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雜志文章
專訪李大釗之孫李宏塔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2021-07-16 11:01: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楊學義
大號 中號 小號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2021年6月18日,李宏塔在安徽合肥接受本刊專訪。
 
  人物簡介:
  李宏塔,1949年5月出生,河北樂亭人,曾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政協(xié)副主席。祖父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父親為中共安徽省委原第一書記、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李葆華。2021年“七一”前夕,他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勛章”。

魯迅在《〈守常全集〉題記》中這樣描述李大釗:“(他)給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誠實,謙和,不多說話?!缎虑嗄辍返耐酥校m然也很有喜歡明爭暗斗,扶植自己勢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來,絕對的不是。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
不得不說,血緣是很奇妙的,這些描述用在李大釗之孫李宏塔身上,竟也如此恰當。但與魯迅眼中的李大釗相比,李宏塔身上的謙和色彩更濃一些。6月29日,中共中央首次頒授“七一勛章”,這標志著我國五大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友誼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全部頒齊。李宏塔是29名“七一勛章”獲得者之一,當被《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及榮獲“七一勛章”提名的感受,他說自己“不夠格”;當提到他的紅色后代身份,他說這不是榮耀,而是責任;當記者就一些他從政時的閃光點提問時,他總是輕描淡寫地說“這是該做的,沒什么”。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2021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為李宏塔頒授“七一勛章”并合影。
這種謙和的背后,是李宏塔放眼歷史的格局和眼界。“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樹的各個典型都是響當當?shù)摹=h百年來,為了擺脫水深火熱,中華民族的犧牲以千萬計,有名有姓的共產(chǎn)黨員就有100多萬名,更別提無名英雄了。就是在這次授勛的29人中,也有3人已經(jīng)犧牲或去世了。”
在千千萬萬英雄的中國共產(chǎn)黨員中,李大釗是個響亮的名字。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中國國家博物館0001號文物便是他英勇就義時的絞刑架。李大釗犧牲后,其子李葆華繼承父親遺志,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在水利部、安徽省和中國人民銀行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之際,李宏塔胸前掛上了沉甸甸的“七一勛章”,這讓人想起李大釗百年前響徹神州大地的吶喊“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百年后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斗意志、堅定恒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yè)!”
總書記的話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從李大釗到李葆華,再到李宏塔父子一脈相承的精神力量。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卻在百年歷史洪流中挺身而出,或力挽狂瀾,或造福一方。李宏塔的一部家史,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百年來前赴后繼英雄史詩的縮影。
“遇山不愁,逢水不懼”
