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王寧:《吾家吾國》是我被懟得最慘的一次丨對話

2021-10-12 18:44:34 來源:新京報 作者:劉瑋
大號 中號 小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挖掘式紀實采訪節(jié)目《吾家吾國》十一期間在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同步播出?!段峒椅釃访科诠?jié)目都是針對“時代的寶藏老人”進行的“人生之問”,節(jié)目中,伴隨“兩彈一星”功勛人物陸元九老先生的分享, #中國航天人說99分也是不及格#、#百歲科學家怕吃蛋糕長胖#等關(guān)鍵詞接連成為熱搜。日前,節(jié)目制作人、主持人王寧,總導演沈公孚接受媒體采訪,在節(jié)目主創(chuàng)團隊看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吾家吾國》搭建有“國之大家”之稱的“寶藏老人”和當代年輕人交流的渠道,希望用老人沉淀一生的寶貴經(jīng)驗,為晚輩答疑解惑,進而找到人生的方向。

有別于傳統(tǒng)的人物訪談,《吾家吾國》強調(diào)場景化、碎片化的紀實風格,在尊重采訪對象意愿和兼顧他們身體狀況的前提下,節(jié)目走到老人們生活、工作的真實環(huán)境中,陪伴他們回到曾經(jīng)揮灑過汗水、銘刻過青春的地方。

“兩彈一星”功勛人物陸元九。

談及《吾家吾國》的創(chuàng)作緣起,王寧表示,做《面對面》節(jié)目主持人10多年的時間,自己采訪過很多人,每一次的采訪都覺得是在記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對那些為國家奮斗終身的老人們印象尤為深刻。他們醉心專業(yè)、深居簡出,和公眾距離較遠,我們往往無從知曉他們的付出和奉獻,甚至只有當他們‘隕落’的時候,我們才第一次從新聞中知道他們的名字。”王寧說,有一組數(shù)字,2021年的3月份,僅在科學領域,就有6位院士隕落,在此前的兩個月,還有3位院士離開。“直到他們告別人世,我們才知道他們曾經(jīng)為國家做了這么多的貢獻,他們對于家國有那么深的情懷。”

“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相對優(yōu)渥的環(huán)境里,他們中的不少人對要不要奮斗、奮斗有價值嗎、該如何去奮斗等人生議題充滿了困惑。”在王寧看來,沒有誰比老人更適合談人生,沒有誰比“國之大家”更能夠解答當下年輕人的迷茫和疑惑,節(jié)目將帶著時代的痛點來完成人生的探尋。

對話:他們熠熠生輝,卻一直默默無聞

新京報:作為一檔“寶藏老人”的紀實訪談節(jié)目,《吾家吾國》如何與價值觀日趨多元和講求個性表達的年輕觀眾產(chǎn)生共鳴?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對于他們又有怎樣的激勵作用?

王寧:我們這次采訪老先生有一個統(tǒng)一的初衷,就是我們的主創(chuàng)團隊希望能夠讓老先生回憶他們的少年,回憶他們的青春。雖然時代在變化,時間在流逝,但是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會有大家經(jīng)歷的痛苦、困惑、求索和理想,這些情感是共同的。我們希望通過展現(xiàn)老先生們青春的回憶過程,激發(fā)年輕人當下的思考,找到他們情感當中的共鳴。

欒恩杰院士

新京報:現(xiàn)在已播的幾位老人分屬不同領域,甚至都不能用科學家一概而論。節(jié)目組聚焦這些“爺爺奶奶”的標準是什么?

王寧:他們對共和國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是我們選人的唯一標準。他們對共和國的建設曾經(jīng)付出了特別多的心血,但長久以來是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也有一個自己內(nèi)心的口號,“他們熠熠生輝,卻一直默默無聞”,這也是我們選人的一個標準。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曾經(jīng)是奠基人、開拓者,但是因為領域跟媒體公眾距離比較遠,他們的專業(yè)性非常強,很多領域是鮮為人知的。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吃穿住行,我們今天所享受到的生活,其實都跟他們曾經(jīng)的貢獻息息相關(guān),所以這些人構(gòu)成了我們中國的國家影像。對于他們的記錄我們是持續(xù)的,我希望不僅僅是“正在進行時”,而且是“永遠進行時”,我們不僅會有第二季,也會有第三季、第四季乃至更多。因為在梳理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名字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名單是漫長的,無論用任何方式、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都要找到他們、去記錄他們,這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過程。就在我們籌備、拍攝乃至于在今天,很多院士已經(jīng)很遺憾永遠也采訪不到了,所以這激勵著我們要繼續(xù)和時間賽跑。

新京報:這一次采訪這些耄耋老人,和你之前的采訪經(jīng)歷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觸嗎?

