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九頭即九首,九首便是馗—— 黃向輝在她最新的奇幻小說《九頭鳥傳奇》中,解釋了主人公“鐘馗”的“馗”字。斬妖除魔的鐘馗,是中國歷史與傳說中的傳奇人物,半神半人,正史一筆帶過,只說“鐘馗者,終南進士也”,稗史亦真亦假雜糅其間,而黃向輝筆下的故事,就從這一片虛虛實實的傳說中開始,交織了神話與歷史,魔幻與傳奇,邀你和這位終南山里跑出來的書生一樣,來完成一段可歌可泣的魔幻旅程。
插圖《后羿射九日》
本文插圖選自《九頭鳥傳奇》
麻文海Max Ma繪
《九頭鳥傳奇》簡評
文/倪華
近日,《九頭鳥傳奇》,這部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的長篇小說,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開卷初讀起來,像是穿越戲說,又像是神鬼魔幻,以為是一部一般性質(zhì)的長篇網(wǎng)絡小說,但在細品之下幾經(jīng)咀嚼,反倒是咂摸出不同尋常的十足況味。似乎看清楚讀明白了,卻又隱隱約約欲罷不能,讓讀者們猜透七分,留下三分去琢磨去思索。
插圖《鐘馗與小鬼羅圈、外八》
小說主人公鐘馗,半神半人,正史一筆帶過,稗史亦真亦假雜糅其間,只有野史洋洋灑灑連綿不絕,流傳至今。丑八怪,狀元郎,天子朝堂敢自戕,當門神,專捉鬼,醉酒嫁妹美名揚。讀者哪里會想到《九頭鳥傳奇》中,置身于大唐初年的鐘馗,竟然與鬼魊大佬閻王爺成為同道,不僅降妖除魔,而且斬鬼除惡?眼見得天上多出一個太陽,焦土赤地千里,黑夜遁形不再,天地將傾,三界將覆,黑臉鐘馗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擔負起戰(zhàn)勝九陽的大使命。
插圖《包包蚩與大木船》
黑臉鐘馗并非孤軍奮戰(zhàn),冥冥之中遇見了一只從遙遠西天飛來的一只胖大肥碩的貓頭鷹,喚做包包蚩。包包蚩游歷過西天,曾誤闖過雪山之巔神秘的大木船,在木墻上看到一句讖言,等到領悟讖言后便飛回昆侖山,著手指揮一眾精靈在昆侖山上修造一個又一個水庫,踐行天命。
自從與包包蚩相遇后,黑臉鐘馗心竅開啟,智識升騰,決定與包包蚩帶領的精靈們聯(lián)合起來,共同謀劃剿滅惡魔的千秋大業(yè)。經(jīng)歷過與惡魔面對面的兩次交鋒后,鐘馗在后羿的化身昆侖劍和玉匣的神助下,在昆侖山洪水東流的配合下,在包包蚩、嫦娥的援助下,最終制服了惡魔,從而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拯救蒼生并留下希望,遂引出洋洋灑灑數(shù)十萬言。
插圖《閻王爺與功勞薄》
鐘馗,區(qū)區(qū)一介讀書人,生不逢時,恰在其時,忍不能忍之忍,苦不能苦之苦,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拯救蒼生并留下希望,只為通向讀書人的尊嚴。
這部作品,其中的點睛之筆莫過于哪吒,一個我命由我不由天,武力值爆表的大前鋒,卻在九陽無邊法力的攻擊下,被自己的火神槍自戕于沙場。尤其值得一書的便是沙棗花妖香娘娘,愛憎分明,敢愛敢恨,又不失率真和狡黠,命運多舛,最終落葉歸根,拼了個沙棗花香滿乾坤。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女性角色,王母娘娘,嫦娥姑奶奶,丑婆姨沙仙等,更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天王,東海龍王,瓦刀臉風仙,以及外八,羅圈,倔老漢等性格鮮明的人物。
插圖《黑老雕與香娘娘》
《九頭鳥》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讀者們一定會從字里行間閱讀到一種濃郁粘稠的文化基因,那就是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血脈中定有昆侖情緣,而這部《九頭鳥傳奇》將昆侖文化、昆侖精神推陳出新,演繹出一場蕩氣回腸的大戲。摻雜其間的有玉石文化、大漆文化,以及撲面而來的西域風情……
這部《九頭鳥傳奇》裝幀精美,書中的八幅彩色插圖美輪美奐,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當讀者不知不覺入迷地讀進去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文學上有分量的大書,厚重二字才是這部大書的真正價值。
關于本書
《九頭鳥傳奇》
黃向輝 著
這是一部東方的幻想傳奇。
小說以唐朝太宗皇帝時期為背景,戲說神話人物鐘馗去閻王殿報到后六個月間命運的跌宕沉浮,通過虛構鐘馗依仗昆侖劍,與外來精靈們聯(lián)合擊敗惡魔九陽的傳奇故事。作者扎根于民間神話傳說,在傳承和思考過程中尋求突破和創(chuàng)新。書中融入神話、志怪、魔幻和異域風物等豐富元素,兼具文學性、思想性與娛樂性。小說的創(chuàng)新在于,除了重塑中國神話人物形象,比如閻王玉帝,王母,嫦娥,鐘馗,托塔天王等,還虛構了貓頭鷹、大蜥蜴和吐蕃鼠等精靈群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視覺畫面感以及改編動漫的IP潛質(zhì)。小說中的傳統(tǒng)文化與玉文化以及西域風物對讀者頗有吸引力。無論嚴肅文學的愛好者,還是志怪類、魔幻靈異的讀者群都將會在書中來一趟奇異之旅。
關于作者
黃向輝,女,上海海事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在南洋理工大學和復旦大學進修訪學?,F(xiàn)為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在國內(nèi)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文學對話錄《失衡的游戲》,長篇小說《背著你飛越江河》,長篇小說《鐘》(上下冊),散文集《南昌路上》。論文《盲刺客故事隱喻的政治內(nèi)涵及互文性解讀》榮獲“華東地區(qū)外文學會第十屆外語論壇”一等獎。譯著《郁達夫研究》榮獲首屆“郁華、郁達夫烈士文藝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