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悉,7月27日上午,著名學者樂黛云教授逝世,享年93歲。
1931年,樂黛云出生于山城貴陽的書香門第,1948年進入北大,1952年留校任教,成為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授,并曾經(jīng)擔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CCLA)會長及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副主席。
她曾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云海外講演錄(英文版)》等,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奠基人。
從1976年開始,樂黛云首次為朝鮮與歐美留學生講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受到極大的歡迎,培養(yǎng)了一批出色的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外國人才。如當時所培養(yǎng)的學生舒衡哲(Vera Schwarcz),后來成為美國康州衛(wèi)斯理大學教授、國際知名的中國學家,出版有《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chǎn)》《張申府訪談錄》《鳴鶴園》等重要學術(shù)著作。
1981年8月,樂黛云應邀前往哈佛大學訪學一年,隨后又到伯克利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飛越重洋的她感受著文化沖擊,更感知到時代潮流前進的迫切:“中國需要重新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東西兩大系統(tǒng)的文化需要互相認識、互相關(guān)照,而后文化爭端才可以開啟全面的交流和處理。”
在此期間,樂黛云對比較文學學科著迷至深,她借閱了大量這方面的書,又把所有積蓄都買了比較文學書籍,并決定將她的后半生貢獻給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事業(yè)。
回國后,樂黛云繼續(xù)鉆研比較文學,她堅定地認同魯迅先生對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看法,就是必須在與世界文學的眾多聯(lián)系和比較中,才能找到發(fā)展中國新文學的途徑,“昌明國粹,融化新知”成為她的內(nèi)心使命。
在北大中文系開始招生碩士和博士生后,樂黛云還招收了一批日本與韓國留學生,學成后,這批學生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傳播中國文化、加強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樂黛云全身心投入工作,1987年,樂黛云的《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出版,季羨林親自作序,并贊嘆“如入寶山,不知道撿哪一塊為好”。在樂黛云主持下,短短幾年間,中國比較文學相關(guān)專著便出版數(shù)百部,在國內(nèi)比較文學研究沉寂多年后,她開風氣之先,成為這一領(lǐng)域的拓荒者。
值得一提的是,樂黛云是文學史家、教育家王瑤和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學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錢理群的老師,也是1972年北京大學恢復招收留學生后,第一批教授留學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教師,被譽為“北大的國寶”。她與丈夫——哲學大家湯一介的愛情故事,也一直被傳為佳話。樂黛云自詡她與湯一介是“未名湖畔同行的兩只小鳥”,在60多年相知相許的歲月里,二人性格互補成趣,攜手攀登人文學術(shù)的高峰。
2022年,樂黛云發(fā)表了90歲感言:“我很慶幸選擇了北大,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選擇了文學研究作為我的終生事業(yè)。我從小就立志從事文學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國文學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都能欣賞到優(yōu)美的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我努力做著,雖然做得還不夠好,但我一直是這樣做的。”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