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在帶團講解。
王鈺通過直播向網(wǎng)友介紹兵馬俑。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打開《百家講壇》,選擇“巨鹿之戰(zhàn)”那期節(jié)目反復觀看——對于26歲的導游王鈺來說,這已經(jīng)不是她第一次在工作前夜為自己“加餐”。“只看一遍是很難記住的,”王鈺告訴筆者,“像這樣的節(jié)目我會反復觀看,回顧經(jīng)典片段,弄清歷史故事的細節(jié)和要義,為游客提供更專業(yè)的講解。”
過去一年,她以“西安導游‘芥末’”的身份,一邊在線下帶團,一邊做線上導覽直播,帶領游客和網(wǎng)友走進陜西西安的唐華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景點,在抖音“圈粉”超過420萬。不少網(wǎng)友直言“以前我以為導游就是帶路的,沒想到聽她講解這么長知識”“‘芥末’讓我有了去陜西旅游的沖動”。
從業(yè)3年,王鈺不僅從新手導游向“專家型導游”邁進,更是成為一名頗具影響力的“網(wǎng)紅”導游,這種轉(zhuǎn)變她是怎么做到的?
“冷知識”更有趣
“兵馬俑都是單眼皮嗎?”“誰是眾多兵馬俑中的‘幸運之星’”“西安城墻為什么沒有‘東稍門’”……在王鈺的講解中,知名景點的“冷知識”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話題。圍繞這些話題,王鈺將文物背后的歷史典故、文化內(nèi)涵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在網(wǎng)友看來,王鈺還善于結(jié)合當下的社會話題引出歷史故事。比如,在講解秦兵馬俑一號坑時,王鈺從“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展開,引申出丞相李斯的“人生哲學”;在講解華清池時,她又從“儀式感”的角度講解唐朝的沐浴文化。有趣的話題加上生動的講解,引得網(wǎng)友在王鈺發(fā)布的講解視頻下面評論:“本來要劃走,結(jié)果認真地看了兩遍。”
想從知名景點中找到新的講解角度并不容易。王鈺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冷知識”的準確可信,她將《史記》《尋秦記——透過秦俑看秦朝》等歷史文化類書籍當作“手邊書”,配合觀看相關紀錄片,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將“引經(jīng)據(jù)典”的講解詞轉(zhuǎn)化為更生動有趣的表達。
“現(xiàn)在,千篇一律的導游詞已經(jīng)不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不同景點也應該有不同的講解思路。”王鈺舉例說,圍繞實體文物兵馬俑,講解要從文物本身出發(fā),延伸至它的制作技藝、排兵布陣等方面;對于大唐不夜城等文化主題街區(qū),她在講解時則會更加側(cè)重詩歌文化,從詩人的生平與代表作切入,讓游客對不同景點形成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收獲滿滿。
化“流量”為動力
短視頻中的導游“芥末”口若懸河,現(xiàn)實生活中的王鈺卻自稱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剛做導游的時候,我需要在大巴車上調(diào)節(jié)氣氛,組織游客唱歌、做游戲。作為一個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人,我特別害怕那種場面。”王鈺告訴筆者,起初她甚至對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產(chǎn)生過懷疑。
憑借對導游工作的熱愛與持續(xù)不斷的學習,王鈺默默拓展做導游的工作場景,并在短視頻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講解風格。短短一年內(nèi)迅速“漲粉”,不僅使她打消了曾經(jīng)的顧慮,同時也從中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勵與鞭策。
“抖音直播講解讓我的業(yè)務水平獲得很大的提升。”王鈺說,有的粉絲每天都會來看自己直播,這不僅是重要的正向反饋,也讓自己有了時時精進的愿望與決心。她常常會從網(wǎng)友的提問或彈幕評論中獲得啟發(fā),進一步了解網(wǎng)友和游客的關注點,從中挖掘新的視角,增強講解的趣味性。
為了成為“專家型導游”,王鈺更加勤勉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甚至還要將知識范圍擴大到工學、化學等領域,她笑稱“現(xiàn)在學習比以前上學的時候還要認真”。在她的手機備忘錄里,有16個文件夾,記錄了各種工作筆記與靈感來源,名為“兵馬俑”的文件夾里有56篇筆記,包含將軍俑、一號坑、三棱箭、青銅劍等文物知識。
上午直播、下午帶團、晚上學習成了王鈺工作的常態(tài)。雖然辛苦,但她絲毫不愿馬虎:“學習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講解不夠準確,再小的知識點也會引發(fā)游客的質(zhì)疑。”王鈺對筆者說,“畢竟我現(xiàn)在面對的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一群‘老師’。”
做文化“擺渡人”
8年前,王鈺選擇就讀旅游管理專業(yè),是出于“導游可以遍覽大好河山”的愿望;3年前,王鈺開始接觸線上導覽直播,為自己取了網(wǎng)名“芥末”,是希望自己能像一劑調(diào)味料一樣,為游客旅行“增鮮提味”;現(xiàn)在的王鈺,不斷往返于相同的旅游線路上,對于導游這份職業(yè)有了新的期許。
“有一次在講解的過程中,一位游客全程拿著小本子記錄。當天導游結(jié)束后,他還把不太理解的問題寫成了文章發(fā)給我,想與我探討。”這樣的良性互動讓王鈺堅信,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同時也讓王鈺意識到,導游線路雖然是固定的,但面對的游客卻是流動的,旅游正是一座“行走的課堂”。
于是,王鈺希望能為更多游客答疑解惑,通過不斷地輸出與反饋,讓自己成為一個歷史文化“擺渡人”,讓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更加為人所熟知。除了知識本身,王鈺還希望通過講解,讓更多人從歷史文物的魅力中感受到始終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自信。正如她被問及“看兵馬俑到底看什么”時回答的那樣,“看俑背后的人,看人背后的國家,看國家背后的歷史,看歷史中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自信”。
如今,王鈺的工作與生活已經(jīng)幾乎完全融為一體,她也樂在其中。“由于導游工作的特性,平常大家休息的時候,反而是我們最忙的時候。”談起未來,王鈺希望自己能夠不局限于一個景點或一座城市,將更多景點推介給大家,繼續(xù)傳遞這些地方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去年,王鈺去了廣西崇左、湖北宜昌等地,對當?shù)氐臍v史文化尤其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十分感興趣。王鈺說,雖然自己目前暫時做不到環(huán)游世界,但可以幫助全世界的游客讀懂西安以及更多中國城市。“我相信一句話:選擇你所熱愛的,熱愛你所選擇的。”在堅持熱愛這條道路上,王鈺仍將步履不停。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