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館“搬”進校園

——成都天府第四中學校探索館校聯動共建,豐富“美育大課堂”
2024-01-04 14:15:00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作者:李佩藺
  館校聯動,走進博物館研學;學科融合,開設特色博悟課程......成都天府第四中學校立足當地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攜手金沙遺址博物館,以音樂、美術學科為切入點,圍繞人文素養(yǎng)培育,共建“館校美育大課堂”,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美的種子,為文化自信筑基。
天府四中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建的校內博物館
  “學校的迷你博物館開放后,我就可以和同學們更深入地探討金沙文化了!”成都天府第四中學校(以下簡稱“天府四中”)七年級學生周子琦很興奮,作為“小小金沙文化迷”,她離自己的熱愛更近了。
  標志性的太陽神鳥符號、古蜀先民勞動耕作的長卷、青銅器簡筆圖樣......今年元旦前夕,天府四中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建的金沙迷你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該校探索“館校合作”、構建博悟課程的又一亮點成果。
  “經過4年的共研共設計,這所集展示、學習、活動于一體的校內博物館終于落成,希望它能‘活’起來,變成利用文博資源開展跨學科博悟教育的場所,更好地發(fā)揮育人功效。”該校副校長彭世坤介紹道。
  近年來,天府四中立足當地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攜手金沙遺址博物館,以音樂、美術學科為突破口,圍繞人文素養(yǎng)培育,探索實施特色博悟課程,打造“館校美育大課堂”,充分釋放出“1+1>2”的育人功效。
  走,到博物館上課去
  在開設校內博物館前,天府四中就已組織師生走進博物館“上課”。“不久前,我們去了金沙博物館研學,學校還發(fā)了小冊子進行‘打卡’。老師對每件文物進行了解析,引導我們感受金沙之美。”天府四中四年級學生龔琦竣說道。
  帶著孩子們“走出去”,是該校博悟課程的重要一環(huán)。天府四中以博物館為研學基地,構建行走課程,策劃主題研學課程,分學段設計任務單,引導學生在博物館進行沉浸式學習,與文物面對面,感受、體悟,在行走中得到滋養(yǎng)。
  與此同時,該校還把博物館作為跨學科學習的場館,開展了“我來講金沙”等系列活動。通過設計、拍攝vlog,學生們加入到了傳播金沙文化的行列中來。
  受益于博物館“課堂”濃厚的文化氛圍,2023年成都大運會期間,該校共有十余名學子通過選拔成為金沙國際講解員,為全國各地的同胞、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雙語講解金沙遺址的歷史。
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接受記者采訪
  “我們提供的是文化的智慧,學校提供的是教學的智慧。如何把文化的智慧和教學的智慧有機結合起來?需要多種多樣的形式,更需要創(chuàng)新的理念,才能真正讓孩子們喜歡歷史文化。在我看來,他們這些‘博悟’課程開設得很好,從物到‘悟’,讓文物、文化真正地潤澤孩子們的心田。”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向記者談道。
  聽,老師們講金沙
  開館當天,金沙遺址博物館金牌講解員胡曉蓉動情地講起金沙的故事。胡曉蓉的傳承與堅守,也在無形中感染著孩子們。
  近年來,天府四中把以胡曉蓉為代表的金沙專家“請進來”,以文博人對于文物的熱情帶領學生走進金沙文明、古蜀文化,做孩子們博悟學習的引路人;把金沙文化“請進來”,通過“創(chuàng)課金沙”等形式,多維度解析金沙文物密碼,讓學生領略不一樣的文物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還以金沙為主題,讓教師從金沙選取素材,與國家課程相結合設計課程。截至目前,已連續(xù)開展三屆“金沙教學節(jié)”。
《你好,大金面具》授課現場
  “如果戴上大金面具的是你,看到3000年后的今天,會有怎樣的感受?”“有什么辦法,能讓這些表情動起來?”在美術教師李泓汀《你好,大金面具》的課堂上,孩子們爭相發(fā)言、現場創(chuàng)作起定格動畫。去年,這堂課程入選了“金沙教學節(jié)”優(yōu)秀設計案例。
  “這堂課從去年開始設計,反復打磨了七八個月。我做了一個穿越的環(huán)節(jié),讓大金面具來到現代,看看如今飛速的發(fā)展。孩子們代入其中,通過定格動畫表情包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李泓汀說,“一聽到可以帶平板來學校進行創(chuàng)作,孩子們非常興奮。”
  在專家的講述、教師們的巧思中,歷史文化變得生動有趣,館校共育轉化出了更大的美育價值,孩子們也擁有了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
  看,學科融合“大美育”
金沙舞劇《金烏負日》
  開館當天,由天府四中學生共同演繹的金沙舞劇《金烏負日》精彩上演,在十二道金色光束的照射下,學生扮演的“小金烏”靈動起舞,歌頌著生命的永恒。“舞劇由孩子自己編創(chuàng)、排演,用他們的視角來表達對古蜀文化的理解、想象和創(chuàng)造。”副校長彭世坤說。
  為了讓金沙文化“活”起來、“潮”起來,天府四中還開展了《夢回金沙》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整合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技能與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音樂學科以現代的阿卡貝拉身勢表演,將身體化為樂器,表現遠古時代神秘而震撼的音效,用石頭打擊,創(chuàng)造有節(jié)奏的音樂;美術學科引導學生想象、設計舞劇中古蜀國里的神鳥、祭司、精靈等形象;語文學科編創(chuàng)劇本,讓課程真正實現舞臺化。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fā)揮各學科專長,提升合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彭世坤介紹。
  此外,該校開設了金沙萌動表情包課程,在尊重文物特征的基礎上,使用夸張、變形等藝術處理手法,讓文物與現代“接軌”。
  青少年接受美的教育、熏陶,會更熱愛生活。舞劇編創(chuàng)、表情包制作,都是美育跨學科融合的形式。通過參與這些課程,孩子們也更加陽光、自信。
天府四中校長張顯國
  這一點,與天府四中校長張顯國的新“三生教育”理念一脈相乘。在他看來,館校深度合作,最首要的是增強學生們的文化自信、生活自理、行為自律、學習自覺、人格自強;其次則是通過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們體驗生命的發(fā)展歷程、更好地創(chuàng)造生活、體驗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觀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近年來,我們還引進了不少本土優(yōu)質資源,聯合共建了財商素養(yǎng)博物館、天府書院、游泳館等,開設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課程”,張顯國補充道,“未來,我們也將更好地發(fā)揮校地合作的優(yōu)勢,將更多優(yōu)質的資源與博悟課程相結合,更好地開闊學生眼界,潤澤學生心靈,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照片均由實習生 顧瑞 攝)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