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入秋的北京已經(jīng)有了一絲涼意,但廣西南寧依舊還是穿短袖的天氣。2024年9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在南寧舉辦。因為這場一年一度的盛會,整座城市更加“火熱”了。
為了參加這場盛會,環(huán)球人物記者從北京趕到南寧。到南寧的第二天,記者來到一家名為“南洋小筑”的東南亞小排擋。餐廳一角的開放式廚房內,大廚們熟練地操作著炊具,烹飪著一道道南洋美食。店主湯宇豐穿梭其間,忙碌不停。
湯宇豐。
當天晚上,“南洋小筑”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后,環(huán)球人物記者對湯宇豐的采訪正式開啟。在近2個小時的對談中,這名“80后”的馬來西亞青年從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聊到東博會帶來的機遇。
在南寧遇到許多“貴人”
2009年,湯宇豐從馬來西亞來到中國,第一站是上海。那時中國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催生了出國留學潮。湯宇豐在上海開了一家留學公司,為打算去馬來西亞留學的中國學生服務。那是湯宇豐在中國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但“結果很慘,存款虧光,最后口袋里只剩10塊錢”。
上海冬天濕冷,菜偏甜口,這讓湯宇豐很不習慣。他決定換座城市,第二年重振旗鼓,南下深圳。湯宇豐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在馬來西亞的報紙上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聞,知道鄧小平爺爺在深圳‘畫了一個圈’。2001年,我去過深圳,對那座城市匆匆一瞥。那時深圳的發(fā)展就已讓我無比震驚了。2010年,短短9年后,再次來到這座城市時,我看到了整個南山區(qū)的經(jīng)濟奇跡,太不可思議了。”
在深圳,湯宇豐創(chuàng)建了一家汽車零配件外貿公司。“吸取了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的教訓,我不會傻乎乎什么都不懂就開始干了。”這一次,為了做好市場調查,湯宇豐跑遍了廣東,見了許多專做改裝車的老師傅,找他們聊天。此前湯宇豐就愛往各國跑,喜歡交朋友,“了解市場后,我從外國找到相應資源,進口到中國國內。那幾年做得不錯,我掙到了一些錢”。
2018年,湯宇豐又離開深圳,在南寧落了腳。“來南寧是因為這里朋友更多。”湯宇豐說。到南寧后,他“躺平”了一陣子,“每天遛遛狗,逛逛好吃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湯宇豐認識了一名開飯店的南寧小伙。新冠疫情期間,這家飯店經(jīng)營慘淡,湯宇豐接了手。就家店就是“南洋小筑”。
湯宇豐從外貿轉行到了餐飲。“相比于做外貿,餐飲行業(yè)的工作要瑣碎得多。尤其是剛接手時,店里顧客雖不多,但人手也少,每天的采買、員工的管理、顧客的反饋,甚至換燈泡通水管都是我處理的。不過,用中國人的話說,那段時間我遇到了很多‘貴人’。我和每一桌客人聊天,問他們對菜品的滿意度,看如何調整口味;我認識了一個在南寧開西餐廳的小伙,他教我怎么在網(wǎng)絡上做推廣,怎么在外賣平臺上做生意;‘南洋小筑’所在的這條街,從街頭到街尾的店老板們都成了我的朋友,他們每次路過都會跟我打招呼,問我近況如何;還有店里的員工們,在餐廳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沒有離開,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度難關。”湯宇豐回憶。
就這樣,“南洋小筑”生意越做越紅火,還開了兩家分店。在南寧這座氣候與飲食習慣都與東南亞國家有些相似的城市,湯宇豐找到了一些家的感覺。
2024年10月1日,湯宇豐在“南洋小筑”門前插上馬來西亞和中國兩國國旗。
螺螄粉“火”到了馬來西亞
湯宇豐出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是第三代華裔。他的爺爺和奶奶那一代人從中國去了馬來西亞,并留在了那里。湯宇豐從小在馬來西亞華校讀書。他說:“我從小就學寫漢字,雖然成績不好,但對中國歷史很熟悉。我雖是馬來西亞籍,但時刻銘記,身上永遠流淌著中國人的血。”
根據(jù)2022年馬來西亞全國人口普查,華裔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是馬來西亞第二大群體。“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的感情十分深厚,我知道的故事很多很多。”湯宇豐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一批馬來西亞華人企業(yè)家就回到中國,其中包括香格里拉集團創(chuàng)始人郭鶴年先生。那時我還在讀小學,只記得華人報紙上寫滿了誰誰誰(馬來西亞華人)去了中國,誰誰誰(馬來西亞華人)又捐了多少錢。馬來西亞華人有同一個愿望——中國強大。中國強大了,我們海外華人就有人撐腰了。”
