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面孔
 
本期人物鄭振香

鄭振香與婦好,跨越三千年“雙女主”大戲落幕了

2024-03-22 17:24:34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作者:許曉迪 余馳疆
大號 中號 小號

“婦好能帶領一萬三千人去打仗,

我只能帶著一百個工人去挖墓。”

1976年5月16日,一個晴朗的星期天,中國考古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沉睡了3000多年的婦好墓重現(xiàn)人間。婦好,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從甲骨卜辭的文字世界中走出,揭開了3000年前殷商王朝的生活世界。

婦好墓的發(fā)現(xiàn),被評為當年世界考古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有趣的是,主持發(fā)掘工作、“喚醒”婦好的人,也是一位女性——新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鄭振香。

婦好和鄭振香,一位是出生入死、幾番馳騁沙場的女將軍;一位是櫛風沐雨、奔走于田野工地的女考古隊長。她們跨越3000多年時光,完成了一次歷史的隔空邂逅。

2024年3月14日,鄭振香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2017年,88歲的鄭振香參加《國家寶藏》第一季節(jié)目錄制。

這里有墓!

1975年冬天,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決定將西北的一片高地進行平整,修成梯田。

小屯村是商代后期都城——殷墟的所在地。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這里揮下第一鍬,拉開了殷墟考古的序幕。此后,兩位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博士——李濟和梁思永,也先后來到安陽,參與發(fā)掘。

宮殿、王陵、青銅、人牲、甲骨窖藏坑,這些此前完全不見于文獻記載的新知識,依次浮出歷史地表。魯迅的日記顯示,安陽發(fā)掘簡報每出一冊,他就去買一冊。

·殷墟第一次發(fā)掘,董作賓(右)參與測量繪圖。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聚集在安陽田野的一代學人風流云散,天各一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斷了10余年的殷墟發(fā)掘重新啟動,但直到70年代中期,再無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

時間來到了1975年,從拖拉機手那里得到消息后,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站長鄭振香馬上聯(lián)系村里,設法叫停了平整計劃。根據(jù)多年經(jīng)驗,她判斷這下面極有可能存在墓葬。

當時,一場大雪覆蓋了這片高地。冬去春來,1976年,鄭振香帶著考古隊,正式開啟發(fā)掘工作。

5月16日,在清理完建筑遺址里的一個灰坑后,一片長方形的紅色夯土露了出來。夯土又硬又厚,鄭振香覺得,下面一定有名堂,決定進行鉆探。

探鏟鉆到了5米多,觸到的仍是堅硬的夯土。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技工都認為,下面不會再有什么了。鄭振香不死心:干下去總有個結(jié)果,沒有沒底的坑。

探到6.5米左右時,地下水冒了出來,夯土變成了泥團,每鉆一鏟都很困難。鄭振香還是沒放棄,繼續(xù)挖。

突然,探桿下陷了70厘米,接著,又下陷了50厘米。大伙兒突然來了精神——探桿下陷,說明有“空頭”,十有八九是墓葬內(nèi)棺槨腐朽之后形成的空洞。

工人將探桿小心翼翼地提上來,只見鏟子內(nèi)沾滿濕漉漉的紅色漆皮,還有一個閃光的東西,清洗干凈后發(fā)現(xiàn),竟是一枚玉墜。

這里有墓!

·婦好墓發(fā)掘現(xiàn)場。

鄭振香當即決定:一邊聯(lián)系供電局連夜供電,找水泵抽水;一邊用最原始的方法,架起轆轤往上淘水。雖已是春末夏初,地下水依然冰冷刺骨,工人們只能靠喝酒來御寒。

文物一件件地重見天日。青銅器裝在籮筐里,玉器裝在水桶里,大件器物直接用粗繩子綁住往上拉。當年參與發(fā)掘的工人們回憶,那時帶領80多人的突擊隊在工地上奔忙的鄭振香,就像一位指揮若定的女將軍。

經(jīng)過整理清點,這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墓葬,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有炊器、酒器、食器、兵器等,超過殷墟歷年出土青銅器總和;玉器755件,造型奇特秀美,琢制細膩流暢。此外,還有各種石器、寶石制品,骨器、象牙器皿、陶器……

如此豪華的配置讓人好奇,墓主人到底是誰?

