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熱評 > 觀點

中國式父子:愛在心、口難開?

2022-02-28 23:31: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鐘于
大號 中號 小號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最近熱播的年代劇《人世間》中,小兒子周秉昆與周父的兩場劍拔弩張的爭吵,由于過分真實在不少人心中激起強烈共鳴。明明互相在意卻偏要彼此否定,渴望理解卻話趕話爭得面紅耳赤,讓不少中國家庭看到了自家的影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中國式父子。

“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一句流傳甚廣的歌詞,成了很多父子的真實寫照。一個沉默寡言,一個年少倔強;明明飽含愛意,卻從不事聲張;滿意深藏心底,批評常掛嘴上……不只是擰巴、疏離,很多人形容自己與父親的關(guān)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點燃戰(zhàn)火的,可能是父親一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吝于贊賞肯定卻總拿著放大鏡挑錯。戰(zhàn)火也在孩子尋求認可、渴望尊重、追求自我的掙扎中越燒越旺。在社交平臺上,話題“中國式父子為何難相處”閱讀量達1.2億,可見一斑。

事實上,刨除極端個案,大部分家庭里哪有那么多不可調(diào)和的是非對錯,之所以難相處,很大程度上是雙方缺乏溝通以及不善于溝通所致。有人說,父愛像禪,不方便問、不容易說,只能領(lǐng)悟。沉默、嚴厲,很多人給自己的父親貼上這樣的標簽。這種典型性背后,有儒家文化在表達感情時的含蓄隱忍克制,有特殊成長經(jīng)歷和代際認知差異的局限。在作家朱自清筆下,“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就是內(nèi)斂的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同樣的隱忍克制。不僅如此,愛之深責(zé)之切的父輩還極有可能打著愛的旗號過度干涉孩子的人生。一個不問、一個不說,對抗情緒就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堆高,成為橫亙在親子關(guān)系中的大山,讓彼此越發(fā)疏遠。

誠然,嚴厲、沉默不代表不愛。時光流轉(zhuǎn)、角色變遷,不少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在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漸漸讀懂沉默背后的脈脈溫情、看見堅強背后的脆弱和艱辛。也有父輩會在看到一直放心不下的孩子已經(jīng)成長為生活的勇士、挑起生活的擔(dān)子時欣慰放手。針尖對麥芒的緊繃總會隨著一方的撤退而土崩瓦解,達成與過去、與彼此的和解。這是生活的溫情所在。

不過,雖然從影視作品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都喜歡設(shè)置盡釋前嫌的環(huán)節(jié),但生活往往沒有那么多戲劇化的情節(jié)。現(xiàn)實中,長久的疏離哪能輕易跨過時間的河流,更多的理解也不一定能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沒有上帝視角的普通人,可能永遠無從知道那些嚴厲的表象下,藏著多少深情厚愛、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亦無從探尋對抗背后的誤解與真相。親密關(guān)系里的創(chuàng)傷,很可能成為彼此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很多時候,傷害就是傷害,不是所有的誤解都終能消弭,不是所有的遺憾都有機會彌補。這也是生活的殘酷之處。

顯然,在親子關(guān)系的拉鋸戰(zhàn)中,沒有人誰是勝出者。如今,這樣的議題得到了更多的探討,也引發(fā)了更廣泛的思考。雖然慣性難以扭轉(zhuǎn),但覺知帶來了改變的契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更多曾經(jīng)身處困境的人們,有意識地實踐新的相處模式?;蛟S,放下彼此的評判標準,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好好說愛,松弛的關(guān)系會讓彼此的聯(lián)結(jié)更加緊密。其實,不只是父子,其他家庭成員間的相處,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正是:

父子本連心,奈何隔山海?

做不成知己,也別成甲乙。

責(zé)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