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九旬老人手書村志,留住鄉(xiāng)村根與魂

2022-10-31 10:05: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方問禹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九旬老人章林橋的72載與60余萬字

▲章林橋老人在其書柜前留影。

1950年以來,章林橋認真記錄、觀察著小山村的大事小情,72年間書寫60余萬字的鄉(xiāng)村志。如今年至九十,他依舊努力記載。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鄉(xiāng)村志作為一種特定形式,在記錄鄉(xiāng)村嬗變、傳承鄉(xiāng)土文化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具有存史、資治、育人等功能。

鄉(xiāng)村“高材生”

汽車沿著鄉(xiāng)間公路行駛,不久就到了浙江省諸暨市東和鄉(xiāng)姚紹畈村巖畈自然村。眼前是典型的江南農村模樣:見山見水見農田,村內樓房蓋得寬敞,但少了些許熱鬧,居住的多是老年人。

看見訪客到了,坐在門口竹椅上早早等候的章林橋趕忙起身相迎,笑容可掬。生于1933年、虛歲90的他滿頭銀發(fā),身材瘦削但并不佝僂,衣著整潔斯文。

老人領著記者進屋,直接走到二樓的一間臥室,里面的床和書桌已然有些年頭,鮮有擺設。屋內的大立柜則是滿滿當當,整齊擺放著用檔案盒裝好的60多本記事本,以及大小不一的相冊、信件等。

打開話題的,是章林橋孫子的相集:第一頁是出生證明,往后翻是幼兒園的照片、小學的獎狀、高中的飯卡、大學的畢業(yè)證書。相冊里還夾著紙,上面記著“100個第一次”,第一次剃頭、第一顆換牙、第一次走路……

自1950年以來,老人提筆記事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他按順序翻出記事本,平攤在床鋪上,動作嫻熟而有分寸感。

章林橋出生在木匠之家,兒時因為個頭小、力氣弱,沒能繼承父親的手藝,13歲那年被送去學堂,當時整個村子只有3個人上過學。他是讀書的好材料,小學畢業(yè)后考入學勉中學,此后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金華一中,卻因湊不出學費而輟學。

回村后,上過學、會打算盤的章林橋是村里難得的“高材生”,此后幾十年里做過會計、教師、收糧員等。從零碎的收支賬目,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再到有意記錄變化,72年來形成60余萬字的手書資料。

記者翻看記事本,透過娟秀的文字,隨口問起某年某事,這位九旬老人大多記得清楚、答得清晰,展現好于同齡人的視力、聽力和記憶力。

章林橋說起,去年五一假期到江蘇揚州的小女兒家里居住,因為住不習慣,待了十幾天就急著要回來。對他來說,在村里寫字記事的時光最自在。

手書村志

眾多資料中,一本毛氈封皮的大號記事本被翻得最舊。它是章林橋近20年歸檔的心血——巖畈村志,現已累計10多萬字,共劃分人文歷史、交通醫(yī)療、商貿工農等24個章節(jié)。

在中國農村,村志是全面記載農村歷史的重要載體,涵蓋地理、歷史、經濟、風俗、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有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具有其他書籍不可替代的功能。

老人以黑字為基底,以紅筆和藍筆在其中做注疏及補充,并插入有關報刊剪貼和圖片,盡力記述巖畈村的發(fā)展脈絡。

1956年,全村第一家小店,長壽小店;1979年,全村第一個女駕駛員,章月芹;1982年,全村第一只手搖電話,章高生;1987年,全村第一臺彩電,章仲苗;1988年,全村第一臺冰箱,章堯法

……

記事本寫有巖畈村的“百個第一”,以及實行聯產計酬、安裝有線電視、道路硬化、開通公交車、并入姚邵畈村等標志性的“大事記”。

文字資料中,還記錄有巖畈村革命軍人章楚良、竹刻藝人章高軍、拾金不昧好“的姐”章月芹等“幾個有名望的人物簡歷”。

“31年前,下姚發(fā)生一場火災,好多戶受損,當時巖畈任大隊會計章仲苗的父親章金相,自發(fā)向鄰村捐款捐物(附清單)”——

在一則題為“水火無情人有情”的記事中,章林橋點評:當前來說,這些東西每戶都拿得出,據當時情況卻難能可貴,值得表揚。

70多年的時間跨度,具體入微的細節(jié),這些手書文字串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巖畈村發(fā)展的點點滴滴。