愛武裝,也愛紅裝

答案很快揭曉。

在一個銅瓿的底部,鄭振香看到了一個名字:婦好。不止于此,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里,共有109件刻有“婦好”或“好”的銘文。

原來,這座墓的主人,就是甲骨卜辭中屢屢提及的“婦好”。據(jù)學者郭沫若和唐蘭考證,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

·河南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內(nèi)的婦好雕像。

以今人的目光看,婦好可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女主”:打過虎,帶過兵,曾統(tǒng)領1.3萬人的部隊攻打羌方;也曾考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持祭祀活動,召開“婦女大會”……

婦好墓中出土有4件銅鉞,最重的達9公斤,這是屬于她的武器。

·重達9公斤的兵器銅鉞。

還有一只玉扳指,拉弓時用來保護拇指關節(jié)。鄭振香試戴,根本套不住。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朱乃誠,身高將近1.8米,戴上大小正合適。由此可見,婦好應是一個強健高挑的女人。

·射箭時保護拇指的玉扳指,由此推測婦好身材高大。

而脫下戎裝、從戰(zhàn)場歸來的婦好,又有另外一面。

大量出土的銅鏡、玉梳、骨笄,反映出她的“愛美之心”。一只玉臼和一只玉盤里,還有殘留的鮮艷朱砂,應是婦好的日常“化妝品”。

此外,還有玉象、玉兔、玉馬、玉魚、玉鶴等輕靈可愛的裝飾品。這些小動物造型的玉器,在其他墓葬中很少見,從中可見這位女將軍的審美。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

對這樣一位愛武裝、也愛紅裝的妻子,武丁也是各種厚愛。甲骨卜辭中記載了他對婦好各方面的關心:婦好能打勝仗嗎?婦好感冒好了嗎?牙痛怎么樣?腹部疾病是否痊愈?婦好生小孩會不會難產(chǎn)?

據(jù)學者推斷,婦好去世時,大概是三十出頭的年紀。悲痛的武丁將她葬在宮殿區(qū)內(nèi)、池苑之畔,多次舉行大規(guī)模祭祀,甚至舉辦冥婚,將婦好嫁給自己的六世祖、十一世祖、十三世祖,為其攘除在陰間的災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軍事,在中國古代歷來為男性所壟斷。既是大祭司、又是女將軍的婦好,因此顯得與眾不同。

“婦好很有氣魄,感覺就像穆桂英。”鄭振香說。

黑暗的地方才能發(fā)現(xiàn)金剛鉆

穆桂英,是鄭振香最心儀的巾幗英雄。

“我從小就喜歡穆桂英,覺得她有魄力。我的性格也是這樣的,做事有決心,堅持到底。只要我認為這個事是正確的,我就盡量完成,而且盡量爭取完成得最好。”

1954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生拍了一張畢業(yè)照,照片中唯一的女孩,就是鄭振香。

那一年,她25歲,留校擔任助教,于次年攻讀研究生。對甲骨文的濃厚興趣,讓她選擇了以商周考古為畢生研究方向。

5年后,而立之年的鄭振香畢業(yè)。本可留校任教的她,想起自己的老師、曾主持發(fā)掘山頂洞人化石的裴文中先生的話:20歲到40歲,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下田野的黃金時期。

“考古人不下田野,好比唱戲的不上舞臺,不可能做出成績。”鄭振香去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任洛陽考古隊隊長,3年后,來到了安陽殷墟。

·鄭振香使用過的被子、肥皂盒及搪瓷杯。

在這里,她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與同隊的考古工作者陳志達喜結(jié)連理。

兩人一起發(fā)掘古墓,一起整理器物,一起撰寫研究論文,婦好墓也是他們一塊挖掘的。

從1962年任安陽考古隊副隊長,到2002年因老伴生病而離開一線,鄭振香在安陽待了整整40年。

每一年,她有7個月的時間在田野一線。冬天燒煤爐取暖,夏天忍受蚊子肆虐;白天忙著發(fā)掘,晚上回去寫發(fā)掘日記。她有一把考古鏟,長期高強度的使用,竟磨損得如勺子一般大小。

·1985年,鄭振香在安陽工作站整理陶器。

多年后,在《國家寶藏》的節(jié)目采訪中,鄭振香說,她不喜歡別人稱自己“女將軍”: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考古工作者,跟婦好將軍不能比的。婦好能帶領一萬三千人去打仗,我只能帶著一百個工人去挖墓。”

北京的一個老公寓,鄭振香住了快30年,搬進來時什么樣,現(xiàn)在還是什么樣,家具從未換過。

房間里堆滿書和資料,柜子上貼著商朝人物關系譜系圖,“忘了就看看,這是一種習慣”。

她有很多日記本,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和思考感悟。

1997年10月18日,她抄下這樣一句話,出自雨果的《悲慘世界》:

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發(fā)現(xiàn)金剛鉆,在深入縝密的思想中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一次采訪中,記者問鄭振香:回顧40多年的考古生涯,作為女性,會覺得脆弱和害怕嗎?

她回答:我沒有覺得吃苦,沒有覺得脆弱,也沒有害怕。

送別鄭振香先生,一路走好!

總監(jiān)制: 張   勉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