王寧:因為年齡、閱歷,他們所經(jīng)歷的波瀾壯闊,所以他們特別的“真”,這種“真”不僅僅是不加掩飾的真誠,而且是他們已經(jīng)完全活出了一個人最本真的樣子。他們對于我們的問題很多時候是一種本能的狀態(tài),時常會回應我“不是”“說的什么呀”“你這問的都是什么問題”,我經(jīng)常被懟。在我以往所有的采訪經(jīng)驗當中這是不存在的,這一次《吾家吾國》應該是我被懟的最慘的一次,幾乎每一個老人我都有無數(shù)次被懟得經(jīng)歷,他們會覺得你說的這個不是這樣理解的、你理解錯了等。比如我被常沙娜先生懟對于審美的一些基礎要求,說你能分得清土紅、土黃、土綠嗎?為什么它們是中國顏色;被陸元九老先生懟,說你的資料錯了。其實被懟是一個特別開心的過程,因為你能通過他們的坦率感受到這些老先生們活得真,世界上還有什么比真善美的“真”更動人的嗎?

王寧采訪常沙娜。

新京報:從播出的內(nèi)容來看,每一集的觀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第一集陸元九院士,看起來非常日常,甚至能用細瑣來形容,包括怎么吃、怎么洗手,這些看起來似乎與“主題”沒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為什么會在30分鐘時間里,很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

沈公孚:陸元九101歲了,我們現(xiàn)在也很難把他拉到某個地方去,很難把他規(guī)劃到哪個情景當中去,他的場景就是家的場景,就是家的概念。其實只要有空間、有時間,我們一定會把這些老爺子、老太太們都拉到他們應該去的地方,但是受限于種種限制,陸元九很難做到,所以這也是我們制作的一個困難。

王寧:我覺得就像是武功一樣,世界上最偉大的書是無字,最高妙的功夫其實并沒有招數(shù),在我們做人物的時候就變成了無形中的一種本能。我們對待這些老人家,在剖析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最終呈現(xiàn)他們?nèi)松臅r候,都只能忠實地呈現(xiàn)他們本身給你的底色。每一個老先生的生命狀態(tài)里都有他們各自非常鮮明的特點,你只能如實地去描述它。比如說陸元九先生的瑣碎細節(jié),在我們拍攝的過程當中,這些就是真實發(fā)生的,我們拍攝回來看到素材,看到老先生自己吃漢堡、喝湯的時候,想流淚。就是這些細節(jié)打動了我們,我們必須要把它如實地呈現(xiàn)出來。而到了欒恩杰老先生那里,他對于航天事業(yè)的刻骨銘心,他的倔強,說話的爽快和直接,又震撼著我們。他們給予我們的底色不一樣,所以我們最終呈現(xiàn)的不同。

新京報:爺爺奶奶們的人生高光時刻非常多,但在陸元九院士和欒恩杰院士兩集中,都提到了失敗,為什么把中國航天事業(yè)遇到的挫折放進來?

沈公孚:如果一直在說成績和成就,那會讓人覺得好像是在表揚,在挫折和困難面前才能體現(xiàn)出來航天人的精神。只有談到失敗、談到挫折,人才會奮進,才會往前走。

王寧:無論是“巨浪一號”還是“長征三號”,我們?nèi)コ尸F(xiàn)這些失敗的時候,我們在這些老先生的眼睛當中看到的是他們在年輕時代奮斗的光彩。欒恩杰老先生給我講述,他說你知道嗎,中國航天所經(jīng)歷的所有失敗我都經(jīng)歷了,小到一個插頭插錯了,大到火箭里面有一個特殊裝置出現(xiàn)了問題,這些失敗對于航天人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多少個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著今天失敗了明天還能否成功,意味著你所經(jīng)歷的失敗是不是會讓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當中突然之間換了賽道,這些失敗都是非常致命的,有多少七尺男兒面對著曠野、靶場放聲大哭,但是航天員站起來了,所以我希望年輕人可以從中看到奮斗和相信的價值。

新京報:今年國慶期間涌現(xiàn)了很多建構(gòu)“家國記憶”的佳作,所選擇的視角有所不同,但可以發(fā)現(xiàn)形成了一條“祖輩、父輩、我輩”的表達線索。從祖輩,到父輩,再到我輩,你感受到其間變化和始終延續(xù)連通的是什么?

王寧:當我們梳理這些老先生人生故事的時候,我們突然間發(fā)現(xiàn),他們作為祖輩和他們的祖輩之間是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的,每一個老先生的祖輩、父輩都有著一顆報國心、愛國心,到了他們這一代這種精神是潛移默化的傳承,當我們叫他們“寶藏爺爺”“寶藏奶奶”的時候,其實他們自己本身就有寶藏爺爺奶奶。所以,所謂的家國情并不是我們有意為之、故意刻畫的故事,而是在時代的前行中,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種傳承非常神奇,讓我們在記錄他們故事的時候,也經(jīng)常會有歲月沉淀下來的奇妙感,這是非常打動人的瞬間。

新京報記者 劉瑋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