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北宋的科舉

2021-12-22 09:18:07 來源:黃山日報 作者:廖培
大號 中號 小號

科舉釋義

古代科舉的方式就是眾所周知的常科。而常科就是固定幾年一貢舉,說是??破鋵嵰膊怀?,比如有兩年一貢舉,也有四年一貢舉,甚至有五年不貢舉的。??浦膺€有恩科。恩科就是皇帝大喜之年在??浦庾芳拥目婆e。??埔卜謨煽?,進士科與諸科。所謂諸科也就是唐宋的明經(jīng)科,但進士科卻一直稱謂不變。進士科論詩賦策論及帖經(jīng)墨義。但諸科不用詩賦策論,只帖經(jīng)墨義就好。所謂帖經(jīng)就是考書上原文,這個書就是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jīng)。

隋唐是科舉制度的肇始,考讀五經(jīng),攻讀五經(jīng)學的順序《易》《書》《詩》《禮》《春秋》。因為古文經(jīng)學視孔子為史家,將五經(jīng)順序定為從古到今。不過,后來,今文經(jīng)學改五經(jīng)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步驟。

從宋代開始,今文經(jīng)學流行,并且,科舉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發(fā)生變化,增加《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加上前面的五經(jīng),共九經(jīng)。最后南宋元明清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就是加上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和《孝經(jīng)》及《爾雅》。

在北宋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后,貧寒的讀書人增加,而朝廷擴大了考科舉的規(guī)模,于是增加九經(jīng)考試內(nèi)容,而朱熹又對四書五經(jīng)做了全面注釋,還規(guī)定了讀書順序,先《孝經(jīng)》,然后才能讀四書,并且不要求考讀史書,但進士科舉子需要自學文學、歷史才能應(yīng)對詩賦策論,這必須是官宦子弟才有機會,因為古代書籍缺乏,讀書不易。

朱子還認為,史書乃帝王之學,除了考進士科的,為將來執(zhí)柄朝堂才用的上,諸科生就不必考史學,概因諸科第一名乃名列進士科的第五甲,當不了狀元。歐陽修稱“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jīng)生”。進士科與經(jīng)士科的差別就是懸殊。

諸科只考帖經(jīng)與墨義,說白了就是考你背書的功夫!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給你蓋住上句,讓你寫下句,或蓋住上句寫下句如此。但諸科里不會如此簡單,一般是蓋住好幾個字如此。墨義就是把“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的意思解釋出來。

進士科的詩賦策論是要看才學的,且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宋代進士科要考四場,而且是逐場淘汰制,詩賦為第一場,論為第二場,策為第三場,帖經(jīng)為第四場。第二場“論”考后,審卷官梅堯臣拿了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給主考官歐陽修看,認為追跡古文,歐陽修看了很是喜歡,然后將蘇軾詩賦拿來看,發(fā)現(xiàn)已被其他考官淘汰,于是歐陽修將蘇軾的論拔為單科第二,這才將蘇軾重新拉考場。最后蘇軾以四甲及第,賜進士出身,而不是進士及第。這年蘇軾21歲。其弟蘇轍則名列第五甲守選,賜同進士出身,而不是同進士及第,時年19歲。所謂守選就是不能立即授官,必須三年后以選人的身份至流內(nèi)銓參選,又要考試一次,通過放選注官。

進士科分為五等。進士科甲等前五名是一等出身。而九經(jīng)科及第與甲等第六名以后是二等出身。再下面才是進士科乙等丙等等。其他諸科出身與進士科第五等又是一個待遇。

對于這樣的科舉名次,蘇軾、蘇轍兄弟不滿意。于是,嘉祐六年八月,蘇軾、蘇轍先后參加翰林學士吳奎等主持的秘閣試和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崇政殿考試,科目是制科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蘇軾成績?nèi)肴?,為北宋舉行制科以來繼景祐時吳育之后的最高成績,因此授官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一下取得京朝官身份;弟蘇轍成績?nèi)氲谒牡?,除秘書郎、商州軍事推官,雖入初等職官,級別卻升至京官??梢哉f,兄弟二人通過參加制科,改變了進士科甲第靠后的處境,取得了與進士第一、第二一樣的授官。

制科考試難于進士科,第一關(guān)兩名大臣推薦。第二關(guān)要寫五十篇文章讓兩制大臣點評,這才得到考試的資格。至于最難的則是制科考試,出題范圍為十一經(jīng)及注疏,十七史,武經(jīng)七書等等。這考官會出六題,稱為秘閣六論。這六道題目,每道題目三千字以上,必須在一日一夜內(nèi)寫完。也就是最少一萬八千字,根本沒工夫讓你構(gòu)思,提筆就是干。最后就由宰相等大臣們親自評定上下,要考核兩次,最后入四等者還要經(jīng)過天子御試。

進士科與制科經(jīng)歷,隱約顯示出年輕的蘇軾當時不甚擅長科舉場中的詩賦考試,而長于策論寫作的狀況。

不擅詩賦還有朱熹,他也是進士五甲。

嘉祐二年進士科

另外,嘉祐二年,曾鞏的名次并不好,名列丙科,也就是進士第五甲。不過,曾鞏與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以及二妹夫王無咎,六妹夫王回六個人一起考中了進士。此事讓天下讀書人都知道了南豐曾氏。有趣的是,王安石的母親是曾鞏的親姑姑,曾鞏推薦王安石給歐陽修……后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也娶了曾鞏的妹妹……北宋高層文人相互不是姻親就是同年、學生,歐陽修為眾人領(lǐng)袖。

進士科頭甲二甲稱進士及第,三甲四甲稱進士出身,五甲稱同進士出身。那么進士如何授官的呢?

