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羅思義:疫情之后中國經濟表現(xiàn)依然優(yōu)于西方

2024-09-02 17:07:38 來源:界面新聞 作者:劉素楠
小號 中號 大號

“讓我們以2019-2023年的數據為例,疫情暴發(fā)的4年里,中國GDP增長了20.1%,美國則為8.1%,歐洲約為4%,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速是美國的2.5倍,是歐洲的5倍,中國經濟表現(xiàn)仍然遠遠超過西方經濟。”2024年8月30日,英國經濟學家羅思義(John Ross)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46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得非常成功。”

羅思義是經濟與商業(yè)領域專家,曾任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yè)政策署署長,目前擔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也是該智庫的首位全職外國雇員。

1992年,當中國在國際社會默默無聞時,他發(fā)表了比較中俄經濟政策的文章《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何成功,而俄羅斯怎么會落?。俊?,并在文中預測中國經濟改革將取得成功。當下,在西方經濟學家持續(xù)唱衰中國經濟時,他以文字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發(fā)表觀點,戳穿西方媒體謠言,駁斥“中國崩潰論”等看法。

羅思義強調,其專業(yè)領域是國際經濟和政治,進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濃厚興趣。“1990年代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對中國這么感興趣,不如研究日本或德國。我說,從理論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經濟將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你現(xiàn)在不相信我,就讓我們10年后再回來討論這個問題。今天,沒有人再問我為什么對中國感興趣。”

2024年8月底,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世界未來”為主題的“明德戰(zhàn)略對話”交流活動邀請了10位歐美智庫代表來華,與中國政府、企業(yè)、戰(zhàn)略學術界代表深度對話。據悉,此次代表團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首個來華的國際戰(zhàn)略學術界代表團,羅思義便是受邀專家之一。

“我非常關注二十屆三中全會,它是關于經濟的總綱。我非常關注中國的宏觀經濟。但我想實地去企業(yè)、去城市看看,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以獲得更具體的看法,這是無可替代的。”羅思義在談及此次行程時表示。


英國經濟學家羅思義。攝影:劉素楠

羅思義于2016年出版的專著《一盤大棋?——中國新命運解析》以及2018年底出版的《別誤讀中國經濟》,以第三方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發(fā)展,反響強烈。

在《別誤讀中國經濟》一書中,羅思義認為,從經濟增速、生活水平增速、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所惠及的人口占世界比重與減貧成就等角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這些成就不僅惠及中國,也惠及全人類。

他擅長以數據說話:1978-2017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5%,世界平均水平為2.9%,發(fā)展中國家為4.2%,美國為2.6%。中國經濟增速快于世界上任何主要國家,中國也是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速最快且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主要經濟體。

從減貧角度看,他指出,按照世界銀行界定的國際貧困線標準,1981年至2017年,中國帶領8.53億人擺脫貧困,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為75%。

“中國不僅經濟表現(xiàn)優(yōu)于西方,經濟思想也優(yōu)于西方。”羅思義表示,中國一邊堅持“中國特色”政策,一邊按照普遍經濟規(guī)律辦事,兩者并不矛盾。

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羅思義認為中國經濟政策取得成功是其面臨新挑戰(zhàn)的原因。一方面,中國即將躋身高收入經濟體,這將使世界高收入人口的數量翻一番,這個轉變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在諸多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城鎮(zhèn)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醫(y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幅度擴張,以及消費占比下降等。

另一方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經濟體經濟增長急劇惡化,并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這也意味著中國面臨雙重挑戰(zhàn)——過渡到高收入經濟體的過程中適逢西方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

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了廣泛的影響。“疫情讓每一個主要經濟體都放緩了增速,包括中國,但它沒有改變增長的一般模式。”羅思義說,目前全球經濟正在從疫情中恢復,尤其是“全球南方”的大型經濟體恢復得較好,比如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土耳其等。歐洲并沒有出現(xiàn)真正的復蘇,每年僅保持1%左右的增長,增速緩慢。美國已經恢復到了疫情之前的增長率,比歐洲好一些,但遠不如“全球南方”經濟體。

今年5月,經合組織(OECD)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上調至3.1%。世界銀行于6月份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2.6%,預計2024年中國GDP增速為4.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在3.1%,中國GDP預計增長5%,較4月份報告預期上調0.4個百分點。

“我認為他們對中國的預測已經變得實際一些了。”羅思義說。

他指出,中國對“十四五”的經濟增速短期目標用詞謹慎,并沒有設置具體的數字,對于2035年遠景目標的提法是相比2020年實現(xiàn)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那么中國GDP年均增速必須至少達到4.7%。2020年至今,中國GDP年均增速在5%上下,均高于這一數字。“因此,我相信中國將達成2035年遠景目標。”

他指出,預測一個經濟體的中長期增長要比預測短期增長要容易得多,因為短期內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能發(fā)生,而從中長期來看,則是由經濟的基本結構特征決定的。

2023年10月,IMF發(fā)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曾預測,中國GDP增長將急劇放緩——從2023年的5.0%降至2024年的4.2%,到2028年降至3.4%。

羅思義認為,上述預測“毫無依據”。兩個數據可以用于觀察經濟的增長,一個是固定投資占GDP比重,另外一個是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反映GDP增長1%所需投資總值占GDP總值的比重。增量資本產出率越低,投資效率就越高。

他根據世界銀行發(fā)布的《世界發(fā)展指標》數據計算,中國ICOR為8左右,美國約為10。“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效率比美國更高,中國只需要投資GDP的8%就能實現(xiàn)1%的增長,而美國需要投資10%才能實現(xiàn)。”

羅思義指出,如果中國GDP增速達不到5%,只有兩種可能:中國ICOR惡化,或者固定投資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如果兩種情況都不發(fā)生,那么中國經濟就不會放緩。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固定投資占GDP比重約42%。“那么IMF預測的依據何在?他們在報告中并沒有解釋,我甚至懷疑撰寫報告的人并不清楚他們究竟在寫什么。”

今年以來,IMF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在不斷上調。2月,IMF稱,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4.6%,2028年的經濟增速將降至3.5%左右。7月,IMF再次預測,中國今年GDP增速為5%。

當前,中國正在強調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羅思義認為,以世界銀行的標準劃分,中國目前處于中高收入經濟體的頭部位置。中國即將在未來的兩三年內躋身高收入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生產完全不同的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中國在綠色能源、無人機、手機、電動汽車等方面已經領先于美國,未來中國將在更多行業(yè)中成為領導者。

“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追隨者。人們有時會問我,10年后中國將在哪些產業(yè)領先?我說是目前不存在的產業(yè)。這就是我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羅思義說。

他注意到,今年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到了多個“高”,包括高科技、高質量、高水平等。“從全球意義上來看,中國正在經歷從中高收入經濟體向高收入經濟體轉變的過程,以世行的標準來看,這需要大概3年時間,隨后中國將來到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第一個階段。”

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羅思義想再強調一下企業(yè)盈利能力下降。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速繼續(xù)遠超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主要經濟體,但這自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不存在問題——股市下跌,民間投資疲軟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并非消費不足,而是企業(yè)盈利能力下降的關聯(lián)影響。”他認為這是一個尚未得到足夠討論的關鍵問題,應持續(xù)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應對。

責任編輯:邱小宸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