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挖掘、提煉、繼承、展示包括孝行故事、孝德文化在內(nèi)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對于增強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國家富強、民族復(fù)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本文以董永傳說故事為例,從挖掘凸顯的故事主題、提煉蘊含的人文精神、展示的當代價值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展現(xiàn)孝德文化時代風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是一個復(fù)雜的理論體系,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內(nèi)核也有過時的內(nèi)容。《中國孝文化概論》認為,“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基礎(chǔ)和核心地位,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guī)范之首。1因此,孝德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浩繁的中國文史典籍里,記錄著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身份孝子的孝行故事。《孝經(jīng)》作為儒家經(jīng)典中唯一專門論孝的文獻,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在《孝經(jīng)》之后,除了正史以外,又誕生了許多版本的《孝子傳》《孝子圖》《二十四孝圖》,以講故事的方式,甚至是看圖說話的通俗讀物形式,向老百姓宣揚孝道。其中,傳世影響最大的當屬元代的《二十四孝圖》(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2,故事的主人公有帝王、賢人、官員、文人,還有普通百姓(如漢朝“賣身葬父”的董永)。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素,孝行故事是孝德文化的生動教材。挖掘、提煉、繼承、展示包括孝行故事、孝德文化在內(nèi)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對于增進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國家富強、民族復(fù)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uploadfile/2024/0129/20240129092346528.jpg)
上虞區(qū)“孝德之歌”大型傳唱會(劉育平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以董永傳說等孝行故事為精神標識的湖北孝感地域傳統(tǒng)文化——孝德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如何展現(xiàn)其時代風采?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現(xiàn)實課題。筆者以為,當務(wù)之要是深入挖掘董永傳說凸顯的故事主題,精準提煉董永故事蘊含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孝德文化具有的當代價值。
董永傳說凸顯的故事主題
進入新時代,湖北孝感作為全國唯一以孝命名、有仙女下凡美譽的中等城市,要講好孝感故事,傳響孝感美名,提升城市形象,可以深入挖掘董永傳說凸顯的故事主題。
由于《二十四孝圖》是元代郭居敬輯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環(huán)境、處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其孝理論的一本通俗讀物,因而董永的孝行故事在《二十四孝》里被定名為“賣身葬父”是可以理解的。正是由于《二十四孝圖》語言通俗、圖文并茂、口耳相傳、為人稱道,加上民間大量的石刻、壁畫,以致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主題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人們一旦說起董永傳說,就情不自禁地與“賣身葬父”聯(lián)系起來。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琢磨一下故事情節(jié),就不難發(fā)現(xiàn),“賣身葬父”從邏輯上并不能全面概括、完整表達董永傳說的故事主題。
至于董永傳說在近兩千年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從唐代變文到宋元話本,從早先《董永變文》到后來《槐蔭記》《清平山堂話本》,直至現(xiàn)代黃梅戲《天仙配》,董永傳說從一個平淡直白的傳說變成了情深意長的愛情故事,其模式從“孝感—遇仙—分別”變成了“情感(思凡)—遇仙—分別”的全新模式3。有研究認為,當下流傳的董永與仙女“百日緣”的愛情主題是董永傳說的流變,也不能成為董永傳說本真意義上的故事主題。
的確,關(guān)于董永的傳說,在民間流傳有很多版本,但據(jù)現(xiàn)有文史資料,有文本可考、年代最早、情節(jié)最完整、文字最簡潔、與孝感民間傳說契合度最高的故事文本,應(yīng)該是東晉史學(xué)家干寶的《搜神記》里輯錄的《董永與織女》。其故事文本如下: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
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愿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婦為我織縑百匹。”于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
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4
《搜神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志怪小說集,輯錄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設(shè)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董永與織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上面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共有三個:董永、織女、主人,故事文本共有三段,且每一段都有一個敘事中心。
