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啟用。這個匯集博物館、圖書館、非遺館、文學館四大場館和一個公服中心的公共文化綜合體,成為全國最大的省級公共文化設施。當時,我們曾推出四位館長的專訪,展望這片熱土的發(fā)展藍圖。
開放后,各館人氣興旺,活動常新,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新地標。在之江文化中心“周歲”之際,我們再度邀請四大場館負責人,看看這一年來的“成績單”,談談各自的特色發(fā)展和未來規(guī)劃。
01
火爆
1年,123萬人次,110萬冊次
恒溫空調能把酷熱擋在門外,浩瀚“書海”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濃郁的文化氛圍總會讓人不自覺的向往,孩子們也需要尋覓一塊充實暑期的“寶藏地”……
炎炎夏日,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總是座無虛席。
剛滿“一歲”的浙江圖書館之江館也不例外。
正值工作日,不到9點開館時間,門外已經(jīng)排起了隊伍。他們大多是背著大書包的年輕人,一看就打算在此打“持久戰(zhàn)”。
一到點,人流魚貫而入,融入了書的海洋。然后,隨著時間推移,全館三千座席,甚至書架周圍,都會漸漸“長”滿讀書、找書的人。
當初,之江館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啟用,是為了讓群眾享受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年來,之江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作為新時期浙江圖書館的總館,之江館到館讀者總數(shù)超123萬人次,外借文獻超110萬冊次,舉辦閱讀推廣活動近500場,線上線下活動參與超300萬人次。
館長胡海榮。浙江圖書館供圖
“這些數(shù)據(jù)都大大超過原總館曙光路館區(qū)。要知道,去年,浙江圖書館包括孤山、曙光路、大學路、嘉業(yè)藏書樓在內的五大館區(qū),所有圖書借閱量加一起,也不過200余萬冊。”公共圖書館是向大眾傳播知識的機構,也是全體公民終身學習的基礎設施,館長胡海榮希望來的人當然越多越好。
而當我們問及“成績是否達成當初的期待時”時,他倒是仿佛松了一口氣:“坦白說,一年前沒想過會有這么多人來,以為5年后才會有‘年到館讀者120多萬人次’的數(shù)據(jù)。”
盡管之江文化中心開放之時,被冠以“文化浙江”省域品牌的又一張金名片的厚望,媒體宣傳也鋪天蓋地,胡海榮想法也不無道理。
他舉例:論地理位置,與西湖邊的孤山館、曙光路館比,之江館遠離市中心,附近許多樓房還在建造,長居人口的密度不高;論交通,出了地鐵站還需步行十數(shù)分鐘,走近千米,若從遠些地方來,公交車更是得倒好幾趟。
是什么,讓一個不算方便出行的目的地,收獲這么多的青睞與熱情?
02
初心
讓閱讀回歸全社會
首先,是硬件的提升和變大的空間。
胡海榮相信:“圖書館不僅是藏書、借書、看書的場所,更是一個分享知識、交流思想、啟迪智慧、傳播文化的中心。作為省級公共文化單位,浙江圖書館肩負著培育人文精神、普及社會教育的重任。”
浙江圖書館一向注重舉辦文化活動。定期舉辦、面向大眾的講座品牌 “文瀾講壇”已經(jīng)走過了20多年;牽頭組織的長三角“圖書館之夜”,已經(jīng)把閱讀狂歡的廣度,從全省各級圖書館擴展到了長三角地區(qū);匯集社會資源、館藏資源的各類展覽不勝枚舉……但若要把活動辦得再盛大、酷炫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館,總有些力不從心。
曙光路館建筑總面積不過4.7萬平方米,之江館的數(shù)據(jù)是8.5萬平方米。老館不能實現(xiàn)的兒童閱讀區(qū)、超大研修自習區(qū)因此成為現(xiàn)實。
全新的文瀾劇場是按照音樂廳的標準打造,浙江音樂學院、杭州愛樂樂團等單位十分樂意把大小演出搬來這里。臨展廳更高的層高、更大的面積、更多層次的照明燈光,能夠滿足更多種類的展覽需求,是不遠處的中國美術學院心中理想的校外藝術展示區(qū)。
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大地拾遺·第二屆青少年創(chuàng)意設計(裝置)展”在浙江圖書館之江館舉行。浙江圖書館供圖
采訪時,之江館的地下一層已經(jīng)是一片人頭攢動的童話世界。五顏六色的水果網(wǎng)套和棉棒組合一起,就是一面生機盎然的“青山”;彩色玻璃組成的小鳥,盤旋在破碎的土壤中生長出的塑料花上,象征著反戰(zhàn)與和平……這是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大地拾遺·第二屆青少年創(chuàng)意設計(裝置)展”現(xiàn)場。去年,首屆“大地拾遺”展覽,曾在杭城掀起一陣熱潮。
不過,在胡海榮的記憶里,最“人滿為患”的展覽當屬今年6月1日至10日開設的“混生叢林——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畢業(yè)展”。
“展覽開放期間正逢端午假期,吸引了近三萬人,之江館到館人次在期間也達到了近6萬人次,6月9日的到館人次首次破萬。”完全出乎意料的熱度,甚至讓他擔心安保的問題。圖書館也因此臨時實施限流、預約等措施。
“混生叢林——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畢業(yè)展”在浙江圖書館地下一層文瀾展廳進行。浙江圖書館供圖
除此之外,貫穿5層樓、擺放10萬冊圖書的書籍之殿,13米高的玻璃躍層立體書房,羅馬柱與大理石組合成的“知識階梯”因為恢宏的氣勢,自然而然地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走紅在各樣社交媒體。
其次,是讓閱讀回歸全社會的思想。胡海榮認為,作為一個全民終身學習的場所,圖書館需要對大眾抱持信任和開放。
開館后,許多國內外同行前來參觀學習。之江館5樓3500 平方米的古籍閱覽區(qū)是最讓他們驚嘆、駐足的地方之一。
