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開始,電視劇《再見那一天》《功勛》、電影《峰爆》《我和我的父輩》,李光潔參演的電視劇和電影陸續(xù)和觀眾見面。也正是在他40歲這一年,迎來了入行的第二十個年頭。“我是個連生日都不愿意過的人,特想忽略這件事兒”,但從年初開始就總有人在提醒他:你的工齡已經(jīng)二十年了……
9月開始,李光潔有多部作品開播、上映。供圖
其實,對李光潔而言,二十年不算什么,在任何一個行業(yè)里都有工作了20年,甚至30年的人。前幾天,為了配合公司特別為他準備的紀念活動,李光潔也“順道”回顧了自己拍過的作品,才恍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
出道二十年
見證了行業(yè)巨變,也曾抗拒過
生活中,李光潔很少去想自己的年紀,只有出去工作時,看著眼前的年輕人,他才意識到自己年輕時大概也是這樣,現(xiàn)在“老了”。比如在拍攝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時,看著吳磊,他甚至會想,“等我兒子這么大的時候,會什么樣兒?
從今年年初開始,他不停地被身邊人提醒著自己入行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了,偶爾放空時回想這些年,“感覺自己更像是個旁觀者,目睹了中國電視劇二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從只有幾家電視臺,到四星、兩星、一星;從清宮戲、諜戰(zhàn)題材、行業(yè)劇,再到現(xiàn)在流行的甜寵劇……也看見過身邊的人突然就火了,但還有一大批默默無聞一直拍戲的演員,包括我們的上一輩,很多六七十歲的演員還在拍戲。”
李光潔仍記得,剛?cè)胄心菚?,劇組里最大的就是導演,“演員無論主角、配角,都沒有特殊化,大家坐著一輛大巴去片場,不管你是去拍第幾場戲,都一個點兒走。在片場不拍戲的時候,就是看書或者嘮嗑。”
當然,他很清楚時代的改變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看到滿大街的人都拿著智能手機,很少再捧著書本讀書看報了,對于時代和行業(yè)的改變,也就釋然了,“我們現(xiàn)在可以用手機看電視劇、電影,在家也很少開電視機,也不怎么買報紙、雜志了。之前搬家的時候,看著那么多雜志猶豫半天,這玩意兒扔了,想想買時也挺貴的,不扔擱著又占地方。”
在資本的推動下,2012年左右熱錢進入到影視圈,行業(yè)的規(guī)則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都是創(chuàng)作者、從業(yè)人員引領觀眾,后來變成誰流量高、哪個IP讀者多,誰更有話語權,其他的從業(yè)人員都要跟著規(guī)則走。”面對巨變,李光潔也曾水土不服過。
他給出的抵抗措施很直接,“我去演話劇了。”那兩年,他一共演了98場話劇,而他的改變也是從那時開始的。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關系很不錯的朋友感慨,覺得他那幾年不應該離開,“他們經(jīng)常說,四年沒怎么拍戲,你知道自己損失了多少?但是我會說:你知道我獲得了多少?”
從上大學開始,李光潔一直身處影視行業(yè)中,暫別的那幾年,讓他有機會跳出局去審視這個行業(yè),“清醒了。”當他依舊圍坐在原來的朋友圈中,發(fā)現(xiàn)大家聊的跟自己沒什么關系時,好像終于看清了很多問題。
成長的饋贈
從不自知,到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李光潔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大二就參演了電視劇《走向共和》,彼時的他對整個行業(yè)還是未知狀態(tài),并不知道自己的起點有多高。從2001年開始拍戲,到2006年第一次演上男主角,他這一路都有貴人相助。在外人眼里,李光潔在事業(yè)上好像一直“上也沒上去、下也沒下來”,但他卻覺得這正是一種最舒服的狀態(tài),“壓力沒那么大,還有時間在大街上看看人來人往,領孩子去個早教中心,買菜回家做個飯,就是還能過個正經(jīng)的日子。”
三年前,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光潔曾談及自己少年時代最大的優(yōu)點是“不自知”,而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適合什么。
2012年到2016年,雖然四年沒怎么拍戲,但他想明白很多道理:管好自己,正所謂——獨善其身。
