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今年,我們一起跟葉嘉瑩先生上詩歌課

2022-01-14 10:02: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號 中號 小號

開欄的話:

1989年,葉嘉瑩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講授新一輪中國詩歌史課程。葉先生從《詩經(jīng)》講起,至李賀結(jié)束,用一學期時間系統(tǒng)地講述了先秦至唐朝詩歌史。課程結(jié)束,先生便退休,可稱葉先生在UBC的收官之作。

葉嘉瑩先生講詩詞有一種特別的“魔力”,有人形容,凡是聽過她講課的,無不對她那熱情洋溢、神采飛揚的獨特魅力難以忘懷,無論唐詩還是宋詞,其中的每一個字,都隨著她清朗飽滿的獨特吟誦,蕩漾在教室里,余音繞梁,裊裊不絕。

近日,這份塵封多年的課程錄音被陸續(xù)整理出來,《草地》周刊征得葉嘉瑩先生授權(quán),開設“迦陵課堂”專欄,擬每周一課,刊發(fā)全部課程精要。詩詞是葉先生的摯愛,她曾說,“我對詩詞的愛好與體悟,可以說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讓我們跟隨這種“本能”,一起聆聽葉先生講詩詞,一起沉浸在詩詞的世界里,一起領(lǐng)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


▲ 2020年7月,葉嘉瑩先生96周歲壽辰,攝于南開大學寓所。 韋承金攝

凡事都有一個開始,詩歌,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是什么?為什么要寫一首詩?怎樣寫詩?怎樣判斷一首詩的好壞?在開始講詩之前,我把中國詩歌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做一個簡單介紹。

什么是詩?

首先,我要講一講“詩”的造字原理。“詩(詩)”字,左邊從言。“言”底下是個口,是人嘴說話的意思。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詩”字“從言”,就是說“詩”是人說出來的語言,右邊的“寺”是聲,從言寺聲。更古老的“詩”字,不是“從言寺聲”的。古文這個“詩”字是什么樣子呢?古文這個“詩”是從言,右邊所從的是“之”。從甲骨文圖畫看,“之”就是人的腳趾,就是人走路。“之”是“往也”,往什么地方去的意思。

那么,“詩”是什么意思呢?“從言從之”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說,詩者,志之所之。詩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就是“志”。“志”就是內(nèi)心的情意。情意就是感情、思想以及它們的活動,“之”就是往,你的感情、思想是向哪一個方向活動,所以詩就是你情意的活動,是“志之所之”。

中國最早的一本詩集是《詩經(jīng)》,有時英文翻譯成Book of Songs。后來有很多人給它作注解,其中一個人姓毛,他作的注解就叫《毛傳》,傳就是“注解”的意思?!对娊?jīng)》的《毛傳》前面有序言,它是一個整體的序,所以叫作“大序”。

《詩大序》說,“詩者”是“志之所之”,“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你的感情在你的內(nèi)心之中活動,情動于中,然后你就形,就表現(xiàn),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就形成詩了。這是詩孕育的開始。

那么,情意為什么會活動起來?什么東西使感情活動起來?中國古代還有一本書叫《禮記》,其中有一篇《樂記》,是關(guān)于古代音樂的,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你的心怎么會動呢?是因為外物。那么,什么樣的外物使人心活動呢?人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為什么會活動?

自然界的物象的感發(fā)

中國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是一步一步向前,越來越復雜的。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就產(chǎn)生了兩本很有名的文學批評著作:一本叫《詩品》,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鐘嶸(可以念作róng,也可以念hóng);還有一本是《文賦》,作者是晉朝的陸機。

中國的詩歌從周朝開始,到了鐘嶸寫《詩品》的時代,關(guān)于中國詩歌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就有了更仔細的觀察,也說得更明白了?!对娖贰氛f:“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是什么東西使你感動呢?是“氣”。什么叫作“氣”呢?宇宙的運行,萬物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有陰陽二氣。畫一個太極圖,這邊是陰,那邊是陽。宇宙之間有陰陽兩種氣,它們在輪回運行。冬天來的時候,陰氣越來越多??墒堑汝帤獍l(fā)展到一個極點,到了“至”,到了最高的時候,陽就開始回來了。等到陽發(fā)展到最高的時候,陰就回來了。就這樣陰陽兩個氣輪回,春天草木萌發(fā)開花,秋天草木黃落凋零。陰陽二氣的運行,感動了宇宙萬物。“物之感人”,人看到草木的生長,就歡喜,看到草木的黃落,就悲哀。

