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聾人外賣小哥,他的“差評率”比很多人都低

2022-06-23 11:24: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馮維健 等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聾人外賣小哥:在無聲的世界里用心奔跑

立夏后的第一場雨,淅瀝瀝地打濕了城市的街道,風聲在耳邊呼嘯,鳴笛從四面八方涌來,壞天氣帶來的嘈雜難免讓人煩躁。但這一切,對于飛馳在路上的劉釗來說,似乎毫無影響。

劉釗,33歲,河北省石家莊市“外賣騎手”隊伍中的一員。與其他“外賣小哥”不同的是,劉釗是一位殘疾人。兩歲時,因發(fā)燒打針過量,他成了一名聽障人士。

在送餐過程中,因為無法有效接收到手機提示音,劉釗不得不一直刷新手機屏幕;顧客打來電話時,他沒辦法直接回答;送到時,他聽不清顧客說的“謝謝,慢走”。

神奇的是,他的“差評率”比很多人都低。

“不能說話,就用行動證明自己”

打開地圖,劉釗用手指在石家莊市橋西區(qū)范圍內(nèi)畫了一個圓圈。圓心是海悅天地購物廣場,直徑4公里,是他的送餐范圍。

高大、陽光,是劉釗給人的第一印象。

微笑、點頭、打手勢或打字,是他與人溝通的方式。偶有懂點手語的顧客對他伸出大拇指,連彎兩下,那是“謝謝”的意思。

“您好,我是聾人騎士,已接到您的單,稍后送到,請留意手機,謝謝。”這是劉釗存在手機備忘錄里的置頂文件。每接到一個訂單,他都會第一時間把這段話發(fā)送給顧客。

從小到大,劉釗的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初中、高中,英語成績一直是班里第一名。”他用手機打字,向記者驕傲地展示學生時期的成績單。

2008年,劉釗被譽為“聾人小清華”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錄取。2012年6月,大學畢業(yè)后,他在石家莊找到一份網(wǎng)絡開發(fā)的工作,一做就是6年多。

“壓力很大,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劉釗打字給記者。

“沒辭職之前,就跑了一段兼職,時間久了,愛上了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就決定辭職加入外賣行業(yè)。”劉釗回憶,因為聽力障礙,公司起初并不愿意錄用他。

質(zhì)疑激發(fā)了劉釗的斗志。

起初的幾單,劉釗通過路人幫忙打電話送達。時間久了,他便慢慢摸索到一套自己獨有的“秘笈”。

“拿到餐,我就給顧客發(fā)提前編輯好的消息,提醒他們看手機。如果5分鐘對方?jīng)]有回復,那就再發(fā)一遍。實在不行,就用‘AI通話’(一款專為聽障人士開發(fā)的語音翻譯傳輸軟件)。”劉釗敲著字,介紹著自己的方法。

2019年6月,劉釗將自己兼職跑單的記錄遞交給公司。質(zhì)疑中,人事經(jīng)理決定跟隨劉釗跑一天單,一天下來,經(jīng)理被他的能力和誠意打動。第二天,劉釗正式加入配送團隊。

比起一般的外賣員,聾人“騎手”的平均送單量要少三到四成,溝通的時間成本也更高。當時,小組長都不愿意接納劉釗,怕他拖團隊的后腿。

“為了證明自己,我起早貪黑,每天比別人多跑幾小時。天氣惡劣時,更是全天上線。”劉釗眼里滿是堅毅。

2020年10月9日,71單,成為劉釗單日送餐量的最高紀錄。當天他跑了12小時,成功登上石家莊市“藍騎士”單日配送榜的第一名,頭像上戴了頂金黃色的“王冠”。那一天,他發(fā)了一條朋友圈作為紀念,同事們紛紛給他點贊。

屢獲顧客好評和“打賞”,劉釗覺得,“不能說話,就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這樣獲得的信任和認可更真實。”

“不能讓別人為我的錯誤買單”

劉釗的手機里幾乎沒有娛樂軟件,“騎手”小組的微信交流群里,除了必要的幫大家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劉釗基本不在群里發(fā)消息,但同事們發(fā)的每一條語音,他都會轉(zhuǎn)成文字仔細讀。

