常自在。
新京報:和2020年時相比,感覺你的狀態(tài)更松弛也更從容了?
楊丞琳:2020年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松弛的。這就再度回到了“以為”和“真相”,很多事情需要時間才會明白。那時候的我絕對比早年間的我要松弛,要懂得享受工作和生活。這幾年世界在變化,我也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這次演唱會重啟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真正的松弛不是那時,而是當下。
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心態(tài)能夠越來越松弛,對我來說是一件非??上部少R的事情,因為學習放輕松是我從小就要面對的課題。小時候別人叫我放輕松,我聽不懂,也不明白什么是放輕松。我一路都用那樣的方式走過來的,我覺得那體現(xiàn)了我對每件事的重視,并不是錯呀,為什么要放輕松呢?慢慢成長后,我發(fā)現(xiàn)對一件事情“放輕松”并不代表“不在意”,而是要學習把握一種平衡。對我這樣性格的人來說,這個過程是很難的。那么你要問現(xiàn)在的我有沒有達到真正的松弛?也許五年后再回顧,我會認為此時的自己還不及格,可此刻的我自認為做得還不錯。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