《文賦》上說,人都是“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勁”是凜冽的、強烈的、肅殺的。在這樣凜冽、寒冷、肅殺的秋天,葉子落了,人看到葉落就悲哀,所以“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你看到那柔軟的枝條,在芬芳美好的春天發(fā)芽長葉了,你就歡喜。

所以“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搖蕩性情”,使你的感情搖動了。那么人心有了感動以后呢?所以“形”,你就表現(xiàn),用詩歌來表現(xiàn)。鐘嶸本來寫的是作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可是后邊他說“形諸舞詠”,是什么意思呢?《詩大序》上說,你內(nèi)心感動了,就形于言,可是有時候內(nèi)心太感動了,就“言之不足”,你覺得說還沒有把感動表現(xiàn)出來,“言之不足,故詠歌之”。所以中國古人為什么搖頭晃腦地吟詩呢?你覺得光看,內(nèi)心的感情不能抒發(fā)。沒有聲音的文字,死死板板的,這不夠。你要把它變成聲音,用你的聲音,結(jié)合你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你覺得光是出聲音,這還不夠。“詠歌之不足”就怎么樣?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就一邊念詩,手里一邊這么拍。“足蹈”,“蹈”就是踏拍子。

《詩品》上說,“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李后主的詞:“小樓昨夜(是)又東風,(我的)故國(是)不堪回首(在)月明中。”春風使他感動,當春天來的時候,“多少事,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故國的春天,他當皇帝的時候,春天不應該到上苑去游春嗎?可是他現(xiàn)在被俘虜了,被人家關(guān)起來了,當他回頭去想的時候,是“不堪”,讓他不能夠忍受,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有月光的晚上。這春風、秋月使人感動,就是外物使人感動。

我回大陸講詩的時候,有學生問我,您的課我們聽起來很有意思,可是我們學了詩有什么用?。课揖透麄冋f,“人心之動”,是“物使之然也”,是外物使你感動的。詩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人因為外物而感動,如果是一個好的詩人,他就能夠充分地把他內(nèi)心的感動表達出來,不但他自己表達出來,而且我們千百年來的讀者,讀了以后會有同樣的感動,而且我們可以從他的感動,想到自己的感動。所以詩歌是要把這種感動傳達出去。我給這種感動起了一個名字,就是感發(fā)的生命。這種感動可以使我們感動,可以使我們有一種生發(fā),所以是感發(fā)的生命,我認為這個生命是生生不已,一直在生長,是不停止的。

所以我就跟他們說,讀詩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人心不死。我們說“哀莫大于心死”,一個人心死了,沒有比這更大的悲哀了。詩就是詩人把他內(nèi)心的感動寫下來,傳達出去,而且可以引起千百年后的人的感動,有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fā)的生命。

宋朝辛稼軒有兩句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他說,當我從路上走過的時候,看到每一棵松樹、每一根竹子,都覺得是我的朋友。我聽到山鳥的叫,看到山花的開,都覺得跟我像弟兄一樣。如果一個人看到松樹,看到竹子,聽到鳥叫,看到花開都感動,如果你把那些不同類的草木鳥獸的種種現(xiàn)象,都和你的心聯(lián)系起來,你的心就是不死的。

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其實有些西方現(xiàn)代哲學或者文學理論,跟我們也有相通之處。西方的現(xiàn)象學說,外在的世界,有很多客體,就像山鳥山花、一松一竹、落葉柔條。當你的subjective consciousness(主觀意識)跟objective phenomenon(客觀現(xiàn)象)相接觸的時候,引起意識的活動。而這個活動按照現(xiàn)象學說,有一種帶著方向、主旨趨向的intentionality(意向性),就是外物的現(xiàn)象使你內(nèi)心活動了。這是人類認識宇宙最基本的活動,也是作詩的開始。

所以,人心之動,是“物使之然也”,是外物使你感動的。可是只是草木鳥獸使你感動嗎?除了“落葉”“柔條”以外,還有什么使你感動?