工作中,劉釗并不希望大家遷就他。在他看來,能夠得到“跟平常人一樣的對待”就行了。

一次,劉釗在橋西區(qū)新石中路“夜未央”美食廣場收到兩單任務后,便匆忙趕到商家取餐。

一向嚴謹?shù)膭⑨撛谶@次送餐前忽略了核對餐號和顧客信息。到達第二單顧客樓下時,發(fā)現(xiàn)顧客手機尾號和餐號對不上,這時劉釗才意識到出錯了,他把兩位顧客的外賣弄混了。

當兩位顧客得知“騎手”是聾人時,都表示愿意給劉釗時間。

然而這次粗心意味著劉釗不僅要被平臺罰超時費,這一單還要由他自掏腰包。如果遇到顧客投訴,將面臨被封號的處罰。

趕回店鋪,當即將閉店的商家明白劉釗的來意,廚師馬上重新點燃了爐灶。為了向顧客致歉,劉釗特意給顧客加一個13元的熱狗。然而商家堅決不收劉釗的錢,他拗不過,在手機上打下“改天我再來付款”,一路小跑下了樓。

見到顧客時,平臺顯示“派單超時32分鐘”。他除了鞠躬致歉,還用手機打下一行字:“請別投訴我,謝謝。”

當顧客向他示意不會追究后,劉釗長舒了一口氣。此時,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平臺對這一單的罰款明細。

“這是最低級的失誤,不能讓別人為我的錯誤買單。”劉釗在日記里打下這句話。

紅燈閃爍,身邊的車匆匆駛過。劉釗接單的美食廣場不遠處就是他的家,他望向路口,扭過車把。

“再跑半小時。”返回夜市,掛在劉釗胸前的手機閃爍著此刻的時間,23時19分。

“照顧好家人就是最大的心愿”

每個工作日早上8點半,劉釗準時抱著女兒從單元門走出來。在樓下,他貼心地給女兒戴上兒童口罩、墨鏡、頭盔,然后把手里的奶酪棒塞進女兒的上衣口袋。

跨上車子,仔細調(diào)整好女兒的位置,用自己的后背和電動車車尾的外賣箱將女兒輕輕夾住。從家到幼兒園的路程用時20分鐘,這幾乎成了劉釗一天里唯一可以和女兒相處的時光。

幼兒園放假時,下午是劉釗最開心的時段。中午“下線”后,劉釗會陪女兒玩耍。

“我全職跑單,老婆帶娃,所以一有時間我就回家,跟她們在一起。”劉釗向記者“傾訴”。

妻子毛瑢與劉釗同歲,也是聽障人士,他們是初中、高中同學。2014年,他們結(jié)婚,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劉釗人很好,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他很優(yōu)秀。”毛瑢對著記者打手語,自己的臉紅了起來。

劉釗告訴記者,兩人之間很少有矛盾,在一起的時間,除了孩子就是工作,他們的生活,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夫妻倆不想讓孩子錯過學說話的黃金時間。

“我們聽不到,但孩子可以。我們索性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讓老師幫忙教她說話。這樣挺好的,就是學費貴點兒,不過為了孩子,我們愿意下‘血本’。”毛瑢一邊點頭,一邊打字。

女兒一學期的學費,劉釗全勤跑3個月才能掙出來。為了改善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毛瑢也開始做外賣“騎手”。

有了劉釗這個“師父”,毛瑢入行顯然要快一些。

實際上,他們常常因為沒辦法第一時間聽到派單提示音而錯過訂單,有時接到的單距離都比較遠。但夫妻二人相互支持,從來沒有抱怨過。所有的難題,他們一起化解。

談到未來生活的計劃,劉釗眨眨眼,稍加思索。“目前還沒有什么打算,只是想疫情過后一家人一起去旅游,之前還沒有過。另外,想再努努力,給女兒一個更加優(yōu)質(zhì)的成長環(huán)境。照顧好她們母女,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劉釗打完字,開心地笑了。(參與采寫:實習生李堯、王子燁)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