多年后,李葆華回憶起童年,特別提到了1919年北京大學的暑假。當時“五四運動”爆發(fā)不久,李大釗帶著全家從北京回到家鄉(xiāng)河北樂亭大黑坨,但沒有選擇在離家較近的昌黎火車站下車,而是在灤州下車后,雇一條小船順著湍急的灤河回家。在家住兩天后,李大釗又帶著李葆華來到昌黎五峰山,寄宿韓文公祠。“父親之所以帶我們乘船又上山,我想他主要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遇山不愁,逢水不懼’的人。”長大后,李葆華回憶那次經(jīng)歷,讀懂了父親的用心良苦。這段經(jīng)歷被李大釗寫在《五峰游記》中。他抵達灤州后,憑吊起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灤州起義,那是1912年當?shù)匦萝姙轫憫洳鹆x掀起的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以眾寡不敵失敗,營長施從云、王金銘,參謀長白亞雨(白毓昆)等殉難”。白毓昆是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就讀時的地理老師,意氣風發(fā)的李大釗“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在校時,白毓昆就已看到學生請愿開國會是“與虎謀皮”,勸大家“留熱血以供日后用”。灤州起義失敗,白毓昆被捕后大義凜然地說:“吾既為我主義而來,吾自當為我主義而死。”李大釗后來多次回憶起恩師,在1917年路過其就義之地時感慨萬千:“余推窗北望,但見邱山起伏,曉霧迷濛,山田疊翠,狀若綴錦,更無何等遺跡之可憑吊者,他日崇德紀功,應于此處建一祠宇或數(shù)銅像以表彰之。”
一批批革命者對少年李大釗影響頗深。1908年,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的李大釗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筑聲劍影樓”,所謂“筑聲”即荊軻好友高漸離為其壯行的擊筑聲,所謂“劍影”即荊軻藏于袖中的匕首。在水深火熱的年代,李大釗早已做好為挽救民族危亡而隨時犧牲的準備。他在一篇短文中說:“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李大釗和家人被捕當天,李葆華正在清華大學好友家中,因此躲過一劫。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英勇就義,此時李葆華還不到18歲。沒了父親,李葆華要獨自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掙扎。經(jīng)過友人輾轉護送,李葆華秘密赴日本留學,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回到國內,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遇山不愁,逢水不懼”的家風,幫助李葆華度過了最艱難的人生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李葆華擔任水利部副部長,用腳步丈量祖國山河。在黃河,他帶隊歷時4個月,行程1.2萬公里勘察;在淮河,他與水利部部長傅作義風餐露宿,挽起褲腳步行,最艱難時不得不租了3只毛驢馱著行李,在洪澤縣走過30多公里的崎嶇泥濘小路。在水利部主持工作的12年間,李葆華的足跡遍布長江、黃河、松花江、海河、淮河、珠江……航行在祖國的大江大河上,就像當年和父親在灤河上漂流。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在水利部任職期間,李葆華(左三)陪同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右二)視察工作。
李宏塔與共和國同齡,由于父母工作極為繁忙,才出生19天,他就被送到了一家市民托兒所,直到6歲才被接回家。在童年,李宏塔不但沒享受過紅色后代的便利,反而因為這個身份承受更多。
1965年,16歲的李宏塔報名參軍,“那幾年不僅長了好的身體,同時也磨練了意志”,回憶起青春歲月,李宏塔感慨萬千。他被分配到江蘇河口農(nóng)場,成為農(nóng)墾兵,每日犁地、播種、插秧、除草、漚田。部隊糧食產(chǎn)量高,所以工作量更大,李宏塔身體瘦高,戰(zhàn)友給他起了個外號“大蝦”,但他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稻谷,是戰(zhàn)友中的佼佼者。幾年間,李宏塔從未和戰(zhàn)友說過自己的祖父是李大釗,只有個別領導知道,他則在內心以這個身份激勵自己。部隊3年間,他被評為勞動能手、神槍射擊手、萬米游泳能手。
1969年,李宏塔從部隊退伍后,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廠成為一名工人。“那時廠子按‘連’分,化工廠是一連,生產(chǎn)毒性最強的六六六農(nóng)藥”,每天,他和工友們都戴著防毒面罩上崗。由于突出的成績,李宏塔在1973年被廠里推薦上大學,3年后大學畢業(yè),他仍然選擇回到了廠里,繼續(xù)耕耘在基層崗位。
直到1978年9月,李宏塔被任命為共青團合肥市委副書記,之后才走上領導崗位。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就是敢擔當、善作為
在1919年的那個暑假,李大釗帶著李葆華來到昌黎五峰山韓文公祠寄宿,這是李葆華與父親朝夕相處的一段時間。1000多年前,韓愈提出“氣盛言宜”,認為作家的詩文之盛取決于精神力量、道德和學識。在韓愈祠堂,李大釗寫下《再論問題與主義》,駁斥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鮮明地說“我是喜歡談談布爾什維主義的”,并指出“先有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不然,你盡管研究你的社會問題,社會上多數(shù)人,卻一點不生關系。那個社會問題,是仍然永沒有解決的希望……也仍然是不能影響于實際”。李大釗的這種實干精神,也傳遞給后人。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李葆華在家中的客廳,背后是李大釗遺像和著名的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上世紀60年代初,李葆華調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氣糾正了一些錯誤,不僅為4000多名被錯劃的右派平反,還在安徽放開農(nóng)貿(mào)市場,允許農(nóng)民在完成征購后將糧食拿到市場上銷售。主政安徽期間,李葆華在當?shù)亓粝螺p車簡從、埋頭苦干、實事求是的名聲,當?shù)厝罕娊o他起了一個綽號“李青天”。