人事界的事象的感發(fā)

進一步講,假如一個人,一個心沒有死去的人,看到月明,看到花開,聽到鳥叫,就會感動。跟你不同類的草木鳥獸都使你感動,那么你自己所看到的所經(jīng)歷的人類社會之中的種種現(xiàn)象,難道你無動于衷嗎?不是的。所以杜甫才會寫出這樣的詩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在這樣一個困窮的年代,當遍地是干戈戰(zhàn)亂,當人民民不聊生的時候,我就為那些困苦的在患難中的“黎元”而憂傷。“黎元”就是百姓。百姓為什么叫“黎元”?“元”是善的意思。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是本善的。“黎”是黑色的意思。我們中國人是黑頭發(fā),所以秦朝的時候管老百姓叫黔首,意思是黑頭。我看到老百姓的流離困苦,我為此而憂傷,不但口中嘆息,還想到我們國家的患難,心里一陣發(fā)熱,所以“嘆息腸內(nèi)熱”。

我們剛才講的是《詩品》,“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物之感人”這個“物”,《詩品》給了好多例子。第一類例子,是自然界之物象,就是我剛才說的“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墒亲鳛槿祟?,看到草木鳥獸都感動,對人類難道不感動?孔子說過,“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你看到花開,你可以感動,但是你跟它不是同類。你會跟鳥獸說話嗎?鳥獸會回過頭來關(guān)心你嗎?不會的。所以“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吾”是我,“徒”是這一類,“與”是在一起,如果我不跟人類在一起,我跟誰在一起?

所以一個更大的力量使我們感動的,就是我們?nèi)说氖澜缰械姆N種的事情,這方面《詩品》也給了很多例證。

《詩品》中說,“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蚬菣M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我寫這一大段話,是要做一個對比,前面那一段話,“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jié)都是一句話就完了。相比之下,人事界的事象,鐘嶸寫得更多,份量更重。

真正偉大的詩歌,偉大的詩人,不像一些小的詩人,整天傷春悲秋,對月傷懷,你要真正對世界對人類有一個更廣大的關(guān)系。詩歌都是寫內(nèi)心中的一種感動,你感發(fā)的生命的大小、深淺、厚薄,就關(guān)系你成為一個大詩人還是小詩人。不只是詩人,偉大的小說家和一般的小說家的差別也在這里。埃德加·愛倫坡寫的一些小說,也很新鮮很吸引人,可是跟托爾斯泰比起來,大小立刻就分別出來了。文學家,不管是詩人還是小說家,他的深淺厚薄都關(guān)系到感發(fā)的生命。四時的自然界當然使我們感動,更使我們關(guān)心的是人類,是整個人類的悲歡離合。

而且,在鐘嶸關(guān)于人事界事象的敘述中,語言也有層次。“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是說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悲歡離合使你感動。你有一個好的聚會,遇見了一個好的朋友,你就寫一首詩,表示你們在一起的這種快樂,所以“嘉會寄詩以親”。歐陽修有兩句詞說得很好,他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風與月本身沒有悲哀和歡喜可言,風有什么悲哀歡喜。你因為風而悲哀歡喜,是因為你自己是有情的人類。“人生自是有情癡”,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所以人生是誰讓你有這樣的感情,“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風與月使你有悲歡離合的欣喜悲哀的感情,是因為你“人生自是有情癡”。

近代詩人聞一多曾說,杜甫和李白的見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好像太陽和月亮碰到一起了,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杜甫和李白碰到的時候,杜甫送給李白的一首詩,說“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夙心親”。那時,杜甫還默默無聞,李白已經(jīng)名滿天下,皇帝親自把他請到朝廷,請他坐在七寶床上,親手給他盛湯。

李白雖然得到皇帝的欣賞,可是他不會做官,后來就辭職不干了,“乞歸”,請求放我回家。杜甫和李白就是在這個時候遇見的。李白覺得皇帝只是把他當成一個會作詩歌給楊貴妃去唱的人,他不愿意做這樣的人,所以就請求辭退了。辭退的時候皇帝給他下了一個詔書,給他很好的優(yōu)待,很好的“退休金”,賜賞他很多的珍寶。“乞歸優(yōu)詔許”,杜甫是好的詩人,短短五個字,把李白的內(nèi)心,他的得意和失意,他的挫折都寫出來了。

