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4日,歐盟委員會網站發(fā)布公告,決定自5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最長期限為4個月。在此期間,歐盟成員國將通過投票來決定最終的反補貼措施,如獲通過,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正式征收為期5年的反補貼稅。
寶馬CEO齊普策 資料圖 圖源:外媒
根據公告,比亞迪、吉利集團和上汽集團3家被抽樣調查的中國車企將分別被征收17.4%、19.9%和37.6%的臨時反補貼稅。與6月12日初裁披露的稅率比較,上汽集團和吉利集團的稅率微降,比亞迪則保持不變。歐盟解釋稱,這參考了相關方提交的有關計算準確性的意見。根據歐盟的公告,其他合作但未被抽樣的中國車企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未合作的車企稅率為37.6%。
這一措施發(fā)布后,德國媒體率先表達了擔憂。德國電視一臺4日稱,德國擔心中國會祭出報復措施,將特別影響德國汽車制造商。報道還稱,德國汽車行業(yè)的反應也是一致的,就如寶馬首席執(zhí)行官齊普策的評論:“征收額外的進口關稅是死路一條,不會提升歐洲制造商的競爭力。”德國《時代周報》稱,歐盟的措施對上汽汽車影響最大,而上汽生產的MG4在德國很受歡迎。
歐盟中國商會在給《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商會對歐盟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額臨時反補貼稅深感失望和不滿,并堅決反對歐方在政治因素驅動下的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動。
不過,歐盟在公告中稱將繼續(xù)與中國協(xié)商,以期達成一個符合世貿組織規(guī)則的解決方案。業(yè)內人士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臨時反補貼關稅將以出口商提交保證金的形式實施,但如果雙方經過磋商,推翻初裁結果,這些保證金將被退還,因此在終裁之前,中歐加強磋商,仍有機會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歐盟國家或許能夠阻止歐盟委員會,但只有在“合格多數”公開反對該提議的情況下,才能讓歐盟委員會停止征收臨時關稅。“合格多數”通常意味著至少15個歐盟國家意見統(tǒng)一,而且這些國家的人口加起來至少占歐盟總人口的65%。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何亞東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6月22日,王文濤部長與歐盟委員會執(zhí)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視頻會談,雙方商定基于事實和規(guī)則兩大支柱,就妥善處理該案立即啟動磋商。截至目前,中歐技術層面已舉行多輪磋商。何亞東說,目前距終裁還有4個月窗口期。希望歐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展現誠意,抓緊推進磋商進程,基于事實和規(guī)則,盡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歐盟面向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已呈“多箭齊發(fā)”之勢。英國《金融時報》3日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稱,歐委會將在本月稍晚時,擬對從非歐盟電商平臺購買的價值150歐元以下的商品征收進口關稅。目前,歐盟對這部分商品免征關稅,知情人士稱,歐盟加征關稅主要針對中國電商巨頭拼多多旗下海外電商平臺Temu、阿里巴巴旗下在線零售服務全球速賣通,以及服裝零售商希音。
另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政府周三以安全為由,否決了大眾汽車旗下曼恩能源方案公司把燃氣輪機業(yè)務出售給中國公司的計劃。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中美歐三方的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當中,歐盟自覺已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地位,這刺激其形成非常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因此,歐盟要采用各種手段把影響或威脅到歐盟的新興技術和產品阻擋在門外,并把矛頭主要對準了中國。忻華認為,歐盟未來還會持續(xù)對中國發(fā)起貿易保護行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歐盟頻施貿易保護措施,但無法掩飾產業(yè)競爭力下降的現實,這樣做不僅違反世貿組織原則,也與其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背道而馳。“歐盟應加強與中國的協(xié)商,妥善解決貿易分歧。”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