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

雷米·艾融:期望通過藝術對話搭建法中文化交流的橋梁

2024-04-12 14:56:1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雷米·艾融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藝術對話 搭建法中文化交流的橋梁(創(chuàng)作者談)

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雷米·艾融作品。

今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也是法中文化旅游年。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60年一甲子標志著紀年周期的新起點,是干支紀年輪回的開端。對我而言,這一年的序幕于3月拉開——3月23日,一場跨越我藝術生涯各個時期的回顧展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開幕。我亦在法國巴黎策劃一場秋季展覽,展示中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我衷心期望,通過藝術對話搭建法中文化交流的橋梁,奏響法中友誼的新樂章。

回歸自然,致敬經典

人們有時會用“空間主義”或“迷宮”形容我的作品:幾何體飄浮在空中,拱門和羅馬柱隨處可見,迷離的色彩,流轉的光影……各種元素相互博弈,呈現出一個充滿動態(tài)張力又不乏平衡寧靜的世界。

《杭州人家》,作者雷米·艾融。

讀者朋友不妨通過正在杭州舉辦的“時光對話——雷米·艾融個人回顧展”來了解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展覽集納了50余幅作品,這些畫作既有抽象幾何圖形,也有對自然界具象事物的描繪,比如海濱景觀、建筑外觀和室內場景,有些則是二者結合,即所有元素散落在一個由自由形體和光影嚴謹構筑的三維空間,映射出我對光線與空間結構的思考與理解。

我的繪畫源于自然。我熱衷于在觸手可及的空間里勾勒形態(tài),從桌上的靜物到室內的每個角落,從工作室的靜謐到生活的喧囂,再擴展至遠方的風景與建筑,直至地平線處清晰的三重分界——沙灘、海水和天際。畫布之上,最令我著迷的是光影的游戲、構圖的巧妙、空間的深邃和物與物之間的幾何關系。我鐘情于法國后印象主義畫派畫家保羅·塞尚或法國點彩畫派畫家修拉畫中的色塊,它們如同階梯上的一格,或地上的一石,共同編織出畫面全貌。

和大自然一樣,經典畫作也是我的創(chuàng)作源泉。在法國美術長河中,涌現出諸多流派宗師:從古典主義繪畫奠基人普桑,到巴洛克時期繪制大自然壯闊畫卷的洛蘭;從于畫布上舞動光影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到后印象派用色彩和線條探求深邃意義的塞尚;再到立體主義先鋒畢加索與布拉克……自孩提時代起,我就經常和祖父一起去盧浮宮、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欣賞大師們的經典作品。這些領路人滋養(yǎng)我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創(chuàng)作,讓我領悟到藝術家肩負的三重使命:首先,要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其次,要將自己吸納并理解的一切傳遞給世界;最后,要與同代人攜手,共同肩負起這個時代賦予藝術家的責任。

中國山水,靈感源泉

大約20年前,我與中國結下深情厚誼。從那時起,中國向我敞開一扇扇大門,我前往中國舉辦展覽、參加國際會議,一次次藝術對話,加深了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雷米·艾融在工作室中作畫。劉文震攝

在中國文化視野中,人類之于自然往往顯得渺小,而在西方觀念中,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在我看來,這兩種關于“人與自然”的哲學思考正是中西藝術底色有所差異的原因。以中法園林的迥異風格為例:蘇州園林令我著迷,其設計仿造自然,它們曲徑通幽,或搭建屏風作為隔斷,或利用巖石使人駐足,每次漫步其中,都充滿探索與發(fā)現;法式園林的建造理念完全不同,它們創(chuàng)造視覺的延伸,體現對稱性和秩序感,令游人面對這些自然造物的變化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