第一段主要是講董永孝老。少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父、父亡求葬、自賣為奴、以供喪事等情節(jié),表現(xiàn)的是董永遵禮、養(yǎng)父、恭敬、盡孝、擔當?shù)钠沸小?/div>
第二段主要是講董永誠信。守孝三年、欲還主人、供其奴職、服勤致力、以報厚德等情節(jié),突出的是董永守制、守諾、坦誠、竭誠、感恩的品質(zhì)。
第三段主要是講董永感天。天之織女、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等情節(jié),襯托的是董永至誠至孝、感天動地的品格。
綜合故事文本表達的三層意思:孝老、誠信、感天,我們可以把《董永與織女》的故事主題歸納概括為“孝誠感天”。這一主題從故事的情節(jié)也可以得到佐證。
![](/uploadfile/2024/0129/20240129092805137.jpg)
董永孝誠感天(張少華 繪)
探究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有一個細節(jié)問題值得我們推敲一下:董永是因為什么品性感動了天帝?是董永“賣身葬父”的孝行感動了天帝嗎?顯然不是。依據(jù)上面的文本,我們不難推斷,如果只是董永“賣身葬父”的孝行感動了天帝,天帝應(yīng)該令織女與董永一起守孝三年。而實際情況是,董永守孝三年期間,織女并沒有在故事中出現(xiàn)。那么,天帝到底是被董永的什么品性所感動呢?從織女在故事中出場的場景(董永“欲還主人”的路上)可以發(fā)現(xiàn),天帝應(yīng)該是被董永守孝三年后“欲還主人,供其奴職”,講誠信、守諾言、說到做到的品行所感動,是被董永“蒙君之惠、以報厚德”,重情義、懂感恩、知恩圖報的品質(zhì)所感動。據(jù)此,有理由認為,天帝應(yīng)該是被董永“至孝至誠”的感恩之心所感動。因此,我們可以從董永傳說中,挖掘出“孝誠感天”的故事主題。
董永故事蘊含的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的先決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認同。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的根本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作為基本內(nèi)涵,重視人的精神存在、尊重人的精神追求、關(guān)心人的精神生活、愛護人的精神家園是其集中體現(xiàn)。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xué)、藝術(shù)、人文。科學(xué)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xué)使人理智;藝術(shù)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shù)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
![](/uploadfile/2024/0129/20240129092941979.jpg)
孝德文化進校園(劉育平 攝)
董永傳說作為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六大傳說”排名第四的項目,與白蛇傳、梁祝、孟姜女、西施、濟公傳說一起,構(gòu)成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文化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時代我們要講好董永故事,傳承孝德文化,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現(xiàn)實的路徑是從董永故事中精準提煉出符合人文精神內(nèi)核的具體表述。
以《董永與織女》為故事文本,通過對文中董永、織女、主人三個人物的言行進行研究解讀,我們至少可以從中提煉出“愛、敬、誠、善”四個字的人文精神表述。
研讀董永的言行,他“少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的表現(xiàn),可以詮釋為“愛”,是愛父親、愛勞動、愛家庭的愛;他“父亡求葬”“自賣為奴,以供喪事”“守孝三年”“蒙君之惠,父喪收藏”的表現(xiàn),可以解讀為“敬”,是敬亡靈、敬儀禮、敬守制的敬;他“欲還主人,供其奴職”“服勤致力,以報厚德”“婦人能織”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誠”,是誠信立身、誠懇待人、誠實做事的誠。
研讀織女的言行,她“愿為子妻”“緣君至孝”“助君償債”的表現(xiàn),可以詮釋為“愛”,是愛夫君、愛生活、愛人間的愛。
研讀主人的言行,他“與錢一萬”“以錢與君”“但令婦織”“十日而畢”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善”,是善良、善待、善信的善。
由此可見,董永故事里蘊含著“愛、敬、誠、善”的人文精神。我們知道,孝是愛的“源頭”、愛是孝的延續(xù);孝是敬的“起點”、敬是孝的核心;孝是誠的“沃土”、誠是孝的前提;孝是善的“首指”、善是孝的傳遞。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董永傳說在時代的變遷中融合了時代的因素,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或許還會因為時代的變遷,根據(jù)政治或?qū)徝赖男枰砑舆M其他的元素。5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孝德文化,就要大力弘揚和傳承董永故事里蘊含的“孝愛、孝敬、孝誠、孝善”的人文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倡導(dǎo)和營造有利于人們重仁愛、知虔敬、守誠信、講和善的社會環(huán)境,大力推進公民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個人品德,愛崗敬業(yè)、主動擔當、自覺奉獻的職業(yè)道德,遵規(guī)守則、誠實守信、見利守義的社會公德,和善睦鄰、和顏悅色、溫和柔順的家庭美德建設(shè),讓以孝愛、孝敬、孝誠、孝善為主要內(nèi)容的孝德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提供文化支撐。