就是這時候,我杜甫跟你遇見了,而我杜甫能體會到你內(nèi)心之中這一份挫折和痛苦。所以“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夙心親”,我們兩人見面,這話說得真是好,你遇見我,就是“夙心親”,我們是這樣親近,我們好像認識了不止一輩子。“夙”是那么早,那么久遠,我雖然跟你剛認識,可是我覺得我內(nèi)心跟你這么接近,好像幾輩子之前我就跟你見面了。賈寶玉見到林黛玉,說這個妹妹我好像認得的,前世有宿緣。“嘉會寄詩以親”,人生如果真的碰到一個知己,難道不歡喜?杜甫就寫出這樣感動人的詩篇來。

“離群托詩以怨”,也可以寫詩表達你的悲哀、哀怨,這樣的詩很多。王維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我一個人在他鄉(xiāng),一個人都不認識,我是一個作客的游子,沒有一個可以歸屬的地方。所以就“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當過節(jié)過年的時候,我就加倍懷念我故鄉(xiāng)的親人。我在遠方可以推測,“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我的兄弟登高的時候,“遍插茱萸”,中國古代的風俗,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每個人都插茱萸花。你們都登高,家里人都歡聚,可是我不在家里。我懷念你們的時候,當你們遍插茱萸少掉了一個我,你們必然也要懷念我。

我舉了兩個例證是要說明,這一大段寫人事界的事象,前面這兩句的悲歡離合,所寫的是詩人感動于自己的經(jīng)歷??墒且粋€詩人看到別人的生活,難道就冷漠嗎?外在很多人事界的現(xiàn)象同樣使人感動。所以杜甫才會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朱門的酒肉不是杜甫的生活,那“路有凍死骨”,杜甫當時也沒有淪落到這樣的地步。“朱門酒肉”是他看到的別人的生活,“凍死骨”也是他看到的別人的生活。所以除了你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使你感動以外,別人的生活經(jīng)歷,同樣是使你感動的因素。

他人的生活、經(jīng)歷、遭遇會使你感動,杜甫當時就親眼看到天寶的亂離,親眼看到當時他走過的路上就有凍死的尸骨。你們看到過凍死的人嗎?你們沒有看到過,我是看到過的,我小時候生長在北平,早晨去上學,走在路上,一拐角,墻角那里,冬天風雪交加的夜晚,第二天早晨一個人凍死在那里,我是親眼看見過的。是別人的生活經(jīng)歷使你感動的,杜甫親眼看見的“路有凍死骨”。

除此之外,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經(jīng)歷、他們的遭遇,也使你感動,所以中國才有這么多詠史的作品。金圣嘆曾經(jīng)批過杜甫的詩,他說:“詩人之眼,上觀千年,下觀千年。”詩人有善感的心靈,不只是眼前的事物使他感動,他的想象力讓他可以把過去的事情想得如在眼前,而且可以以他詩人敏銳的感受,推想將來的事情。

辛棄疾一首詞寫到月亮,“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詩人看到月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空間的,從這個空間想到那個空間,從所在的異鄉(xiāng)想到故鄉(xiāng),空間的距離不能夠阻隔詩人的想象。“可憐今夕月”,這個“憐”有感動的意思,“可憐”也有可愛的意思。這么美麗的光華皎潔的月亮,我看它從東方起來向西方沉沒。“向何處,去悠悠”,它沉到哪里去?莫不是別有人間,另外那一邊有另外的一個世界,“那邊才見”,當我們這里消失了,他們那里才看見“光影東頭”。那個時候還沒有地球是圓的這一學說,詩人以他的想象想到這個原理。所以“詩人之眼,上觀千年,下觀千年”,什么都可以感動。

除了自己的“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還有歷史上“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楚臣去境”講的是屈原,屈原是“忠而見嫉”“信而見疑”,他對國家是非常忠愛的,可是他被別人嫉妒了,他對于國君是非常誠信,非常誠懇的,而他居然被懷疑了,“見”字有被動的語氣。他這樣忠愛可是被嫉妒,他這樣誠實誠信可是被懷疑,他就被放逐,后來自沉汨羅江。

有一年端午節(jié),我是在汨羅江度過的,據(jù)說那就是屈原自沉的所在,自沉的日子。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的人,漢朝的賈誼渡過汨羅江的時候,就“為賦”,寫了一篇賦以吊屈原。屈原與他何干?所以說,歷史人物同樣使詩人感動。

