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從大廠辭職后,她成了遺物整理師

2022-03-28 16:25:49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微信 作者:王秦怡
大號 中號 小號

“遺物整理是為了讓生者更好地活著,是留下關于逝者的美好記憶。”

作者:王秦怡

編輯:許   曄

編審:蘇   睿

四年前,西卡告訴媽媽,她要當一名整理咨詢師。她的媽媽——那個頗為開明的國企員工,聽到女兒的職業(yè)規(guī)劃后沉默了,“你要去當一個藍領?”

兩年前,武漢解封的第三天,西卡沒和爸媽說,便偷偷跑去武漢做遺物整理。那是她第一次接受遺物整理的委托,媽媽知道后又沉默了。

西卡理解媽媽的反應,她把當整理咨詢師比作“1”,做遺物整理師則是“2”,“對于父母來講,接受我的職業(yè)肯定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他們花了一兩年去接受1,當他們接受1之后,我又突然告訴他們要做2,這對他們來說是雙重打擊。”

但其實,在西卡的職業(yè)規(guī)劃中,她理想的情況是抵達“3”——“生前整理”,讓更多人了解到“原來我可以生前就規(guī)劃好自己的身后事”。

這并不容易。在國內(nèi),“死亡”和“遺物”常常被誤解為“晦氣”“不吉利”,“生前整理”則是一種“觸霉頭”“咒人不幸”的行為。因此,對于逝去親人的遺物,很多人的處理方法是“燒一燒”“扔一扔”。

可是,遺物真的不需要整理嗎?

“物品會說話,我們每個人的物品就構成了我們自己。遺物整理的落腳點,是怎么把委托人和物品以及逝者的聯(lián)系建立起來。”西卡說,“我希望在循序漸進中,讓大家漸漸有一個正確的生死觀,一個完備的死亡與整理的概念。”


“讓生者更好地活著”

2022年1月15日,一場名為“來信”的遺物展在上海42咖啡館舉行,展出內(nèi)容多來自于漆畹生老先生的遺物——他生前收到的信件節(jié)選。

能舉辦這樣一場普通人的展覽,是西卡不曾想到的。

一年前,上海老人漆畹生去世。他無兒無女,妻子早已過世,將房子留給了陪伴他走過晚年時光的護工,但對于如何處置房中物品,卻未留下只言片語。公證員找到西卡,希望她整理老人遺物。

一走進書房,西卡就確定老先生是一個“知識分子”,“他的書、他寫的東西、他的筆記,包括他記筆記的方式,用很多種顏色的筆突出記錄他不同的感受,就像《脂硯齋》評語一樣,特別細膩。”

更引起西卡注意的是,在漆畹生的遺物中,她一共整理出63封信件。這些書信都來信于同一人——漆畹生的弟弟漆黔生。通過漆黔生信中敘述,大家發(fā)現(xiàn)漆黔生還有一個孩子默默活在人世間。

·漆畹生收到的弟弟來信。信中說,“我于九月六日11時三分開始變?yōu)橐粋€男孩的爸爸”。

這個孩子叫“小明”,患有孤獨癥,在父親去世當晚被送至福利院。

西卡突然想為小明做點什么。她馬上行動起來,與漆畹生繼承人商量,能否將兩位老人的信件展出。敲定后,她又聯(lián)系策展人、志愿者,編寫《生前整理筆記本》,連同漆畹生老先生的書籍、兩位老人來往書信的掃描圖,一起放到展廳售賣,賣的錢則專門用于志愿者對小明的探望。

“遺物整理是為了讓生者更好地活著,是留下關于逝者的美好記憶。”西卡說。

“那朋友怎么評價你?”《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西卡。

“奇葩吧,(他們)覺得我做的事好奇怪,有時候覺得我太沖動,像去武漢這事兒他們肯定不支持。”她笑了笑,又補充道,“正向的評價可能有勇敢、愛人的能力比較強,其他就沒什么正向評價了。”

2020年疫情期間,西卡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有關“武漢遺物”的文章,她被打動了,想志愿為這些在疫情中逝去的人做些什么。她聯(lián)系了近100家人,最終接受她入戶整理的有三家。“3%的幾率,不少了。”西卡說。

時至今日,西卡仍然感念這次前往武漢的經(jīng)歷,“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某一個細節(jié),更多的是對于武漢這個城市的印象。這三家都給了我很大的包容和接納,接受一個陌生人走進他們的私人空間。”


·西卡去武漢做遺物整理。

一些細節(jié),西卡不愿多講,但當記者說得不對時,她又忍不住“辯護”:“有個爸爸去世,是因為他送兒子出門,結果他不小心感染。后來整理出來的他的遺物很少,基本上都是家人共用,這也說明一個父親對于家人的投入和愛。他不需要很多東西,都是為了這個家。”

“其實這三家人有個共性,他們都很愛家人,都覺得對方離開得太突然,想在心中留一個思念逝者的機會。”西卡說。


“直接幫助別人的工作”

西卡是在28歲下定決心當遺物整理師的。雖然在父母眼中,這是一個很突然的決定,但西卡知道,這是她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在成為遺物整理師之前,她做過稅務師、廣告策劃、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打工人等工資還不錯的工作,但她不停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快樂。

“好像也挺快樂的,一種沒有職業(yè)規(guī)劃的快樂。”

更多時候,她形容那個時期的自己是“工具人”,是“零件”,“麻木、人生沒有意義”。

這種感受第一次蹦出來是在2014年,西卡24歲時。當時,她被查出體內(nèi)有一顆腫瘤。等待檢查結果的那幾天,她問自己:我能在一個青春剛開始的時間留下什么?什么也留不下來,能留下的好像只有物品。

