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的《漁歌子》猶如一幅山水寫意畫:白鷺、桃花、流水、鱖魚、輕舟、漁翁、斗笠、蓑衣,畫境悠然,濃淡相宜,自然天成,絲毫沒有多余造作的痕跡。漁翁安然垂釣于斜風細雨中,毫無歸意,天地萬物,祥和自然,真是令人神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是張志和的隱而有名,加上傳頌千古的《漁歌子》,西塞山從此顯得空靈而神秘,成了世人心中的桃源。
寫這篇文章起因是前幾天與幾位朋友一起游西塞山,談起張志和與《漁歌子》,一位朋友半開玩笑說:“什么時候也學張志和來這里垂釣,當年他釣起來的魚也許正是鱖魚,他的釣技肯定不錯。”這雖然是戲謔之詞,不過我想,認為張志和釣就在魚的世俗之人也許不在少數(shù)。
張志和真的釣就在魚嗎?否!這種理解不僅膚淺,而且嚴重損害《漁歌子》的詩意。設想那幅畫若正有一條魚懸掛在釣鉤之上,破水而出,晃蕩掙扎,豈不是大煞風景!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jīng)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在母親和妻子相繼逝世后,棄官棄家,常去水濱河溪效法姜太公無餌垂魚。“每垂釣,不設飪,志不在魚也。”如此逍遙隱居生活10年。張志和釣不在魚,那意在什么?
前人詩作也有寫漁夫垂釣的,不妨借來比對印證。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龐然廣闊的千山,逐漸縮小為萬徑,天上地下,萬籟俱寂,雪花紛揚,孤舟之上漁翁獨釣,圖像極縮為一線釣絲,若隱若現(xiàn),似有還無。是時詩人正謫居永州,這是失意文人詩中的漁夫,釣的是一江寒雪。再看李煜《漁歌子》:“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是時詩人尚是南唐國主,這是得意文人詩中的漁夫,釣的是一壺暖酒。如此看來,張志和釣不在魚,只是借著漁夫的形象抒情言志。詩中那竿似有還無的釣絲,釣的是一種心境,一種淡泊寧靜的悠遠之境,一種孤獨的自由之境,一種無拘無束的逍遙之境。
茶圣陸羽、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都與張志和交游甚密。陸羽曾問志和平素與何人往來,他說:“宇宙就是一棟大房子,你我都住在其中,明月普照,我與四海諸公從未分開過,何有往來?”這樣的情致不似唐人,應是從魏晉風流里逃逸出來的精靈。正如《莊子》所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樣的思想,和劉伶所說的“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也是同一機杼。
張志和蔑視功名,鄙夷利祿,物我兩忘,早已達到絕對的自由之境。駕一葉小舟,逍遙于江湖之上,自號為煙波釣徒。顏真卿初到西塞,看到他的船破舊了,想給他換一條,被他婉言謝絕,說:“如果這條船破得不能再用了,我就捆幾株蘆葦,江水如溪,一葦可航。”
自古以來的隱士,匿跡于萬頃煙波之上的為數(shù)不少,如《莊子》中就有隱居江湖之上的漁父形象。不過,他們有的是真心歸隱,如老子、嵇康、陶淵明等,更多的卻是想沽名釣譽。西周的姜子牙,在渭水河邊垂釣而不設餌,釣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東漢的嚴光,浮家泛舟,反穿皮裘在富春江上招搖,為的是求見光武帝一面,然后名聞海內(nèi)。諸葛亮隱居隆中之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可見功名心態(tài),一面標榜“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面又說“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之士。
有唐一代,自詡為高雅隱逸之士者不可勝數(shù),真正達到超塵脫俗境界的卻沒有幾人。盧藏想入朝,可是沒能考取功名,于是作賦表明自己品性高潔,隱居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于達到了做官的目的,從此終南捷徑大行其道。王維在詩中高歌“出世”,也幾進幾出終南山上“隱逸”,見無人搭理,索性跑到公主府上進行才藝表演,終于得到公主青睞,向皇上推薦,被欽點為狀元。孟浩然歸隱的決心似乎比誰都大,欲尋芳草而去,喊出“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的口號??墒强吹蕉赐ズ畷r,心潮澎湃,腦子里全是金印紫綬:“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李白高喊“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曾經(jīng)在四座不同的山上隱居,一山?jīng)]受重視就又換一山,一路行走一路寫詩,換得詩名聞天下。
張志和是野鶴閑云,遺世獨立,不顯形跡,萍蹤仙影,猶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逍遙自在。唐憲宗聽到傳聞,曾下詔書讓人畫了他的像,“訪之江湖間”,但是沒找到。官祿不為所求,奴婢不為所專,窮困不移其志;行樂于山水之間,寄意于江湖之上,抒懷于詩詞之中,無欲無求。故前人評曰:“唐之隱士,以張志和大隱,陸羽輩為小隱。蓋大隱者俯仰儒道間,知天下理勢所由,于是往來廟堂江湖之上,嬉游大儒販夫之間,無施不可。未嘗有忿嫉孤狂之態(tài)也。”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定逸品三人,張志和居其一。宋子京作《新唐書》列傳,使張志和列《隱逸》。明董其昌《畫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姜子牙釣不設餌,志不在魚而在相位。張志和釣不設餌,志不在魚而在空靈。心如明鏡,水如明鏡,物我皆同。他從兩面鏡子里看到世間萬物,看到超越世間的諸神并與之勾通交流,再一直看到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及其構(gòu)成萬物的運動方式。他將自己的修煉心得記錄下來,輯為一書,取名《玄真子》,并且把“玄真子”作為自己的道號。著有《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