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助學老人周火生的100次“希望之約”

2022-02-18 17:49:27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大號 中號 小號
  “只要我還能動,我希望還有101次、102次……”2018年5月,“希望老人”周火生在第100次金寨助學之行時這樣期盼。
助學老人周火生的100次“希望之約”
2018年5月19日,周火生老人(前右)與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交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但未曾想,這會成為他與金寨孩子們的最后一面。
  2022年元宵節(jié)前夕,88歲的周火生走了,卻給孩子們留下了一整個春天。
  “要把希望工程作為余生的生命工程”
  指針撥回到1993年,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縣建成。從報紙上得知此事的周火生,當即匯去了1000元。
  坐火車、轉(zhuǎn)汽車、走山路,輾轉(zhuǎn)600多公里,1995年,從教師崗位退休的周火生第一次走進了這所希望小學,眼前的景象讓他倍感痛心:“兩層小土樓,一間小小的教室里擠著70多個學生,課桌就是一塊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學生自己從家?guī)淼模皯羰羌埡模瑳]有電,學校連廁所都沒有,一部分孩子的學費都是老師幫墊付的……”
  “走進了大山,才知道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學。”回到江蘇昆山后,周火生決定全心全意撲在為貧困孩子捐資助學上。他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要把希望工程作為余生的生命工程。
  為了助學,他對自己苛刻到極致
  周火生知道,捐資助學,僅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是遠遠不夠的。怎么辦?周火生想到了圖書義賣的辦法。為了降低成本,他常去上海文廟市場批發(fā)圖書,由于文廟市場離車站較遠,老人舍不得幾塊錢的運費,經(jīng)常是幾個麻袋一條扁擔,把書運到車站。體重只有八十多斤的他,扛著比自己還重的書在兩地之間往返,每天徒步十幾公里只為到各個學校義賣。直到身體無法支撐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周火生才在老伴的勸說下買了輛三輪車。
助學老人周火生的100次“希望之約”
2017年9月1日清晨,周火生騎著三輪車去義賣圖書。新華社發(fā) 隋永浩 攝
  在這之后,人們常在昆山的街頭巷尾見到這樣一幅情景: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頭戴鴨舌帽、身穿白色上衣,自帶干糧和水,腳踩一輛滿載圖書的三輪車,上面還掛著“義賣圖書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20多年來,他就這樣走遍了昆山幾乎每所中小學,4輛嶄新的三輪被騎成了廢鐵。
  為了助學,周火生在生活中節(jié)儉到了苛刻的地步:一身衣服至少穿了十年;一個燒餅就是一頓飯;舍不得住15塊錢一晚的旅館,硬生生在車站門口坐到天亮,用省下來的錢給孩子們買了100支鉛筆;家里唯一像樣的家電是一臺兒女給的空調(diào),用得很少,因為“太費電”。他說,“希望工程要靠錢啊,有錢才有希望”。
  “摳”下來的錢,都被捐給了山里的孩子。第1次、第2次、第100次.......每次來到金寨縣希望小學,他都揣著上萬元的助學款。而這一筆筆助學款,也成了貧困學子的希望。
  周火生心系貧困學子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助學隊伍中。20多年間,周火生愛心義賣的圖書達15萬冊,為金寨捐資助學達48萬元,發(fā)動各界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合計1200多萬元,資助了1300多名學生。許多山里孩子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他如一座燈塔,照亮了山區(qū)孩子的未來
  從江蘇昆山到安徽金寨,23年,100次往返,他走了12萬多公里。2018年,在兌現(xiàn)了“來100次金寨縣希望小學”的諾言后,周火生終于走不動了。
  隨著身體每況愈下,加之受腦梗后遺癥的影響,周火生的思維開始不太清晰,也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未忘記金寨。
  有一次,兒子拎著水果來看望他,他吃了一點就把剩下的塞到床底下,說“要帶到丁埠去,給孩子們吃”。(注:丁埠,是金寨縣南溪鎮(zhèn)的一個村);還有一次深夜,他突然從床上爬起來,開始穿衣服、收包裹,護工問他想干啥,他說“要去金寨,天一亮就走”。
助學老人周火生的100次“希望之約”
2017年9月3日上午,周火生乘坐大巴前往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所在地——南溪鎮(zhèn),看望那里的孩子。新華社發(fā) 隋永浩 攝
  讓山區(qū)孩子從沒學上到上好學,早已成為深入周火生骨子里的習慣。
  金寨縣希望小學前任校長孫用奇說,當初周火生承諾要一直來金寨時,沒有人相信,但現(xiàn)在沒有人不相信。
  昔日的貧困生閆春記得,第一次見到周火生老人,是在1995年。那次,周火生送給了她一個帶磁扣的雙面文具盒,她的妹妹拿到了20塊錢助學金。
  1997年考取了南溪鎮(zhèn)第一名的張玉芳記得,由于家境貧困,她差點被迫選擇一所中專,是周火生老人四處奔走,找到了玉山鎮(zhèn)同心村村委會資助她直到大學畢業(yè)......
  多年過去,閆春已是金寨縣希望小學的一名老師。她說,周火生就像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燈塔,“他讓我們這些大山里的窮孩子感覺到,自己并非身處絕境。”
  2004年,張玉芳成為一名記者,在采訪一名貧困生時,她想到了周火生,一下子捐助了當時月薪的四分之一。如今,她也依舊保持著資助貧困生的善舉,“我想對周爺爺說,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周火生走了。但,他又沒走。他的愛、他的“希望之火”將永遠留在人們心間,永遠永遠......
 
 ?。ū疚木C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微信、光明網(wǎng)、文匯報)
責任編輯:李佩藺
聲明: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