“漢妾辭宮”說的是昭君,漢朝的一個宮女,遠嫁匈奴。昭君不但在漢代的時候給人感動,直到現(xiàn)代,曹禺還寫過話劇《王昭君》。所以“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歷史人物的生活遭遇一樣使你感動。

“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塞客衣單,孀閨淚盡”,丈夫出去打仗,他的尸骨已經(jīng)橫露在北方的戰(zhàn)場上,他的魂魄已經(jīng)隨著飛揚的蓬草而消逝了。“塞客”就是守邊的人,“塞客衣單”,在外面守邊的兵士那么寒冷。“孀”是孤獨的,守寡的,而那閨中的妻子,眼淚都流干了。還有詩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可憐這個丈夫已經(jīng)成為無定河邊的一堆白骨了,可是他的妻子不知道他已經(jīng)死了,每天晚上還夢到他。有很多寫征夫或思婦詩歌的人,自己不見得是征夫和思婦。就是說,不一定是親身經(jīng)歷,只是作為詩人,有一種關(guān)懷的心。一定要把古人的文心,古人寫文章時內(nèi)心的微妙的活動慢慢地體會出來。

我們是人類,“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人類更使我們感動。而人類的感動有層次:“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是你自己的經(jīng)歷;“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是歷史人物的遭遇;“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是別人的、不相干的人的生活遭遇——都使你感動。它有一個層次,一步一步地寫下來,一定要注意這個文心。

再說,“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從前面這么多的人事象寫來,最后歸納到這里,一個是“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士是讀書人,中國說“學而優(yōu)則仕”,古人讀書不能做科學家、工程師,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責任是治理天下,所以真正好的讀書人都應該有一個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可是那些國君有時候只想享樂,讀書人不能夠得到國君的信用,就“解佩出朝”,把做官時身上佩的印解下來,被貶謫,被放逐,而這以后,就沒有回來的日子了。

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說劉備和諸葛亮?因為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君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國一些讀書而仕宦的人,對于君臣之間的“遇合”一直這么羨慕,詠嘆劉備和諸葛亮的遇合。還有就是“不遇”,“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人家把你貶謫、放逐,與“遇”形成對比。

“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這個“女”是比喻,中國傳統(tǒng)以為君臣的關(guān)系跟夫婦、男女關(guān)系有相似之處。所以“女”表面上說的是女子,實際上隱藏了另一種情況。有的女子以為自己是美麗的,“揚蛾入寵”,蛾是蛾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入朝就得到皇帝的寵愛,就“再盼傾國”。這個“傾國”的詩歌,作者李延年,是漢武帝時候的一個樂師,他說他的妹妹很美麗,“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她看你一眼,傾人城,一城的人被她傾倒了。再顧,看你兩次,傾人國,全國的人都被她迷住了。這是說一個女子的美麗。“傾國”原本是說全國人被她的美麗傾倒,可是“揚蛾入寵,再盼傾國”是說,有多少亂臣賊子,以自己的諂媚逢迎得到皇帝的寵愛,轉(zhuǎn)眼之間使國家顛覆。

所以“凡斯種種”,宇宙世界人類這些現(xiàn)象,“感蕩心靈”,“感”是內(nèi)心感動,“蕩”是搖動。有了這樣的感動,所以“陳詩”,就是述說,你如果不用詩歌來述說,“何以展其情”,“展”是抒發(fā)。你怎么能夠抒發(fā)你這樣的內(nèi)心感情?“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如果不是這樣的長歌,你怎么能夠“騁”,“騁”本來是說馬跑出去,也是抒發(fā)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展露、表現(xiàn)、表達,如果不是長歌,何以“騁其情”。這是詩人寫詩的另外的一個原因。

詩歌最重要的是感發(fā)生命的由來,是你內(nèi)心對萬物有所感發(fā)。外物有自然界的現(xiàn)象,有人事界的現(xiàn)象。人事界的現(xiàn)象,可以是你自己的經(jīng)歷,可以是別人的經(jīng)歷,可以是歷史。這些因素引起詩人感動,是詩人作詩的原因。

有這么多的因素,使得詩人作詩。你說我們都很感動,你怎么寫出一首詩來呢?怎么樣寫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再講。

(葉嘉瑩講授于家慧、李曉楠整理 張海濤審校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華詩教’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