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煦,萬物爭春,一年中最具詩意的春季到來,出門踏春、欣賞美景成為當(dāng)下最美好的事情。
踏春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在《論語·先進(jìn)》中就有關(guān)于春日游玩場景的描寫:“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人們在陽春三月的風(fēng)中歌唱,沐浴,自由自在,擁抱屬于春天的溫柔和煦。
那么,每逢春日,古人都有哪些踏春習(xí)俗呢?跟隨小編一同探尋古人踏春的足跡,感受千百年來獨屬于國人的浪漫。
溱洧水畔 尋覓佳偶
在《詩經(jīng)》中,有許多古人踏春時所作的愛情詩篇,先秦人的浪漫也可從其中窺見一斑。
《出其東門》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意思是,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朵阡ⅰ芬辉娬f:“士與女,殷其盈矣”,在溱水和洧水邊,到處可見郊游的鄭國男女。為了方便大家尋覓佳偶,在當(dāng)時還設(shè)定了春游相親日——上巳節(jié),即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后為了方便和統(tǒng)一,將上巳節(jié)定在了農(nóng)歷三月初三。
由此不難看出,踏春不僅是古時人們親近自然的方式,更是適婚男女尋覓佳偶的好時機(jī)。
寄情山水 吟詩暢飲
不同于先秦人一邊踏春賞花,一邊與佳人作伴的浪漫,魏晉人更享受“玄游”。
春和景麗,魏晉文人常寄情于山水,在山河間品茶、飲酒、作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所作的《蘭亭集序》,便記載了在上巳節(jié)這天,他與一眾友人飲酒作樂的雅趣。
值得一提的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劉伶和王戎)也是春游愛好者,《世說新語》有言:“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
全民出游 賞花宴飲
到了唐朝,上巳節(jié)發(fā)展到鼎盛階段,成為朝廷和民間最重視的節(jié)日之一。《唐詩紀(jì)事》記載,皇帝每年春日都會攜后妃朝臣游玩梨園,到渭水邊游覽祭祀。
而當(dāng)時的百姓,對于春游也十分熱衷。白居易有詩云,“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杜工部也有詩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繪的就是長安仕女在上巳節(jié)這天結(jié)伴出游,水邊嬉戲的歡樂場景。
同時,唐朝還有一種專供女士的春游模式:女士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說說笑笑,還解下身上的紅裙遞相垂掛。
除了圍坐賞花外,騎馬郊游也在婦女間流行?!峨絿蛉舜河螆D》恰好印證了這一點。此外,在韋氏家族墓室的考古過程中,一幅“宴飲”壁畫曾被發(fā)現(xiàn)。畫中長方形的矮案上,擺滿各種食物,正是中唐富人春游野餐的場面。
區(qū)別于唐朝的盛大熱鬧,宋朝時的踏春與清明節(jié)息息相關(guān),掃墓祭祀成為時節(jié)主題,人們也更加重視體育健身,蹴鞠就是代表活動之一。到了明清,春游的娛樂活動更為豐富,射柳、蕩秋千、放風(fēng)箏等風(fēng)俗也漸漸流行起來。
古人踏春自在無拘,其浪漫意趣跨越千年,仍能被今人所領(lǐng)悟。我們也不妨在閑暇之時,拾古人興味踏春,盡情享受這美妙春景。(李佩藺 實習(xí)生/劉雨婷)
本文綜合自人民網(wǎng)、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