那是她第一次想到物品和人的生命之間的聯(lián)結。

還有一次是在2016年,她看了一部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女主人公是個扔東西“狂魔”,家里沒有電視,沒有桌椅,待客時要從收納柜中拿出那種日式盤腿椅,拖地時整個屋子都是空的。

西卡一下子被震撼到,“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劇照。

如今回頭看,西卡認為,那部劇主要講的其實是收納而非整理。“收納單純強調(diào)物品擺放,整理是梳理自己的物品、事件、人際關系等,是在我們的生活甚至生命中建立一個思考體系。”但自那之后,她開始對“整理”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

“有些人可能只經(jīng)歷一件事情,就很快蛻變,對我來說,我需要一個過程。”西卡說。

2018年,西卡的眼部需要做一個小手術。刀片揮舞,她忍不住紅了眼眶。主刀醫(yī)生看出西卡心里的害怕,囑咐護士握緊她的手,還像哄小孩一樣假裝“兇”她:“你眼圈不要紅,你眼圈一紅,我就知道你要哭了噢。你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不能像小孩子一樣那么容易哭。”

西卡很感動,主刀醫(yī)生一天要接待很多病號,可能兩分鐘就換一個,“但像他那么大腕兒的醫(yī)生,還在很細微的方面關懷患者,給我一種安定感,這樣的人太有力量了”。

這件事對西卡觸動很大,她想做一份工作,一份可以直接幫助到別人的工作。

西卡把這個想法講給朋友聽,朋友急得趕緊勸她,說任何一個職業(yè),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到別人,再不濟也會產(chǎn)生GDP。話是這么說,可西卡還是說服不了自己,她待在辦公室里就覺得透不過氣來。

此后不久,她就辭去了BAT大廠的工作,從整理咨詢師做起,為成為遺物整理師做準備。那時,西卡還擔心一旦告訴委托人自己也做遺物整理,會把好不容易才找過來的委托人都嚇跑。


·西卡工作圖。

然而后來的發(fā)展出乎她的意料。“不管是委托人,還是身邊的人,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可以和很多人聊死亡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并鼓勵我。”


不只指向“身后” 也應指向“生前”

最近,西卡剛接到一個遺物整理的委托,此時距離遺物主人逝世已近十年。“父母都已經(jīng)走了,子女不住在那邊,他們又不知道怎么面對,所以擱置多年,那個地方就像被封印了一樣。”西卡說。

做遺物整理師久了,她發(fā)現(xiàn),來委托的人都有這個共性,“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從20歲到100歲,不管他們走過了多少歲月長河,面對我時反應都差不多,都像小學生一樣,茫然、幼小、無助、可憐。他們不知道未來怎么面對離開這件事,也不知道離開之前要做什么。”

這時,西卡就會向他們拋出一個問題:“促使你找到我的最大動力是什么?”

回答五花八門。有年輕人說自己特別難過,心情已經(jīng)連續(xù)低沉好幾個月,不知生活如何進行下去。也有委托者認為自己已經(jīng)走出困境,希望通過整理遺物紓解家人的悲傷。還有老人年齡大了,沒有其他家人,問西卡他能在生前做些什么。又或者,老人去世后,家中子女找到西卡,想知道老人遺物有多少,方便分割。

一般聽完委托人的回復,西卡心里已經(jīng)有了底。

如果是情感寄托類的遺物整理,她會花大量時間和家人溝通,一件一件確定遺物的處理方式,尤其是照片、日記、信件等珍存了過往記憶的物品,西卡會特別注意。如果是偏法律類的遺物整理,她則會更側重于遺物清點,將每一項都仔細地記錄在案,甚至不用移動全部物品。


·西卡工作圖。

在西卡看來,“遺物整理”是一個很宏大的概念,它不只指向“身后”,也應指向“生前”,涉及到社會學、醫(yī)療保險、財產(chǎn)分割等多個領域。

她以日本紀錄片《無緣社會》為例,“反映的是日本老齡化、少子化、不婚這樣的大環(huán)境,是社會學領域的問題;背后還涉及到這些老人怎么安排自己的臨終護理,是醫(yī)療領域;還有養(yǎng)老金安排,過了多少歲,能領多少錢,又屬于養(yǎng)老保險方面的知識。他們要分配的東西和事物太復雜了,誰來給他們整理?”


·《無緣社會》劇照。

為此,過去幾年,西卡看了很多資料。

她記得自己看的第一本講述生命的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弗蘭克爾,一個從納粹集中營里走出來的心理學家。

不看書時,西卡就看紀錄片,像《人間世》《生命里》,講的都是生老病死、臨終關懷、意定監(jiān)護等生命命題。她也有意識地讀各種法律資料,2021年遺產(chǎn)管理人制度確立后,她還研讀了《民法典》。

這些塑造了西卡的生死觀。她從不避諱談“死”,也不認為“遺物整理”是一件冰冷、消極或者憂傷的事情,相反,“它是溫情的、默默的、克制的”。

對應到遺物整理的過程中,西卡定了一條規(guī)矩:“把情感的閘門關掉,保持理智與清醒。你不能哭哭啼啼,這樣會給對方帶來麻煩。”

西卡想起來,有時候她和委托人一起整理遺物,看到逝者年輕時的照片、興趣愛好,聊著聊著兩人還會相視一笑,“那一刻是幸福的”。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