李宏塔說,從他記事起,父親就很少對他講人生道理。相反,他總是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出榜樣,“在我們家,一向是身教大于言傳”。1987年,李宏塔調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第一次去北京開會時,他順便看望了父母。一進家門,父親很吃驚,問:“你怎么跑回來了?”李宏塔解釋說自己到北京開會,順便來家看看。李葆華開始批評兒子:“既然開會就要認真,領會會議精神,回去才能抓貫徹落實!你回家干什么?”李宏塔的母親心疼兒子,在一旁打圓場,李葆華卻繼續(xù)教育兒子說:“民政工作,就是直接做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工作,一定要深入一線,真正了解群眾生活。”后來,李宏塔理解了父親的話:“他要求我不能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如果別人帶著我下去看,那看到的有可能不是真實情況。”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上世紀90年代,李宏塔來北京看望父親,在家中客廳下圍棋。
李宏塔將父親的話記在心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被總結為“反方向工作法”。在安徽工作的幾十年中,李宏塔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在基層度過,調研的足跡遍布省里的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為了看到真實情況,他每次下鄉(xiāng)都不和當?shù)卮蛘泻?。他的做法是,專挑車進不去的地方,然后就近尋找農(nóng)戶,讓他們引路。為什么這樣做?李宏塔說:“一般農(nóng)村愛養(yǎng)狗,看到外村來的生人,狗就汪汪叫個不停,兇得很,外村人根本進不來。”而由一位鄉(xiāng)親引路,狗就不叫了,鄉(xiāng)親們也會放下顧慮,反映真實情況。這套自下而上的調研方法,能夠真正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而如果讓縣里安排、陪同,往往會提前安排好村民,只給你看做得好的那幾戶”。
就是用這套方法,李宏塔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不少問題。有一年,安徽南部一個山區(qū)縣在夏季遭遇了洪澇災害,民政廳及時發(fā)放了救災資金和物資,但年底回訪時,李宏塔沒打招呼直接到了村里,群眾紛紛圍上來,說根本沒人過問災情。后來李宏塔才得知,這筆錢被縣里補了財政的窟窿。
安徽是洪澇災害頻繁的省份。1998年,李宏塔走上省民政廳“一把手”崗位后,正值民政部提倡開展制定救災預案工作。李宏塔率先提出在安徽沿江地市推行救災預案,并親自一個市一個縣地跑,狠抓落實,還要求寫進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結果,預案剛一做完,就發(fā)生了1998年特大洪水。安徽有備而戰(zhàn),災民安置得很好,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評價。后來,預案隨著每年受災后的經(jīng)驗教訓加以完善。在調研中,李宏塔還發(fā)現(xiàn)一些執(zhí)行不力的情況,于是制定監(jiān)督管理體系,確保預案的執(zhí)行。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李宏塔說,爺爺?shù)脑竿?,現(xiàn)在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他當時宣傳馬克思主義,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就是為了改變舊中國受人欺辱的狀況,改變人民貧困面貌?,F(xiàn)在,帝國主義不敢在我們面前挑釁了,我們國家也全部完成脫貧”。所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新時代應當有新的解讀。李大釗是用寫文章和演講的方式,為水深火熱的民族尋求出路,“但父親和我都不是通過寫文章的方式工作,所以我理解的這句話就是,敢擔當、善作為。做事情要認真負責,該你做的事情要義不容辭,主動去做,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
“我們只有一個權力,為人民服務”
不少合肥市民都對李宏塔很熟悉。在他們眼中,李宏塔就是一位騎著自行車在街頭穿梭的老大爺,在他上班途中的長江路、六安路上,民警和小販都認識他。在安徽擔任領導工作的前20年,李宏塔騎壞4輛自行車,穿壞5件雨衣、7雙膠鞋。直到2004年,他才因年齡變大,辦公地變遠,換了電動車。
當時有人提醒他,身為廳級領導,騎自行車上班會讓副廳級領導難堪,但他說騎自行車可以鍛煉身體,至于其他領導,坐車符合規(guī)定即可。有一次,有人看到李宏塔步行上班,因為他當天下樓發(fā)現(xiàn)車子被偷走了,而公交車人又太多,于是步行過來。后來每當有人問起他這件事,他就說:“我父親當年在北京,每天從家里到人民銀行上班都是步行。”他總是這樣,將別人眼中的“不尋常”詮釋成“理所應當”。
