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博物館、愛上文物“顯眼包”
曬一張文創(chuàng)照片
看一場民族舞劇
學習了解非遺文化
……
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時髦追求”
游客打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年輕人愛上文物“顯眼包”
大足石刻首套盲盒
這無一不體現了新時代青年
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與
文化自覺內在情感的行為外化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承擔起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年輕人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常演常新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
1979年
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
在中國西北誕生
編創(chuàng)者們從敦煌莫高窟的
壁畫和彩塑中尋找靈感
將千年前的文化瑰寶
編排成動人心弦的舞臺作品
如今
舞臺上的“英娘”已經傳承到第二十七位
最年輕的扮演者只有24歲
2023年春節(jié)假期
國家大劇院5場演出
1.1萬余張票全部售出
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舞劇的演出吸引了
大批年輕人前來觀看
有網民評論:
“觀天宮之舞,看敦煌壁畫
場面太壯觀
打造了絕美的視覺盛宴!
中國真不愧是積攢了
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國
心底自豪感一下子就上來了!”
《紅樓夢》舞劇廣受年輕人歡迎
近年來
江蘇大劇院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紅樓夢》
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
截至2024年8月長沙場演出結束
民族舞劇《紅樓夢》已巡演
32座城市、250余場演出
創(chuàng)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觀劇熱度
民族舞劇《紅樓夢》植根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
運用古典符號和現代審美
對《紅樓夢》這部傳世經典
進行解構、整合和再創(chuàng)作
向觀眾深度剖析年輕一代對
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解讀
進而更深層次從各個方面
探索中國之美、古典之美
“希望未來能夠繼續(xù)做好一名文化傳播者”
還記得2022年春晚上
火爆全網的舞蹈《只此青綠》嗎?
自首次“展卷”以來
該劇已在線下演出近600場
每場演出都是“一票難求”
舞劇《只此青綠》劇照
“90后”主演孟慶旸
在臺下日復一日地苦練“青綠腰”等
高難度舞蹈動作
只為在臺上呈現舉手投足間的悠長意蘊
孟慶旸演繹青綠腰
“《只此青綠》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
一次回眸與致敬
在舞臺上
我能感覺到和觀眾的默契與共鳴
這是傳統文化的力量
也是觀眾給予我的力量”
孟慶旸說
她希望
未來能夠繼續(xù)做好一名文化傳播者
創(chuàng)作出更多高質量傳統文化作品
以舞蹈的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屬于年輕人的盛會!“中國華服周”系列活動讓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閃耀東方
今年4月11日至14日
共青團中央在上海舉辦2024年
“中國華服周·滬上繁花”系列活動
來自全國各地的華服“粉絲”
觀舞動華服、賞詩詞歌賦、品琴棋書畫
共襄華服盛典、共話青春使命
2024年“中國華服周”系列活動
線上通過中央媒體、地方媒體、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
進行全方位報道
傳播覆蓋超1億人次
線下共吸引了30多萬中外青年參加
“中國華服周”系列活動以
傳統服飾、傳統禮儀
傳統文化為切入點
通過華服韻典、國風市集
中華文化展演、華服巡游
青春傳承中華文脈座談會
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青年
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厚植家國情懷
自2018年起
已成功在西安、開封、武漢、
南京、澳門、北京、上海等地
舉辦8場“中國華服”系列活動
活動品牌現已成為橫跨
“華服圈”和“國風音樂圈”的超級IP
全網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超82億次
如今
年輕人“穿華服出游”已經成為時下潮流
更多有文化、有自信、
有理想、有熱情的愛國年輕人
通過學習、研究、實踐等方式
投身于傳統服裝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2024年2月13日,河南省洛陽市洛邑古城
還有他們,不管是
在外國街頭用古箏彈奏《護花使者》的
“95后”旅法留學生
還是讓“考古盲盒”
受到“現象級”追捧的
90后設計者
回到家鄉(xiāng)學習扎染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90后村主任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用行動展示著文化自信
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tài)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用守護、傳承、創(chuàng)新
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
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
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愈走愈寬廣
也是當代年輕人文化自信的力量來源
75年來
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不斷滿足人民
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
精神文化需求
文藝創(chuàng)作精品迭出
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
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2024年7月14日,烏蘭牧騎隊員在內蒙古第34屆草原那達慕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75年來
我國著力建設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
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薪火相傳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與古為新
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揚帆出海
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遠眺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與景山(2024年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特區(qū)精神、
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
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心靈家園
犧牲、奮斗、創(chuàng)造
從革命年代“取義成仁今日事”
到改革歲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再到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新中國的英雄模范以實際行動
詮釋和光大中華民族品格風范
75年來
我們黨始終注重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
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在推動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
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fā)展
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立志氣、強骨氣、筑底氣
位于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
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巍然聳立
沿著不可逆轉的偉大復興之路踔厲前行
新時代中國飽蘸歷史筆墨
揮寫中華文化新篇章
新時代中國青年也必將跟隨國家前進的腳步
把青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
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肩負起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來源:重慶共青團綜合整理自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江蘇大劇院、重慶共青團此前報道等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