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滕華濤:《心居》想給觀眾新鮮感,所以花大力氣說服張頌文來演

2022-03-18 15:05:16 來源:新京報網 作者:劉瑋
大號 中號 小號

3月17日開播的電視劇《心居》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滕肖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原著聚焦繁雜日常,道盡普通人為改變各自生活現狀的不懈努力。電視劇則透過小人物“買房”“賣房”的微型社會生態(tài)視角,講述了上海本地人與異鄉(xiāng)人,都在努力讓自己扎根城市、將自己融于城市的故事。日前,該劇導演滕華濤、總制片人馬好接受媒體采訪,“《心居》是一個能夠還原上海風情的現實主義作品,它能夠讓掙扎于生活泥淖的人們感受到力量。”滕華濤說。

導演滕華濤擅長拍生活細節(jié)

電視劇《心居》由滕華濤執(zhí)導,原著作者滕肖瀾擔任編劇,海清、童瑤、張頌文領銜主演,馮紹峰特邀主演。據《心居》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程武介紹, 2019年夏天,第一次讀到《心居》時,就被作者真摯、細膩的筆觸所感動,“透過顧家三兄妹的小日子,我們能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大情懷,以及這個時代的滬上味道與人間煙火。盡管當時小說還沒有完結,但團隊就已一致決定,希望將這個故事拍成影視作品。”

在《心居》總制片人馬好看來,《心居》講述了當下各式各樣的人在上海這座大都市里的生活,而滕華濤導演很熟悉以上海為背景的題材創(chuàng)作,他也是業(yè)內公認的拍上海題材最好的導演之一。“《心居》是生活感特別強的故事,滕華濤導演無論是拍家常里短,還是柴米油鹽、日夜轉換,都會讓人有真實感。”所以,在獲得《心居》的版權后,騰訊影業(yè)找到了滕華濤。這也是滕華濤闊別熒屏近10年后,重新執(zhí)導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

多次采風,力求展現最真實的上海韻味

《心居》中顧清俞和顧家的人是上海的本地人,他們代表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上海怎么生活的,在社會起起伏伏的浪潮中怎么發(fā)展的。海清飾演的馮曉琴是外地人,她也在上海拼搏努力生活著,“這個故事講述在上海這個需要人們更加努力的城市,每個不同層次的人是怎么孜孜以求的生活著。最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尋找到了心之所居的住所。”

《心居》原著小說就是上海作家寫的上海人和事,在滕華濤看來,上海的特點在于融合性非常強,有高大上的小資場所,也有非常本地化、接地氣的地方,各種氣息是混在一起的,“我們更多把上海的這個特點給強調出來。”接下《心居》之后,滕華濤帶著團隊多次采風,力求展現最真實的上海韻味。滕華濤表示,自己在上海拍戲時間比較長了,對上海的各個地方比較了解,但這部劇涉及的某些行業(yè),比如顧清俞所做的金融高級白領的職業(yè)背景,跟滕華濤自己的生活比較遠,“我會去多跟一些上海的,尤其是顧清俞這個年齡的女性聊天,她們大多是做金融的,做投行的,跟她們做了很多的采訪?!缎木印凡皇且徊柯殘鰬?,做采訪也不是為了要了解她們詳細的工作,而是主要了解她們生活方面、氣質方面,以及她們自己的家庭生活等這些事。”顧清俞的家庭和職業(yè)背景會影響到她的性格,家里面她作主,后面劇情很多事情都是因為她習慣性做判斷、做決定的性格造成的。

《心居》從房子說起,最后落在家庭關系

劇版《心居》由小說原作者滕肖瀾擔任編劇,滕華濤表示,原作者親自做影視改編,更容易抓住小說的核心本質,“而且滕肖瀾的臺詞很好,語言也比較生動有趣。”在劇版的打開方式上,滕華濤選取了顧清俞和馮曉琴這一對“姑嫂”關系為切入點,隨后展開的劇情中會有各種各樣不同話題的引申。滕華濤坦言,《心居》雖然以買房子作為開始,最終并不是在說房子的事?!缎木印吩≌f的特點也在于,不是在討論到底有沒有地方住,也不是在講述買不起房子的事情,而是現階段人們對房子的需求和十幾年前相比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更加看重的是居住感受,改善居住環(huán)境。“《心居》本身是家庭生活劇,只是家庭中的事情最終避免不了的還是從房子這個事說起,最后落在家庭關系和各個圈層的不同。”

也正因此,在滕華濤看來,《心居》跟自己之前的作品稍有不同的點在于,這次側重刻畫當代都市的各個不同圈層,以上海為中國都市的代表,其中各個典型人物全景式地被展現出來。劇中最突出的就是顧清俞(童瑤飾演)代表的都市白領高知階層女性和馮曉琴(海清飾演)為代表的社會中堅力量、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我自己覺得跟我十多年前的《王貴與安娜》《裸婚時代》等電視劇不同一點的,就是《心居》圈層的清晰度更明確了一些。”

著重于生活和人性中溫暖和善意的一面

劇中,顧清俞和馮曉琴身上都有鮮明的缺點,開機前,滕華濤跟演員非常詳細地做了溝通,“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個位置,作為演員,要在人物的位置上去理解劇情,你先得把自己當成顧清俞,把自己當成馮曉琴,從這個角度上去考慮自己的這一套行事,不要全知全覺地說你看完劇本了以后覺得這個人應該怎么處理問題。”

在《心居》前幾集的劇情中,馮曉琴丈夫意外去世,這個劇情轉折構成了該劇第一個戲劇沖突。對此,滕華濤表示,劇中并沒有過多超乎想象的劇情安排,不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戲,“出現的是生活中正常的事情,生老病死。” 馮曉琴丈夫去世之后,馮曉琴和顧清俞這一對姑嫂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有分開的表述部分,也有基于在一家人角度上,需要在一起的內容,這其中兩人有矛盾,也有共同點。在滕華濤看來,與傳統都市女性題材不同,本劇最大的核心是著重于生活和人性中溫暖和善意的一面,故事中有傷痛,但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著墨于積極的一面,不沉湎于傷痛;故事中也有都市社會的壓力,但創(chuàng)作的側重點更多著墨于面對壓力時人物的努力和自強。

——導演談演員——

#男演員#

滕華濤:展翔的人選我想了好久,而且也對張頌文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因為他以前沒拍過這么長的劇。他是一個電影演員,所以對這種長劇本身是有抗拒的,主要的抗拒來源于長度和時間,拍電影一般去個一個月、一個半月,這部劇需要四個月,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但是因為這個年紀演電視劇的男演員,我自己覺得觀眾太常見,聽到演員的名字就大概知道他會演成什么樣,沒有太多的新鮮感了。展翔這個人物又比較特殊,所以還是盡量想找一個有新鮮感的演員。頌文老師是特別合適的選擇。

馮紹峰我們認識很久了,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上海本地人,他年齡也合適,再加上他的人物有很多需要上海話的地方,所以想到他了。

#女演員#

滕華濤:海清和童瑤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演員,童瑤本身和顧清俞的氣質也比較像。

我最初跟海清合作的時候,她還年輕。我覺得表演上女演員在三十多到四十歲的階段是比較黃金的時間,因為她會有很多經歷,包括自己的表演技巧會更完整一點,的確這個年紀的女演員應該多獲得一些機會。我覺得現在整體的創(chuàng)作好像也在往這方面傾斜,并不都是年輕女演員為主。我覺得有實力,有表演能力的這些中年演員們,不管男女,未來機會也會越來越多的。

新京報記者 劉瑋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