從1981年開始,李宏塔就已經(jīng)是副廳級,按照安徽省政府1982年的規(guī)定,他可以住70—95平方米的房子,但他卻搬進55平方米的兩居室。這套住房在樓的最西面,冬冷夏熱,一家三口在此蝸居。調到民政廳后,李宏塔先后4次主持廳里的分房工作,有將近200套住房分了出去,但他從未給自己分過一套。由于房少人多,李宏塔每次都是按照“先群眾、后干部”的老規(guī)矩辦。1998年,面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的機會,李宏塔看到很多年輕同志住房差,還是主動放棄了機會。
不少李宏塔的老下屬說,他們都對李宏塔的住房分配心服口服,因為他帶頭約束自身,“他主動讓出來一套,就能多一個年輕同志分一套”。“難道這個過程沒有過掙扎嗎?”《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李宏塔說:“在化工廠的那段經(jīng)歷,讓我有更多機會了解群眾。就拿我?guī)煾祦碚f,全家五口人擠一間半的小房子,連衛(wèi)生間都是樓下公共的。所以我心里是有數(shù)的,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已經(jīng)比一般群眾強太多了。”在李宏塔的邏輯中,他要看齊的是老百姓,而不是領導干部。
關心人民疾苦,是從李大釗就開始的。1915年8月,李大釗發(fā)表《厭世心與自覺心》,與陳獨秀的《愛國心與自覺心》論辯。陳獨秀有感于中國內憂外患,一方面呼吁國人喚起對愛國和自由權利的自覺,另一方面悲觀感慨:“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國之奴,何事可怖?”李大釗反駁稱:“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更不宜以吾民從未享有可愛之國家,遂乃自暴自棄,以儕于無國之民,自居為無建可愛之國之能力者也。”李大釗寄希望于人民,稱只有盡其在我,才能承擔起挽救民族、重建民族和國家的任務。
李葆華曾回憶,中共北方區(qū)黨委開辦過第一個區(qū)委黨校。1926年春,他參加黨校學習,趙世炎、陳喬年等紛紛授課,最后一課由李大釗主講。他在課堂聆聽了父親教誨,內容主要以父親的《土地與農(nóng)民》為藍本,后來毛澤東還將其收入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的教材。李大釗說:“農(nóng)民約占總人口的70%以上……中國的浩大的農(nóng)民群眾,如果能夠組織起來,參加國民革命,中國國民革命的成功就不遠了。”中國人民擁有最強大的力量,這些教誨深深影響了李葆華和李宏塔。
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李大釗的仗義疏財是出了名的。當時他的工資每月有120塊大洋,這在當時屬于高收入,但李大釗卻經(jīng)常因為資助他人過度,造成家里日常開銷困難。還是蔡元培校長囑咐會計每月在李大釗的收入里扣除一部分,直接交給李大釗夫人趙紉蘭,才保證了家庭開銷。這一點也影響了幾代子孫,李宏塔的同事回憶,每次單位組織的各類公益捐款,他都因捐款數(shù)額最大,名字排在第一位。
1987年,38歲的李宏塔結束在共青團系統(tǒng)的工作后,本有機會去地方任職,這樣更利于仕途。但當組織部門征求他意見,他想起在共青團工作期間,親身感受到民政系統(tǒng)是直接服務于困難群眾的,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民政廳。“民政部門做的事就兩句話: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困難群眾解愁。”他將工作歸納為三句話: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這是新時代的“鐵肩擔道義”。
一般人很難理解李宏塔的選擇,其實這也和家風有關。在李宏塔還是少年時,有人給家里送去幾袋新疆葡萄干。李宏塔拆開一袋就吃,李葆華下班發(fā)現(xiàn)后,對他說:“我們只有一個權利,為人民服務。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物,這不是共產(chǎn)黨人干的事。”他讓家人將葡萄干退回,李宏塔吃過的那一包,也折價退款。
2008年,李宏塔的兒子李柔剛結婚,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送了不少禮金。為了不影響當天氛圍,李宏塔讓婚禮正常進行,但第二天,每個參加婚禮的人都收到了退回的禮金。如今,李宏塔的兒子已是不惑之年,現(xiàn)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副教授。
當中國共產(chǎn)黨進入下一個百年,李大釗家人的故事仍將延續(xù)。在和《環(huán)球人物》記者對談時,李柔剛詳細介紹了電子戰(zhàn)、信息戰(zhàn)等概念,以及國內外相關情況。他深知自己在新時代肩負的使命。李柔剛還記得1998年,正在讀大三的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時,對著黨旗莊嚴宣誓的情形。當他說出最后8個字“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時,內心的震蕩令他終生難忘。因為,那是曾祖父、祖父和父親踐行過的人生選擇……

把“七一勛章”獻給爺爺

1983年,李葆華一家在萬安公墓的李大釗烈士陵園拍攝的全家福。中排左三為李葆華,后排左二為李宏塔,前排左二為李宏塔之子李柔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