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含深情、滿含激情
7月16日,北京
一位96歲的老教授站在講臺上
鏗鏘有力地介紹起
一個嶄新的地質學領域國際性學術組織
國際古地理學會
聆聽他演講的地質學專家
來自歐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亞洲、非洲的15個國家
為了推動中國古地理學走向世界
這位老教授奮斗了十年
念想了一生
他是國際古地理學會的發(fā)起人
名叫馮增昭
出生于1926年
20世紀50年代
他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地質系
曾獲全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至高榮譽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馮增昭(攝于2006年)
少年時期的苦
讓馮增昭記憶猶新
“我生于1926年
可謂生逢亂世
當時的中國是國難當頭
我很佩服李四光等科學家
希望自己能投身地質,找礦救國”
青年時
馮增昭
經歷過我國第一代科學工作者
篳路藍縷的艱辛
但他回憶起那段日子
還是激情澎湃
繪制《中國巖相古地理圖集》等
第一手資料時
他帶領學生開展野外踏勘
與學生一起
睡馬棚、住大通鋪、啃涼饅頭、喝生冷水
用雙腿丈量祖國大地
他說:“我有一個外號叫馮鐵腿”
青年時期的馮增昭(左2)在野外考察。
數十年如一日的探尋
讓馮增昭取得了
中國沉積學界多個第一
他是第一個
將國外碳酸鹽巖巖石學的
新理論和新方法引入中國的人
他翻譯的《石灰?guī)r類型的劃分》
揭開了中國碳酸鹽巖研究的新篇章
他寫出了第一部全國范圍的
定量巖相古地理學專著
《中國寒武紀和奧陶紀巖相古地理》
他提出的巖相古地理學新方法
“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綜合做圖法”
成為定量巖相古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
作為《古地理學報》主編的馮增昭組織現場審稿。(攝于2011年)
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退休后
馮增昭下定決心
要通過自己的努力
讓中國古地理學走向世界
“古地理學
是人類跨越時空
對地質歷史時期地球表層特征的探究與追尋
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
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fā)的重要‘指南’”
馮增昭說
中國人常說的滄海桑田
研究陸地和海洋之間的變遷
就是古地理學的魅力所在
2013年
87歲高齡的馮增昭
發(fā)起籌建國際古地理學會
當時馮增昭也沒想到
籌建工作持續(xù)了近十年
這期間
他堅持擔任兩份刊物的主編
和籌建國際古地理學會
即使在周末、節(jié)假日
馮增昭清癯的身影
依舊時常出現在簡樸的辦公室內
日復一日地為夢想而耕耘
今年7月16日
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關部門支持下
國際古地理學會成立大會
在北京召開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3名院士
以及來自15個國家的
200余名會員和嘉賓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出席
作為我國成立的
地質學領域國際性學術組織
國際古地理學會
將為國內外古地理學界
開展學術交流提供新平臺
為我國及世界古地理學的研究發(fā)展
帶來新動能
2022年7月16日,馮增昭在國際古地理學會成立大會上致辭。
在成立儀式上
96歲的馮增昭站在演講臺上
用中英文發(fā)表了飽含深情的致辭
他精神矍鑠
不失幽默地說:
“雖然我還有很多想法
但也知道自己快97歲
是真的老了
因此不再擔任理事會的職務
但還希望能夠作為一名會員
為國際古地理學會的發(fā)展盡力”
從“找礦救國”
到“把中國古地理學推向世界”
一顆從戰(zhàn)火紛飛年代種下的夢想種子
如今已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
一事一生
有夢有情
馮教授,祝您健康長壽!
來源:新華社微信(ID:xinhuashefabu1),部分素材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記者:趙琬微 、卿珊
監(jiān)制:周年鈞
編輯:李永錫、馬驍駒
實習:阮思羽、羅慶文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