孝德文化具有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培育和弘揚以建設(sh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構(gòu)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培養(yǎng)“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公民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以為,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基礎(chǔ)在個人層面,湖北孝感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可以發(fā)揮孝德文化孝愛、孝敬、孝誠、孝善作為人文精神的價值導(dǎo)向作用,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提供文化支撐,以展示孝德文化的當代價值。
![](/uploadfile/2024/0129/20240129093516835.jpg)
上虞攝影家頻繁上山下鄉(xiāng),熱情為父老鄉(xiāng)親義務(wù)攝影。(劉育平 攝)
![](/uploadfile/2024/0129/20240129093615906.jpg)
孝行天下(劉育平 攝)
讓孝愛文化支撐“愛國”。孝是愛的“源頭”,愛是孝的延續(xù)。孝從內(nèi)涵上講是指用愛的方式善事父母。《孝經(jīng)》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很多學(xué)者認為,一切愛從孝開始,從善事父母開始,因為所有愛的能量和源頭都來自于孝,孝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孩子們,只有懂得孝才能學(xué)會愛,只有孝父母、愛自己,才能愛他人、愛家庭,才能愛社會、愛國家??梢姡粋€人要做到愛國就要從自覺盡孝開始。因此,重點在中小學(xué)生中廣泛開展孝愛教育,在學(xué)校校園重點培育孝愛文化,讓孝愛文化成為培育和弘揚以“愛國”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讓孝敬文化支撐“敬業(yè)”。孝是敬的“起點”、敬是孝的核心。孝從態(tài)度上講要求以恭敬之心對待父母,以敬畏之心立身處事。孝敬父母和老人是兒女最大的義務(wù),也是兒女最大的幸福?!墩撜Z·為政》里,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強調(diào)敬是孝的核心。一個人只有在家里對父母和老人存恭敬之心,到社會上才可能生敬畏之情。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黨員干部,只有敬畏法紀、敬畏社會,才會做人守規(guī)矩、做事有操守,才會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只有心存敬畏,才會敬自己的崗位、敬自己的職業(yè)??梢?,培養(yǎng)一個人的敬業(yè)精神要從培養(yǎng)孝敬心開始。
因此,重點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孝敬教育,在機關(guān)單位重點培育孝敬文化,讓孝敬文化成為培育和弘揚以“敬業(yè)”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讓孝誠文化支撐“誠信”。孝是誠的“沃土”、誠是孝的前提。孝從方式上講要求用誠實的語言和信義的行為對待父母、對人對事?,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在與父母、老人相處時要行孝,首先就要講孝的語言,而“誠”是語言之孝的基本要求?!睹献?middot;離婁上》里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誠”的會意是“說什么成什么”,強調(diào)一個人說話只有“誠”、只有講“人話”,才能感動人、才能使人“信”。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商企從業(yè)者,只有在家里以誠的語言行孝,才有可能在商務(wù)活動中視誠信如生命,恪守誠實守信原則??梢姡粋€人要做誠信之人就要從講孝的語言開始。因此,重點在商企人員中廣泛開展孝誠教育,在商業(yè)、企業(yè)重點培育孝誠文化,讓孝誠文化成為培育和弘揚以“誠信”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務(wù)實途徑。
讓孝善文化支撐“友善”。孝是善的“首指”、善是孝的傳遞。孝從來源上講始于人們?nèi)粘I钪欣死旱纳菩?、善行。常言?ldquo;百善孝為先”。孝作為首屈一指的善,強調(diào)人的舉止要符合與人為善的言行規(guī)范?!睹献?middot;公孫丑上》里講“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梢?,我們古人早已把與人為善作為做人的最高德行。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作為社會的人,要做一名“君子”就要時時處處與人為善,而要做到與人為善就要講道德、重品行。《孝經(jīng)》開篇就說:“夫孝,德之本也。”一個人要做友善之人、有德之人就要從講孝行孝開始。因此,重點在廣大村民、居民中廣泛開展孝善教育,在農(nóng)村村組、街道社區(qū)重點培育孝善文化,讓孝善文化成為培育和弘揚以“友善”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途徑。
總之,孝感要展示董永故事的當代價值,展現(xiàn)孝德文化的時代風采,需要我們重新確定主題講好董永故事,積極闡釋宣傳董永故事蘊含的人文精神,充分發(fā)揮孝德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支撐作用,以不斷提高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增強孝感人民的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
胡雪城,男,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孝感市文聯(lián)兼職副主席,主編《家庭家教家風概論》。
參考文獻:
[1]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
[2]劉洪清:《從〈孝子傳〉到〈二十四孝圖〉》,《中國社會保障》2016年第12期。
[3]唐芳明:《〈天仙配〉原型與改編本比較》《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第11期。
[4]干寶:《搜神記》。
[5]黃霜:《董永傳說研究評述》,《文學(xué)教育(上)》2013年第7期。
更多精彩盡在“探源中華文明 厚植家國情懷——孝德文化研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