章林橋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他去楓橋鎮(zhèn)讀初中,20公里的路旱季揚塵、雨季泥濘,要靠雙腳來回;70年代需要步行到東和鄉(xiāng),才能乘坐中巴汽車進城;90年代步行到邵家埠就能坐車,2000年家門口通了公交車,如今家家戶戶小汽車,到哪里都方便。

根據章林橋的記錄,1987年村里有人家迎娶了一位外村姑娘,嫁妝里頭有個“稀奇古怪”的東西——煤氣罐。那個年代,村民都沒見過這個又長又圓的東西,紛紛跑到人家里看,嘴里還念叨著:“怎么像炸彈啊,不會炸開吧?”

緊接著,手中的筆趕不上變化了。村里出了多少大學生,添了多少小汽車,辦了多少企業(yè),有了多少高級電器,這些靠筆頭統(tǒng)統(tǒng)記不過來了。

章林橋1956年結婚時,喜酒錢花去12元錢,賀喜的親友帶來的則是生活用品,記事本寫下了簸箕、臉盆、毛巾……30多年前,大女兒結婚花銷200元;20多年前,小女兒單是婚酒就花掉2萬多元;村民彩禮開始直接送錢,500元起步,多則上萬元。

記事本中,村里婚喪嫁娶的風俗近些年有了可喜變化。富裕起來的村民,自覺響應“辦酒不鋪張、禮金不攀比、喪葬不迷信”號召,一桌飯菜標準從“千元級”降到“百元級”,還捐錢到村里的慈善關愛基金。

留住鄉(xiāng)村根與魂

40多年前,巖畈村一個小女孩“芳芳”與家人失散,輾轉在上海長大。2018年,她到諸暨“春風十里”小鎮(zhèn)休假,沿路打聽自己的老家在哪里,父母還在不在,兄弟姐妹有幾個。村民建議她去問章林橋,結果真找到線索確認了身世,得以與失散的姐妹相認。

對于家里這一摞資料,在讀高二的孫子并無太多興趣。章林橋笑著說,他還沒到那個年紀。

為了準確整理村志,近20年來,章林橋除了在自己的日記、賬本中尋找蛛絲馬跡,還跑到東和鄉(xiāng)檔案室、諸暨市檔案館、章氏研究會等地搜集資料、校對內容。

1980年巖畈人口最多,479人;1964年巖畈出生人口最多,22人……村里人口變化、勞動報酬水平、糧食產量、廣播電視收費、電話號碼、養(yǎng)老保障等數據,大多能在章林橋厚重的記事本中找到。

編寫鄉(xiāng)村志史,讓村民口口相傳的故事,變成文字、歷史永久保存,就是留住鄉(xiāng)村的根與魂。

章林橋正在做的事,也得到多方面的關注與支持。一些早年從村里走出去、如今回望故土的人,也盡己所能提供信息和幫助。從保留的資料看,前些年有多位長輩、老師來信表示支持,一些在江蘇、新疆及浙江省內多地工作的鄉(xiāng)賢也記掛這件事。

目前,章林橋的62本記事本已被諸暨市檔案館收藏。東和鄉(xiāng)孝德文化協會會長、姚邵畈村村委會副主任姚松表示,正組織志愿者幫助老人把60余萬字的手寫筆記復錄成電子稿,東和鄉(xiāng)鄉(xiāng)賢聯合會也在提供支持。

“只要還握得住筆,我就會一直記下去。”章林橋表示,除了記錄,還忙著將資料編冊成書,完善村志、出版村志。

(本報記者 方問禹)

責任編輯:馮小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