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jīng)讓他陪了我一周了,打算再給他下個‘包月’”,據(jù)報道,如今青年群體中悄然流行一種“一日男友/女友”的情感體驗類服務,在某平臺,有店鋪甚至介紹“一日男友”服務是給閨蜜生日送禮的“佳品”。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這“一日男友”是什么幺蛾子?但看這帶著曖昧氣息的名字,就覺得尷尬;再看所謂的服務,更覺得費解。
“法無禁止即可為”。從法律層面剖析,這種新型的“體驗式經(jīng)濟”不違法不違規(guī),有生存空間。再加上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店鋪敏銳捕捉商機,滿足“特殊”群體的實力需求,未嘗不可。
但是,這種所謂的情感體驗,讓人覺得不大對勁,也不太放心。原因很簡單。一來,那些供“消費”的所謂男友,來路正嗎?誰來確保他們的真實身份?又如何判斷他們提供的身份屬實?報道提供了一個細節(jié),在審核“男友”時,店長可能還會要求補發(fā)視頻等材料。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審核人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試問,如果有心存不軌之徒混進來,誰來擔責?
二來,“男友”值得信賴嗎?身份不明,很容易帶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即便身份得到證驗了,如何保證“男友”在與女雇主共處時能夠始終做謙謙君子?由于男女朋友身份關系的特殊性,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中,極易產(chǎn)生違法甚至犯罪行為。這種“男友”閱人無數(shù),手腕高明,如果他們一再利用女雇主的脆弱騙財騙色,乃至有其他嚴重違法犯罪行為,誰又能擔得了責任?
“該類行為游走在違法的邊緣,存在極高的自身權益遭受侵害的風險。建議年輕人正視、珍重感情,避免自身遭受侵害。”專業(yè)人士的提醒并不多余,更不是杞人之憂。雖說“一日男友”服務內(nèi)容沒有違反法律,但是否有礙公序良俗卻值得討論。基于無數(shù)慘痛教訓,像這種“一日男友”的商業(yè)模式確實不應大行其道。
事前防范,勝過事后救濟。面對拋著媚眼的“一日男友”,善良的姑娘們還要擦亮眼睛。莫入坑,莫沉迷,小心有毒!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