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熱評 > 觀點

陳冬人民日報撰文:超越極限 問學九天

2024-04-23 11:48: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陳冬
大號 中號 小號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做好“航天員”這門學問,到底有多難?

難在要接受嚴苛挑選和超常訓練,要在知識、技能、體質(zhì)、心理方方面面脫穎而出。

平常人們坐過山車,承受2倍人體重量,就會感到不適,而航天員的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承受人體自重更多倍的重量,不到一分鐘的訓練,就讓人感覺耗盡了全身氣力;狹小環(huán)境心理適應性訓練中,航天員還要經(jīng)受72小時睡眠剝奪,在7平方米小房間內(nèi)完成各種測試,接受與世隔絕、任務繁重、困倦疲乏的挑戰(zhàn)。這是對身體的磨煉和考驗。

要成為合格的航天員,還要有善學的本領和苦學的定力。入隊2年時間,我鉚足勁兒通過了8大類58個專業(yè)課程的所有考試。進入空間站時代,任務系統(tǒng)更龐大,設備更先進,實驗更復雜,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學習。環(huán)控生保一個系統(tǒng)就由上百個零件組成,每一條支路都要搞清楚。艙外服就是一個小型飛行器,復雜程度可想而知,那就一個部件一個部件過……知識保障安全,學習帶來信心。

做一名航天員,更要有超強的韌性和毅力。加入航天員大隊后的幾年里,很多航天員離開航天城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時間都在重復單調(diào)的生活,接受繁重的訓練。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每名航天員都有實現(xiàn)飛天夢的機會,在一年又一年訓練考驗中,在一次次準備出征中,有的航天員達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以微小差距與太空夢想擦肩而過……

航天員再強也是人,是人就總有極限,是什么支撐他們超越極限、問學九天?

是飛天夢想。2016年,我第一次執(zhí)行載人航天任務。當神舟十一號拋下整流罩,地球的溫柔藍照進我的眼睛里時,多少次夢中出現(xiàn)的畫面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指令長景海鵬在旁邊問我:“爽不爽?”我從令人震撼的宇宙美景中回過神兒來,不自覺地提高了聲量:“爽!”38歲的我終于不再需要仰頭看天,也不再需要通過想象去編織宇宙。這一刻,我感到追夢路上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是精神傳承。“神十一”飛天前,我們航天員乘組來到長眠著700多位航天英烈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1958年,10萬工程兵部隊和剛從朝鮮戰(zhàn)場回國的部分志愿軍將士征塵未洗,來到大漠戈壁深處建設我國第一個導彈武器試驗靶場。隨后,大批科技人員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毅然回國,把汗水和熱血灑在茫茫戈壁,僅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就創(chuàng)造了“兩彈一星”的偉大奇跡。“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在這里,我見證著一代代航天人的血脈傳承,內(nèi)心感到無比的光榮與自豪。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員將時刻準備接受祖國的挑選,執(zhí)行更為艱巨的任務,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新時代的飛天夢想,向空間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遠的地方不斷起航!(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