浙江圖書館也是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xiàn)有館藏古籍約82萬冊,排名全國省級館第三,其中之江館區(qū)藏有古籍約57.6萬冊。仰賴于新配備的恒溫恒濕系統(tǒng),圖書館將歷年購入的10萬冊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影印古籍和中華再造善本都陳列于架上開放閱覽。
面世百余年的“老古董”、《中華再造善本》、樣式雷圖檔、法藏英藏敦煌文獻之類昂貴的大型學術出版物……這些書籍以往被藏在“深閨”,而今讀者不需要請工作人員調取,也無需預約,隨到隨看。
古籍閱覽區(qū)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他們碰上過剛在兒童閱讀區(qū)看了《山海經(jīng)》繪本,又跑來找古籍版《山海經(jīng)》的母子;碰上過專門挑中醫(yī)類書籍看,來了一遍又一遍的學者樣的老人家;寫論文、搞研究的讀者多,專門跑過來找出《四庫全書》影印本合個影的年輕人也不少。
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古籍閱覽區(qū)。浙江圖書館供圖
“我們一直清楚,文化要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才能傳承下去。如果這些古籍能在人們心中種下一顆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胡海榮說。
與此同時,之江文化中心不僅有浙江圖書館,還有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浙江文學館,和可以滿足餐飲等需求的公共服務中心。這片文化“公共文化共同體”中的每個單體,都能夠給彼此拉流量、做互補。
不過,胡海榮認為,更核心的原因是全民閱讀氛圍的日漸濃郁——這是中華民族善學、尚學的傳統(tǒng)延續(xù),也是時代的風尚。
因為工作,胡海榮常需要和政府打交道,有時候會獲取到一些“一手信息”。他分享,省里的信訪信息中,就包括老百姓要求在街角巷尾多加設閱讀角。“即便有了之江館,曙光路館的到館人次并沒有變少,可見圖書館的需求量遠遠比我們看到的更大。”
“一方面,當代人的精神壓力普遍較大,迷茫、浮躁的情緒容易彌漫。圖書館便成為人們汲取精神養(yǎng)分的地方;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推動書香社會建設,投入在加大、政策在傾斜,‘全民閱讀’更是已經(jīng)連續(xù)11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了。”在全社會如此需要精神食糧的今天,胡海榮認為,承載厚望的浙江圖書館未來很美,責任很大。
03
聽勸
讀者體驗不斷完善升級
為了更好地服務讀者,胡海榮總是留意收集各方反饋,人到中年還玩起了年輕人喜歡的“小紅書”。網(wǎng)絡汪洋中,那些叫好的聲音是鼓勵,“忠言逆耳”則是進步鞭策。
之江館的閉館時間為下午5點。而打從開館之日起,“開設夜場”的呼吁就不絕于耳。綜合考慮人員、經(jīng)費等原因,開館后,浙江圖書館在公共服務中心開設了一間營業(yè)至晚上8點的“城市書房”。
去年10月起,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浙江圖書館原古籍部孤山館閉館。許多人盼著老館重開。據(jù)悉,孤山館今年年底將修繕完畢,明年恢復開放。升級后的孤山館或將兼具西湖文化主題展示,古籍修復體驗等功能向游客開放,成為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的一站。
網(wǎng)上還有人“吐槽”找書難的問題。電腦上檢索到了書,卻在該有的位置上找不間書影;指引標識不夠清晰,使得讀者的找書過程有些費力等尷尬情況時有發(fā)生。
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四樓閱覽區(qū)。浙江圖書館供圖
近年來,數(shù)字化變革賦能了社會全方位發(fā)展。數(shù)字化也能輔助化解圖書館的困境。
在明確進一步改善館內標識的同時,胡海榮也指引我們去注意館內的“數(shù)字設施”:圖書館1、2樓的每排書架上方都安裝的攝像頭,總共300多個;3、4樓的角落還有幾臺機器人正在“休息”,他們是圖書館夜晚才“上班”的“員工”。
通過攝像頭和機器人對書的盤點,今后,讀者將通過手機小程序掃描,便可以準確地定位心儀的書的位置。據(jù)悉,智能識別的精度達到96%以上,待試運營完畢,系統(tǒng)整體將在9月上線。
此外,基于典籍的數(shù)字化和文物建筑的數(shù)字孿生技術,浙江圖書館聯(lián)合浙江省博物館和螞蟻集團合作推出“文瀾重光”書閣一體項目,最快今年10月將會上線。
杭州文瀾閣是清代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造的全國七大書閣之一。歷史的原因,不同閣本的《四庫全書》散落各地,浙江杭州是唯一一個文瀾閣和藏本在同一地的城市。
屆時,人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走進”數(shù)字文瀾閣,查閱文瀾閣書架上數(shù)字化、由如今專家注釋過的《四庫全書》。該項目也是浙江省文廣旅廳“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支持項目。
曾經(jīng)的溫州市圖書館館長、分管溫圖信息化建設的胡海榮做過統(tǒng)計:從2010年開始,研究智慧圖書館的論文已有近2000篇。“智慧圖書館一定是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這是圖書館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充分滿足讀者從單純的文獻服務轉向知識服務的時代新要求。”
有容乃大,深融致遠。讓我們期待一個既有科技智慧,又飽含人文溫度的現(xiàn)代化圖書館日漸完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