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搜、讀評論,已經成為許多網民的日常,因為在不少人的潛意識中,它們綜合了“多數人”的聲音,反映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你有沒有想過,熱搜上也有“貓膩”,評論區(qū)也會“騙人”?最近就有兩則新聞備受關注,一是“熱搜可定制”,警方破獲了一個人為定制熱搜、誤導公眾的犯罪團伙;二是“好評可定制”,商家刷單成風,虛假評論害人。二者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罪魁禍首——“網絡水軍”。
理解“網絡水軍”的運作邏輯,必須先從互聯網的曝光機制說起。過量的信息同時涌入人們的生活,熱搜榜、熱評榜的呈現范圍終究有限,靠前的位置成為一種新的稀缺資源,也給了“網絡水軍”操縱牟利的空間。據報道,“網絡水軍”甚至形成一條配合嚴密的灰色產業(yè)鏈:有人負責設置話題,有人負責批量轉發(fā)點贊,有人負責用軟件刷評論。讓人不禁疑惑,這些通過金錢來驅動,被人為“生產”出的熱搜熱評,真的能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體現廣大網民的切身利益嗎?
一面是流量明星花邊緋聞充斥熱搜,各類軟廣告占領評論區(qū);一面則是部分民企頻遇“黑稿”打劫,個別網民遭受網絡暴力……“網絡水軍”看似為購買者提供“定制化服務”,實則擾亂公共輿論場的真實與安寧,網民苦“網絡水軍”久矣。然而這一黑灰產業(yè)仍持續(xù)活躍在各大互聯網平臺,其實也是利用了個別人“渾水摸魚”的心理:生意人深知“萬事開頭難”,如今借助水軍刷單就能輕松解決,自然有人鋌而走險;更有人惡意抹黑、肆意傳謠,變相助長了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即便不想刷單控評也不得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互聯網非法外之地,打擊“網絡水軍”須標本兼治。一方面,開展專項整治,持續(xù)深挖“網絡水軍”的根系,“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也要凈化平臺提供的“土壤”,清理虛假注冊賬號,重點關注高頻違規(guī)發(fā)言,完善舉報機制。讓“網絡水軍”無法立足,相信網絡將會呈現更多“人間真實”,熱搜榜將會更加“氣正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