再回歸時,李光潔很快就進入到繁忙的工作節(jié)奏中,最忙時一年拍了四部電視劇、一部電影,連續(xù)15個月沒回家。但越是這樣,他心里越虛,“比如現(xiàn)在是10月,如果明年五六月還沒有合適的劇本接檔,我就會焦慮。”緊湊沒有喘息的工作節(jié)奏,也讓他必須充分利用自己職業(yè)演員的技巧,“那個時候就真的是需要技術了,也就是所謂的演技。”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光潔越發(fā)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這幾年,身邊陸續(xù)有親人和朋友離世,更讓他意識到,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要選擇一些想要合作的人去合作。”
李光潔現(xiàn)在拍戲的節(jié)奏基本保持在最多一年主演兩部作品,而且都是自己喜歡的,剩下半年用來陪伴家人。當時間充裕時,他還能偶爾客串個角色,比如電視劇《大江大河2》里路司長這樣的“小角色”。“放在以前,我可能都不會接,不是因為角色小,是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這種體量的角色。但現(xiàn)在我會覺得很有意思,這個角色也有意思,團隊也是非常好的團隊,這樣的小角色比我去演一部大爛戲的男一號要有意思得多。”他很清楚,一部作品的成功并不是演員、攝影、造型、剪輯任何獨立的個體可以決定的,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集體共同打磨完成,還要有機緣得到觀眾的喜愛,才能成為所謂的“爆款”。
不糾結
按部就班,不如說走就走
曾經(jīng)李光潔也羨慕過性格外向,在社交場上有天賦的人,甚至特意去觀察這樣的朋友,然后去模仿、去琢磨這些人的腦子都是怎么運轉(zhuǎn)的,“我總想著,為什么自己不能成為這樣的人?”后來他想明白了,自己永遠也成不了那樣,就像他曾經(jīng)也覺得沒有什么角色是自己駕馭不了的,但現(xiàn)在他明白,有些東西確實不適合自己,“比如,那種特別鬧的喜劇角色,不是說人家不好,只是我不適合。”
以前出去旅行,李光潔必須提前定好所有行程,第一天入住酒店,然后去哪兒吃飯,去什么景點,所有事情都排得像行程表一樣詳盡。但現(xiàn)在,他更多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上一部戲剛殺青,第二天買張機票就走了。
“我們這個行業(yè),不確定的事情太多了,計劃根本趕不上變化。但是拍戲的時候,又特別按部就班,前一天就知道第二天要演什么,你拿到一個角色時,他經(jīng)歷的所有事情你都已經(jīng)知道了,其實挺沒勁的。”
所以,他開始排斥制訂計劃,每年年初,公司都要求演員給自己定個目標,工作人員也會做一堆計劃表,“到了年底,發(fā)現(xiàn)一件事也實現(xiàn)不了,因為變數(shù)太大了。”
而對于如何選擇工作,李光潔有自己的一套經(jīng)驗,“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文字是特別直接的,從字里行間就能看出劇作者的真誠度。”所以,無論什么題材、播出平臺、團隊,電影還是電視劇,劇本拿來,他就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具有真誠度的團隊,“相比結果,我更看重過程。”他早已不糾結于能不能“火”的結果,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殺青的時候,不舍,這事就對了。
父與子
兒子就像一面“照妖鏡”
都說四十不惑,李光潔覺得還挺有道理的,這似乎也是一個互相成就的標簽,“我爸就經(jīng)常提醒我,什么年紀就干什么年紀的事,我太太、我的工作人員都會經(jīng)常提醒我:你已經(jīng)四十歲了。”也因為真正到了這個年紀,經(jīng)歷著上有老下有小,才能體會到什么叫“中年危機”。
“我覺得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會有無力感,首先是體力,你的新陳代謝,開始往下走了。”以前拍戲,李光潔曾堅持57個小時不睡覺,“現(xiàn)在你讓我熬夜玩,我都玩不動了。會突然意識到,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能改變的,所以要認清現(xiàn)實。”
2020年5月,李光潔升級做了爸爸。兒子的降生讓他感受到了成長給生命留下的痕跡。“有時我都覺得人類傳宗接代,讓你生孩子是種‘陰謀’,就是要弄這么一個小東西來當你的‘照妖鏡’。”提到兒子,李光潔的臉上露出寵溺的笑容。
他曾設想過,如果是在自己20歲或30多歲的時候看到兒子的這些舉動,不會想那么多,但老天就是讓他在不惑之年遇到這樣一個小家伙,他會因此去思考和審視自己,“平時自己的言談、動作、習慣,孩子都會模仿,我就會反過來思考自己的問題。”
他記得某天,自己著急出門,在家門口抱起兒子后,隨手把孩子手里的玩具扔到了沙發(fā)上?;丶液罄罟鉂嵃l(fā)現(xiàn),兒子也開始隨處扔玩具,他這才意識到是自己做了不好的榜樣。后來,李光潔開始借機“設計”兒子,比如發(fā)現(xiàn)孩子有意無意地跟著自己時,就開始收拾屋子,“兒子就會在后面跟著模仿。”他把這看成是與孩子的一場斗智斗勇,“還挺好玩的”。
新京報記者 張坤玉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