伴隨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不斷深入,我愈發(fā)認為,西方思想圍繞語言、修辭和邏輯展開,中國思想的來源之一是繪畫??梢哉f,中國繪畫搭建了一座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境界的橋梁。我驚喜地發(fā)現,華夏大地處處皆畫,山川、沙漠、草原,每處自然風光都帶來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靈感。我尤愛黃山,甚至認為不去黃山就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山水畫——云霧繚繞遮掩山峰,懸崖峭壁仿佛溢出畫紙的水墨筆觸,無一處、無一景不是中國古典繪畫語言。更不用提這個文明古國還創(chuàng)造出長城、京杭大運河這樣壯觀的人文景觀。我也享受在中國各地探訪風景,尤其喜愛江南水鄉(xiāng)的獨特風光:一小塊一小塊的農田巧妙鑲嵌在一起,與穿梭其間的蜿蜒小路及潺潺小溪營造出秀麗和諧的鄉(xiāng)村景致。

中國是繪畫藝術的偉大國度,無論是古代水墨畫還是現代架上繪畫都充盈著傳統(tǒng)的魅力和創(chuàng)新的活力。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時常只有一兩個人位于畫面一角,他們或泛舟湖上,或悠游于林泉之間,意味無窮。吳冠中是我敬佩的中國畫家,他在法國深造,作品既融合中西藝術精髓,又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作品的背后,是中國畫家對世界充滿詩意的觀照方式。他對光影變幻、形態(tài)轉換的細膩捕捉,以及在呈現山水之美時驚人的造型創(chuàng)新,不斷給我?guī)盱`感和驚喜,激發(fā)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

促進交流,寄望明天

2005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與這片土地一見鐘情。近20年過去了,這種感覺從未減弱、消退。中國在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人文傳統(tǒng)也得到了傳承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圖中的位置愈發(fā)清晰,日趨重要。

《峭壁》,作者雷米·艾融。

隨著對中國藝術、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我開始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繪畫風格。例如,本次回顧展中的油畫《峭壁》創(chuàng)作于2007年,體現出中國繪畫對我的滋養(yǎng)。和以往畫作中的艷麗色彩、大塊幾何圖形不同,這幅作品呈現出中國畫清淡悠遠的寫意風格:峭壁之下有一棵樹,兩個旅人在拱門下,眺望遠處的山峰。

2020年,我接受中國國家畫院組織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作品展邀請,完成大型畫作《絲綢之路——向世界敞開之門》,呈現“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闊風景。海洋連接法中兩國,來自中國的商船乘風破浪,抵達勒阿弗爾港和馬賽港。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我畫作中的常見元素——雙開的門形。這一意象對我而言意味著視野的進出,是探索空間的一種方式。這幅畫中的門更為具象,擁有一把鑰匙,寓意著絲綢之路是中國對世界打開大門的鑰匙。海上的朝陽賦予畫作以燦爛色彩,象征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前景光明燦爛。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畫院舉辦“一帶一路”主題美術作品展(首展),這幅作品再次于北京展出。

我認為,法中兩國的友好交流與文明互鑒對全球文明的繁榮發(fā)展至關重要。對于增進兩國間的藝術對話和文化往來,我抱有極大熱情。2023年,我多次前往中國,在北京藝棧畫廊成功舉辦以“迷宮中的沉思”為主題的個人展覽,擔任“中法環(huán)境月”青少年繪畫大賽評委,在江蘇省蘇州市參加了第五屆中法文化論壇等活動。2022年,我策劃的“色彩的探索——法國當代繪畫展”在蘇州博物館舉行,展出10位法國當代藝術家的百余幅作品。今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我渴望借此良機,推動更多藝術家攜作品互訪,為兩國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互鑒貢獻更多力量。

10年前,我被授予中國國家畫院外籍研究員的榮譽,同獲此殊榮的還有皮埃爾·卡隆、讓·卡爾多、埃里克·德瑪杰赫、克勞德·阿貝耶、保羅·安德魯等法國藝術家。我相信,法中藝術家深入對話能夠促進兩國民眾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同時將助力構建一個宣揚和平、贊頌藝術、熱愛自然的美好明天。

(作者為法國當代著名畫家、法國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本報記者尚凱元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