馬來西亞共有超過1000所華文小學,“據(jù)我所知,這個數(shù)字大概是東南亞國家之最了”。湯宇豐說:”馬來西亞華人保留了中國人的過節(jié)傳統(tǒng)。我們過春節(jié),過中秋,過清明,過重陽,每一個重大節(jié)日都不錯過。甚至我覺得,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氛圍比在中國還要濃厚。每年春節(jié)前半個月,吉隆坡的大街小巷里全都是賣年貨的商人。”
湯宇豐會說3種語言:中文、英文和馬來文。“我從小就學普通話,父母在家里也都用中文交流?,F(xiàn)在我在中國待的時間長了,英語退步了,馬來文也退步了。”湯宇豐笑著說,“以前全世界各大城市的中文標識牌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但這兩年,我去東南亞各國,甚至一些歐美國家,看到好多公共場所都有中文標識。我為此而感到驕傲。”
今年是中馬兩國建交50周年。在馬來西亞駐南寧總領事館的推薦下,多家媒體找到湯宇豐,聽他聊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湯宇豐說,有一種交流是以美食為媒介的。比如這幾年,廣西螺螄粉在馬來西亞“火”出了圈。
大概10年前,湯宇豐在廣西柳州第一次吃螺螄粉,“被那股獨特的臭味所折服”。之后,他買了一箱袋裝速食螺螄粉回馬來西亞,分享給親朋好友。“我當時忘了告訴他們,酸筍的味道很特別,煮的時候要開窗通風,結果廚房臭了好幾天。但他們和我一樣,都被臭臭的螺螄粉折服了。”近幾年,隨著廣西美食出圈,馬來西亞街頭也有了螺螄粉店。“螺獅粉成為架起馬中友誼的一座美食橋,我也算見證了螺螄粉從中國‘火’到馬來西亞的過程。”
而如今,在多元包容的南寧,湯宇豐正用美食架起另一座友誼之橋,讓兩國民眾有更多的交流和往來。
“老外貿人”眼中的東博會
今年9月底,在東博會開幕前夕,“南洋小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9個東盟國家的12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東盟媒體采訪團”。湯宇豐帶著他們參觀廚房,品嘗美食。一時間,“南洋小筑”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記者站”。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記者溫國鑫對“南洋小筑”的美食贊不絕口:“保留了地道的東南亞風味,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底蘊。”《菲律賓星報》專欄作家威爾森·弗洛雷斯說:“這種跨地域的美食交流,讓我們更加感受到東盟各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2004年,首屆東博會在南寧成功舉辦。20年來,這一盛會不斷推動東盟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貿往來,幫助來自東盟各國和中國的參展商和創(chuàng)業(yè)者找到商機。
在這一次東博會上,湯宇豐也收獲滿滿。隨著“南洋小筑”走上正軌,湯宇豐正逐步從日常管理事務中抽身,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供應鏈的打造中。“這兩天是東博會開放日,我去馬來西亞展臺逛了逛,又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我想從馬來西亞進口一些調料,把它們介紹到中國,尤其是在廣西推廣。畢竟我在南寧做了幾年餐飲,有了一些經(jīng)驗,比較了解當?shù)厝说目谖?。我和參展商們談了很久,聊價格聊合作模式,雙方都希望盡快達成合作。我還了解到,中馬兩國的相關邊貿政策有許多優(yōu)惠條款,所以我跟參展商們說,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好好做起來。”
“南洋小筑”排擋。
作為一個“老外貿人”,回顧中國與東盟各國近10年來的雙邊貿易時,親歷其中的湯宇豐說:“我和許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優(yōu)惠更多,也更便利了!”
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湯宇豐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者,為推動東盟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貿合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