按嘉祐二年的進士授官,一甲前五人,即進士第四,第五是兩使幕職官(選人第三階),進士第二,第三是大理寺評事,以京官身份出任州通判。進士第一章衡則是將作監(jiān)丞。

一甲第六人以下及《九經(jīng)》及第,并為初等幕職。

第二甲為大縣的主薄縣尉;三甲、四甲判司薄尉(軍訓判官,司理參軍,小縣主薄縣尉);第五甲及諸科同出身,并守選。二甲到四甲都是選人第七階。

但到了嘉祐四年因為冗官太多,改了規(guī)則,頭甲前五人待遇變化了,降級使用,但升級極快,先試銜知縣(選人第六階),但干幾年就可任兩使幕職官(選人第三階),到時候最少是節(jié)度州,觀察州推官,或軍事州判官起步。

宋朝有府,州,軍,監(jiān)四個州級行政單位。州有六等。分別是都督州,節(jié)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團練州,軍事州。這是遺留自唐朝時的官制,節(jié)度州由節(jié)度使領(lǐng),觀察州由觀察使,防御州由防御使領(lǐng)。但宋朝吸取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兩使(節(jié)度使,觀察使)只是成為武將榮職,實際并不治理地方。各州由州通判,書記,推官等幕府職事官來管理。

可見,在宋朝,知州與州通判幾乎等權(quán)職。蘇軾被貶謫的瓊州府昌化軍,是州級單位,管轄現(xiàn)在海南西部的儋州、昌江和東方等縣,于是,蘇軾的足跡也只能在昌化軍范圍內(nèi)。

北宋范仲淹慶歷興學前,進士科與諸科并立。由于北宋天下太平,以及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讀書變得更容易,而慶歷興學時,在范仲淹主持下,州縣大力設(shè)置學校,民間讀書人增多。讀書人一多,原本只靠死記硬背的諸科考試,內(nèi)卷就嚴重了。故而有才華的人更愿意去進士科,進士及第更被人看中,而諸科于此后衰退,至明清取消。以至于我們后人不知科舉史上的諸科曾經(jīng)顯赫唐宋。

歷史上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進士科有科舉第一榜之稱,稱得上是群星最閃耀的一屆。并非單指宋朝,而是唐宋元明清全部加在一起。這一科的主考官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評卷官,梅堯臣,宋詩的開山始祖,副主考是北宋名家王圭、韓絳、范鎮(zhèn)??脊俳蕴煜麓罂?,此為其一。中考名人《宋史》有傳的共有24人,他們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鄧考甫、王回、王韶、王無咎、呂惠卿、劉庫、劉元瑜、蘇軾、蘇轍、鄭雍、林希、梁燾、曾鞏、曾布、程顥、蔣之奇、楊汲、張載、張璪、章惇、朱光庭等。個個文魁,此為其二。其三,而從嘉祐二年的殿試起,再無榜罷落,能通過省試,而登殿試的皆為進士。殿試不再罷落舉子,后世皆效仿。其四,開言之有物,尚質(zhì)去雕文風。在這一進士科考試前,文風以“太學體”為主。太學體可謂是專供科舉,而創(chuàng)造的一等文風。后世評價太學體西昆體為詞藻典麗而內(nèi)容空洞。

在嘉祐二年這一榜,太學體被知貢舉的歐陽修所鄙薄。比如嘉祐二科有一太學生劉幾,以太學體寫了一篇文章開頭就是“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歐陽修見了直接罷落,還在旁諷刺“秀才刺,考官刷”。歐陽修把蘇軾那篇著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列為單科一等第二名,就是反太學體的體例,科舉文提倡“文以尚質(zhì)為先,尚文為后”,歐陽修一掃文壇之沉疴,讀書人以此為高第,于是在太學生中,文風提倡復(fù)古崇古,蔚然成風,影響深遠,華麗文采怎么也不如有真情實感的內(nèi)容重要。

嘉祐二科能夠進入殿試的文魁,有二蘇兄弟,有二章叔侄等等,其家族皆非寒門。

進士出身是正兒八經(jīng)的第一等。宋朝正出身有五等。第二是制科出身,第三是諸科之中唯有九經(jīng)出身才被承認為正出身,第四等皇帝特賜進士功名的也算,第五等則是明經(jīng)出身。其余非進士,制科,九經(jīng),明經(jīng)以外的出身,都稱為雜出身或是余人,比如恩蔭,諸科(除九經(jīng)),攝官轉(zhuǎn)正,胥吏入流,捐錢當官等等。

朱熹之后,朝廷取消明經(jīng)科,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明清科舉考試必備書,之后,科舉只唯進士及第了。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